莊家“借題材拉升”導致國際油價再次飆升至30美元/桶
一段時間來,由于美國就“武器核查”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的問題引起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攀升,到2002年9月末,油價再次上行至30美元/桶的高位。由此, 中國的石油安全問題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擔心。
毫無疑問,石油是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式最敏感的戰略物資,伊拉克所處的中東地區是關系多方面石油利益的最敏感地區。美伊之間的戰爭危機肯定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國際市場的油價。但對中國來說,沒必要夸大這種短期危機的影響。
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由于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長期看,大量依靠進口是一個已成定局的事實。目前我國石油產量約為1.6億噸,一般預測,2010年時中國石油需求中有超過一半的部分將依靠進口,進口量將達1.6億至1.8億噸;2020年時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可能將達3億噸。顯然,國際油價的波動對我國的利益和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有直接的影響。但應當強調的是,影響國際油價的最根本因素并非是“美伊開戰”,而是西方大國和國際大資本對油價的操縱。
在過去幾年中,1999年1月國際原油價格跌破10美元/桶,2000年10月的價格漲到36美元/桶,2001年11月跌落到18美元/桶,最近重新上漲至30美元/桶。但在這樣一個連續暴跌、暴漲的四年時間中,盡管存在著世界經濟增速的變化,但實物層面的原油供求關系并沒有出現重大變化,總體始終維持著供求平衡、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也就是說,并不存在嚴重的石油短缺問題。過去和現在,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都是西方大國以及國際資本集團操縱市場的壟斷行為、投機行為所致。
我國股市中有個股民們很熟悉的說法,叫做“借題材拉升”!懊酪灵_戰”其實不過是國際油市的“莊家”們拉升油價的“題材”。我們記憶猶新的是,2000年第三季度,在國際油價達到35美元以上的空前高位時,國際輿論中“危機”的聲音甚囂塵上。美國人說由于那年冬天特別冷,所以美國都要動用戰略儲備了。日本人說他們也要增加實物儲備量以應對短缺了。歐洲人更是把卡車司機、漁民抗議油價上漲的電視畫面起勁地演給人們看。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些聲音都是“油托”打算蒙著沒經驗的需求國進場“接單”的。此后國際油價一路下滑到2001年11月的18美元/桶。
過去幾年來國際油價巨幅波動的實質是西方大國在力圖利用市場化手段爭奪資源控制權。一個基本判斷是,中國石油安全的最大風險仍是市場化的價格風險,而不是國際政治、軍事危機導致的風險。
陳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