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 程松
在中國廣袤的版圖上,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對城市,像“他們”一樣同出一門,血肉情深;也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對城市,像“他們”一樣明爭暗斗,你追我趕。“他們”就是同位于江蘇省南部,被人們俗稱為“蘇南模式”發源地的蘇州和無錫。當全國范圍的城市競爭拉開序幕的時候,過近的距離導致了兩個城市對資源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又隨著人們認 知水平的提高,逐漸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可以競爭的方面。
江蘇省自然不希望兩顆“明珠”的內耗,他們想讓這兩顆明珠放出的光芒去掩蓋其它省的城市,而不是遮住自己的眼睛。于是,專家們苦心孤詣的規劃擺上了政治家的案頭:2002年1月18日,《蘇錫常都市圈規劃》經過了專家的論證,后又上報江蘇省和國務院批準,正式開始實施。“十年磨一劍”,人們盼望著蘇錫常地區能夠結束無序的競爭和結構的雷同,真正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但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長鏡頭下的蘇、錫
歷史上的無錫,幾經輝煌。兩次交通的大開發,確立了無錫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中心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無錫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躋身中國城市領跑者的行列。
但無錫的光環在20世紀末期卻逐漸開始消逝了。“富得流油,臟得要命”—國務院領導的批評似乎預言了這個城市的式微之像。先是牽涉中央神經的特大非法集資案的曝光,后是所謂“蘇南模式”的日漸迷航,隨后便是經濟的停滯不前。雖然無錫在1998年GDP超過千億,但一覺醒來,“領跑者”的地位已經被蘇州、寧波等新興城市替代。嚴峻的形勢透過一組組資料擺在了人們的面前:1995年無錫和蘇州的GDP只相差142億元,而到了2001年,差額已經擴大到400億元;更要命的是,自1995年以來,無錫的外向型經濟一蹶不振,利用外資和進出口遲滯不前,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后勁,使得蘇州在外向型經濟上的相對優勢轉化為對無錫的絕對優勢。無錫的城市實力產生衰退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城市之間的競爭,無錫市的定位和功能直到20世紀結束時還未能明確。無錫作為經濟中心城市所發揮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正在被周邊其它城市蠶食。無錫的落后不單單存在于經濟,而是凸顯在城市的各個方面。
為什么一個先進的城市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后進的地區?一個城市的地位是多么脆弱,哪怕一點點的失誤和遲滯就能使城市幾年、十幾年、甚至永遠翻不過身來。1992年,當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被蘇州市長章新勝流利的英語和深遠的眼光征服的時候,便注定了這個城市將趕上一個脫胎換骨的發展機遇—“西裝打領帶”的時代將完全代替“草鞋加煙袋”的時代。
蘇州和無錫相比,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區位優勢是蘇州的第一個“撒手锏”。蘇州緊鄰中國最大的現代化城市上海,就好比廣東的深圳和東莞緊鄰香港一樣。蘇州正好落在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圍內,當浦東開發和外資大舉投資中國的浪潮掀起時,蘇州當仁不讓地成為外資投資上海的敲門磚和大后方。1992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到蘇州洽談工業園地址的時候,從上海乘汽車,居然顛簸了三個多小時。漫長的旅程對于“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可以說是最大的忌諱。新加坡無法再把園區的地址往西遷了,更不要說距離還多40公里的無錫了。于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在蘇州城的東面扎下了根,并徹底改變了蘇州在長江三角洲的地位。
政策優勢是蘇州的第二個優勢。不能否認,蘇州先進的園區經驗,凝聚著當地居民和官員的智慧。但沒有國家全力的支持,蘇州的工業園根本不可能發展得如此好。當李光耀在蘇州建立了新加坡工業園之后,蘇州的地位就不同于其它地區了。雖然只是一個地級市,卻有了相當于計劃單列市的經濟權限,創建之初的新加坡工業園更是享有特區的待遇。蘇州也成為少有的幾個能牽動中央的城市。當眾所周知的工業園矛盾激化的時候,中國高層毫不猶豫地向新加坡保證,全力支持蘇州工業園的發展。正因為當初有這樣的政策扶持了蘇州的起步,使得蘇州終于能夠“笑傲江湖”。
蘇州和無錫比,比來比去就是園區經濟的優勢。人們戲謔地稱:蘇州是“一招先,吃遍天”。園區經濟的優勢得益于區位和政策的優勢,可以說是環環相扣。2001年據說是“全國學蘇州”年。蘇州的實力在短短的六年內,的確像一只浴火的鳳凰,直沖云天。她那絢麗的“羽毛”,甚至讓一向以老大自居的上海也平生幾分嫉妒。2001年,蘇州的GDP達到了1780億元,名列全國第六。吸引外資達到72億美元,只比上海少1個億。但經濟強市,并不意味著蘇州已經是城市強人。一個城市的實力,還取決于她作為城市的輻射和集聚功能。在這方面,現在的蘇州還在起步階段。
人們也許忘了這樣的事實:蘇州所包括的那些令人羨慕的經濟指標,其實是包含了五個縣級市的“大蘇州”。昆山、吳江、常熟、張家港、太倉,這五個虎虎生威的城市,只要少了一個,蘇州的排名就會大大地倒退。在蘇州2002年的GDP、吸引外資、自營出口額三大指標中,分別有67%、60%、50%是代管的縣級市創造的,而無錫相應的比例分別為42%、34%和25%。蘇州并沒有如外界所認為的那樣擺脫了“小馬拉大車”的局面。而昆山、常熟和張家港似乎都不滿足于經濟上的富足,他們或是希望升格成為地級市,或是希望擺脫蘇州的影響。未來的蘇南,必將成為我國行政區劃改革的試點,究竟會采用哪種方式?還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下屬縣級市實力的增強,蘇州也好,無錫也罷,都無法阻止他們離心的步伐。這是又一次城市體系的蛻變,今后的蘇南,必將產生和蘇州、無錫、常州一樣新的中心城市,而城市的競爭將不是“集團式”的競爭,而歸結到中心城市的競爭。蘇州能否在那時傲視群雄?還是未定的答案。
蘇錫常都市圈:誰是中心?
在江蘇省提出的三大都市圈中,其他兩個都用中心城市的名稱來命名,惟獨蘇錫常都市圈,讓專家和官員們感到十分棘手。《蘇錫常都市圈規劃》的出臺,就是為了解決蘇南地區的諸多問題。
常州的市民對于誰是中心的問題不太關心,原因是常州在都市圈中地位最弱,只希望常州能穩定在第一梯隊的位置;蘇州對于誰是中心的問題也不做聲,覺得蘇州自然是都市圈的中心。倒是身處都市圈地理中心的無錫人,對這個問題思考得多,謀劃得多。無錫已經失去了不少機遇,如果再不抓住這次機會,就會徹底地落伍。
無錫自近代以來就一直是蘇南的工業中心和商業中心,又處在蘇南“井”字形交通網的中心樞紐,作為中心城市的功能比蘇州要強。無錫如何把自己的絕對優勢保持下去、把相對優勢做得更強、把薄弱的環節變得不弱,成為無錫能否在“蘇錫常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競爭中扭轉劣勢的關鍵。
無錫的絕對優勢在于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特別是近代以來,京杭運河和京滬鐵路這“一縱一橫”的骨架確立了無錫作為國內外商品在東南地區集散地的地位。“二傳手”的作用日益明顯:來自上海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從無錫流通到全國各地,而上海急需的原材料也是經由無錫運達上海。進入20世紀90年代,滬寧高速公路、錫澄高速公路、新長鐵路和江陰長江大橋的相繼建成,使得無錫成為中國交通網絡的重要結點。可以說,鐵路、公路、水路,都在無錫交會了。但作為交通樞紐,無錫還有一個心病:那就是無錫的航空運輸至今還是軟肋。伴隨著碩放機場收歸南京軍區,無錫這惟一的航空港即將失去功能。在江蘇省報請國務院批準的城鎮體系規劃中,專家們將遠期干線機場的地址選擇在無錫的北部。新機場落址無錫,絕對是無錫加快發展的新契機。
新機場的消息一曝光,便讓無錫周邊的兩個城市緊張起來。常州宣布將加緊對奔牛機場的現代化改造,蘇州則婉約地在官方報道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宣稱要造一個參與國內航線營運并兼顧新加坡航線的機場。方圓兩百公里內就有三個國際機場,再多一個,豈不是重蹈珠江三角洲的覆轍?
當常州和蘇州都顯現出爭奪機場的意圖時,無錫建設機場的步伐就不可能再乖乖停留在江蘇省的時間表上了。蘇通長江大橋即將建設,無錫交通樞紐的功能勢必會有所減弱,但無錫和蘇州在交通方面的競爭就好比“第二代”和“第一代”的競爭,有了實力,無錫如何保持這個“絕對優勢”,搶抓先機,從“第二代”進化到“第三代”,把大交通的優勢轉化為發展物流業的基石,還取決于自己的眼光和魄力。
在《蘇錫常都市圈規劃》中,對于無錫的定位是“湖濱生態城市”,這是無錫未來的一大希望,也是無錫發展的一大變數。太湖周邊的四個城市,沒有哪個像無錫這樣離太湖這么近,也沒有哪個像無錫這樣集中了太湖豐富的生態和旅游資源。太湖,即將成為另一個戰場,而這場戰斗就在無錫和蘇州之間展開,而常州即將告別太湖,因為《蘇錫常都市圈規劃》已經清楚地說明將調整常州和無錫的行政區劃,保障無錫沿太湖的發展。無錫在懵懵懂懂之后,總算重新認識城市的精髓所在;蘇州則雄心勃勃地要把太湖變為和蘇州園林一樣的“私產”。
競爭:兩個城市永恒的話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發展的龍頭,處理好和上海的關系必然是蘇州和無錫得以加快發展的前提。蘇州明確地指出將成為上海的副中心,不光要在經濟上和上海“互補”,錯位式地發展,更是提出了“工作在上海、生活在蘇州”的新思路。蘇州將成為大上海的后花園,成為上海成功人士繼續創業和普通居民安居的寶地。無錫也不約而同地提出要在經濟、文化、旅游各方面與上海接軌,組成聯盟,支持上海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航運中心的地位,彌補上海城市功能的不足。今年上海提出申辦“世界博覽會”的消息傳出之后,居然使得遠在128公里外的無錫產生了不小的轟動,原因是無錫希望趁這個機會成為“上海世博會”的分會場。
蘇中、蘇北的發展雖然起步比蘇南晚,但隨著長江上一系列大橋的建成通車,天塹的阻隔將不再是蘇中和蘇北發展的夢魘。目前,無錫和隔江而望的泰州已經建立了聯合發展委員會,共謀沿江發展的大計;而蘇通長江大橋建設完成后,蘇州與南通也將會共同進行沿江開發。
但兩市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確實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過去,蘇州和無錫的競爭不十分明顯,那是因為兩市定位、起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都不是很高。浦東開發以來,伴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飛速的發展,兩個城市因為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上的雷同,產生了不小的競爭。一個外資項目,往往一個城市在談的時候,另一個城市便會聞風而動,一方面調集海外的同鄉會,積極地進行游說;另一方面提出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更加周到的服務,不惜損失地方財政的收入,也要把項目從別人手里搶走。于是兩市的招商團隊經常會在國外大公司的門口不期而遇。
步入新世紀,人們都在談論產業分工。江蘇省的《蘇錫常都市圈規劃》也提出了蘇州、無錫、常州作為中國制造業的大市,要進行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聽上去一切都很有道理,你專職生產硬盤、軟驅,我生產顯示器、鼠標、鍵盤,他則負責組裝,井井有條,互補合作,其實根本實施不起來。蘇州和無錫的產業還未發展到進行優勢互補的階段,如何奢求他們進行合作?如果現在就“超前”規劃各個城市的產業布局,那就是越俎代庖的行為。
在江蘇省召開的蘇南區域發展座談會上,江蘇省委書記回良玉對蘇州和無錫的城市定位作了可說是“權威”的定義和詮釋。“蘇州……(要)努力成為全球重要的信息設備制造業基地,……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度假基地。”“無錫……要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建成長江三角洲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建成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勝地。”江蘇省的現代化研究報告則更明確了兩市的“職責”:經濟中心、旅游城市、交通樞紐。于是人們驚奇地發現,21世紀兩市的城市定位居然是完全相同的內容。這樣,未來的無錫和蘇州將會有更激烈的競爭—爭資金、爭項目、爭技術、爭人才,爭影響,這是必然的趨勢。
爭資金。未來的蘇州,光新加坡工業園的整體開發就要1800億元;而無錫,趕上蘇州發展的步伐,就一定要有充足的資金作后盾。外資,作為一種成活力極高的資源,毫無疑問地將成為兩個城市爭奪的對象。2002年無錫市史無前例的招商引資活動,取得的成效令蘇州感到從未有過的威脅,雖然在金額上還無法與蘇州匹敵,但照這樣的勢頭下去,極有可能促使一系列成套的大項目在無錫落戶。爭項目。蘇州自己說要建成“交通樞紐”,則必然要上馬高速公路、港口乃至干線機場。無錫是“官方規劃”的交通樞紐,也要建公路、港口、機場。地方的規劃完全遵從于地方利益的最大化,而國家的規劃則是固定和有限的,如何使得國家規劃更利于自己,就完全靠各地官員的能力了。
爭技術。無錫擁有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要多于蘇州。無錫工業的一部分產品已經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和國外大企業進行面對面的較量。雖說蘇州的新區和園區聚集了大批的高科技企業,但大多是簡單的組裝和加工。蘇州也看到了這一點,大力地促使外資企業將研發中心設立在蘇州。
爭人才。蘇州提出要建立研究生城,要把蘇州建設成“海歸派”的首選創業基地;無錫謀劃整合高等教育資源,設立大學城,培育大學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基地,為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提供優惠的落戶政策和物質支持。
殊途同歸
蘇州的經濟,有人概括為兩點:一是外向型經濟的騰飛;二是縣域經濟的發達。未來的蘇州,必然不可能再靠下屬的縣級市吃飯,而新加坡工業園和新區就成了蘇州發展的最大動力。20世紀末期,蘇州新區和新加坡工業園這兩只金翅膀帶動了古城的騰飛。世界500強的大企業中有81家在蘇州落戶,蘇州被譽為亞洲新的“世界工廠”。在蘇州2001年的GDP中,外貿出口所占比重達到58%。進入21世紀,蘇州又提出了率先與國際接軌、融入國際經濟的新目標。面對著蜂擁而來的外資,有的人陶醉了,也有人從中看到了隱憂,外資今天蜂擁而來,明天就會蜂擁而出。于是一些有眼光的蘇州人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追溯蘇州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史,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那就是決策者始終在維護這樣一個原則:絕不能成為外資飛來又飛去的“飛地”。但“亞洲四小龍”的經驗證明,一旦一個地方外資飽和,勞動力價格水平升高,必然將導致外資尋找新的低落差平臺。蘇州自然也不能逃出這個怪圈。蘇州的政府官員自始至終感興趣的是屬于自己的蘇州新區,而對新加坡工業園的態度一向不冷不熱,刻意保持距離。
蘇州不甘愿只是一個外資的“大作坊”,蘇州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新興城市”。于是“自主發展”的星星之火開始點燃了。政府官員下浙江,入廣東,目的就是考察如何發展蓬勃的民營企業;政府官員還上北京,去遼寧,目的就是考察如何擺脫國有企業的困境;蘇州也開始要求前來投資的外商,把蘇州作為技術開發的實驗室,建立“產、學、研”的結合體。經過思考的蘇州明確地指出:吸引外資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一個“洋為中用”的思想又重新顯現了。
外向型經濟的競爭,無錫暫時處于劣勢,部分源于走的是一條不同的路。2001年無錫的外貿出口額只占GDP的22%,反映城市經濟國際化與蘇州巨大的差距。進入新世紀,無錫提出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口號。國內的四個城市成為無錫新世紀學習的楷模和趕超的目標:
無錫要把自己的城市環境建設得和大連一樣漂亮。2001年無錫市黨政代表團訪問大連,官員們無不為大連的城市建設而驚嘆。大連人告訴無錫市委書記蔣定之:“美麗的大連是拆出來的。”于是無錫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開辟了三塊巨大的綠地廣場,將其作為學大連的開端。
無錫要把自己的名牌企業打造得和青島一樣多。無錫至今還沒有一家營業額超過百億的企業,而青島雖然GDP比無錫少,卻擁有海爾、雙星這樣的知名企業。無錫市政府在2002年初制定了培育大企業的戰略性計劃,將在無錫培育出能參與國際競爭,能引領國內市場的大企業。
無錫要把自己的開發區建成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相匹敵的一流園區。無錫的新區雖然綜合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但是在規模和效益上都與無錫的城市地位不相稱。無錫的自營出口只有蘇州的1/3,合同外資只有蘇州的1/6,這些都大大制約了無錫在外向型經濟中的競爭力。2002年伊始,無錫新區宣告將要進行二次創業,要將現有新區規模擴大到50平方公里,每年的引資額要比上年增長40%。無錫要把自己的民營企業培育得和溫州的一樣強大。無錫是中國民營企業的發源地之一,蓬勃的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曾經是無錫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支起過無錫的“經濟半邊天”。但在新世紀的經濟大潮下,無錫的民營經濟卻逐漸裹足不前,國有企業的改制也困難重重。為此,無錫兩次召開“千人大會”,部署發展民營企業工作,徹底解放思想,鼓勵民營化的浪潮。
誰是蘇南老大?蘇州與無錫的較量,正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拉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