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傅洋
有人說,數字是枯燥的。但是,我們今天所面對的這一組組數字卻是生機勃勃、令人興奮的———
8萬億,是一個“8”后面再加12個“0”,數一數都讓人眼暈,可仔細一琢磨卻喜在心 里,因為這都是咱老百姓自己個兒攢下的錢放在了銀行里。
“老百姓手里有錢了”是這幾年里人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的變化。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存款大幅度提高。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表明:今年5月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8萬億大關,到今年6月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81712億元,比年初增加8000多億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每人增加600多元。
今年“十一”黃金周,舉家出國旅游的人越來越多。10月2日在首都機場,家住勁松小區的趙先生帶著全家準備搭乘班機去韓國漢城旅游。他抱著3歲的女兒對記者講,出國旅游在幾年前還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情,好像只屬于有錢又有閑的人。但是,這幾年老百姓手里都有錢了,出國旅游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兒,他們家這次已經是第二趟去國外旅游了。
算一算你家我家都值多少錢
“一萬、兩萬不算富;十萬、八萬剛起步……”這是從1998年開始社會上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曾幾何時,“萬元戶”是人們劃定富人的標準。如今,在人們眼里十萬、八萬存款是剛剛起步的標準。
人們都說“破家值萬貫”,你知道全中國城市居民每家每戶值多少錢嗎?隨著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我國居民生活越過越好。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今年5月到7月間對我國8個省的部分城市調查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平均已經達到22.83萬元,其中家庭金融資產增長速度最快,速度遠高于經濟增長,是居民財產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1996年末,國家個人的金融資產總值是5萬億元強,在此之后的5年中金融資產猛增了一倍多,平均每年增長16%。增長神速的金融資產里主要組成部分是儲蓄存款。
家庭金融資產中,除了儲蓄,如外幣,股票、國債、人壽保單等其他金融資產5年來一直呈上升之勢。據調查顯示有55%的居民擁有債券、股票、存款、現金、外幣,其中擁有股票的家庭上升最快,從5年前的6.8%上升到12%。17%的居民金融資產增長率都超過了一倍。現在,在許多城市里,儲蓄雖然是家庭金融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已經并不是惟一的家庭金融資產。
猜一猜8萬億儲蓄從何而來
在北京一家醫藥公司工作的楊女士1996年底拆遷搬到她家現在住的樓房。她告訴記者,那時連搬家、裝修帶添置家具幾乎花光了家里十幾年的全部積蓄。但是這5年,家里又陸續更新了電視,添置柜式空調,DVD,還給孩子貸款買車交了首付,而家里的存款反而是搬家前的幾倍。收入增多了,物價卻穩中有降,居民的消費水平也直線上升,老百姓改善生活的同時手里還能有錢存在銀行里。
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城鎮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居民儲蓄增長的主要原因。國家統計局上半年對城市居民收支情況做了一次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居民的收入增幅大大快于消費增幅。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多主要是工資性收入的大幅增長和轉移性收入的逐步增長。以今年一季度城市居民月收入為例,來自工薪收入的有527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4%。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幅較大的原因有:一是去年工資提高的影響。2001年4月及10月國家兩次提高了機關事業單位及離退休人員的工資;二是實行年底雙薪制的影響;三是一些單位發放年終獎金及分紅、節日補貼和補發工資的影響。同樣增長顯著的是轉移性收入,今年一季度,城市居民月人均轉移性收入為1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8%,主要原因是離退休金的大幅增長。
農民收入的變化也同樣顯著。1997年以來,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1965項,共減輕社會負擔1332億元。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今年在20個省的范圍內均取得了明顯成效。規范了農村稅費制度,有效遏制了農村“三亂”,并帶動和促進了農村各項改革。改革后,農民負擔減輕25%左右,國家統計局今年7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1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元。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農民收入實際增長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上半年農民從非農產業中得到的現金收入平穩增長,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長5.2%。主要原因是,農民外出打工人數繼續增加,其收入增加額占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增加額的四分之一。此外,今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由安徽、江蘇兩省擴大到中西部16個省區,減負增加了農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民的稅費支出人均18元,同比下降了3.9%。
看一看中國人預習著新夢想
望著女兒剛剛裝修好的房間,郭大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盡管閨女這套180平方米的住房用掉了不少積蓄,20年的還貸期,也讓她感到有些壓力。但是在有生之年能夠住上這么好的房子,郭大媽認為值得。郭大媽所住的小區,幾年前還是沒有人愿意住的城鄉結合部,隨著地鐵和城鐵的開通,如今這每平方米幾千元的房價依然沒有降低老百姓購買的熱情。在北京像這樣的住宅小區在2000年入住的數以千計。翻開京城的大報你會發現每隔幾天就有新樓開盤的大幅廣告。中國人正預習著新的夢想,從逐步改善的居住條件上,他們感受著生活從小康向更富裕小康的提升。
伴隨著居民收入和儲蓄的增長,中國居民消費水平正處于從1萬元向10萬元跨越的轉型期。北京市市長劉淇今年7月在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說,北京將以住房消費為突破口,帶動汽車、電腦、家庭裝修等萬元級商品的消費。經過了90年代中期的消費高速增長,基本的耐用消費品市場日趨飽和,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而要使老百姓打開錢袋子,尚需進一步引導投資渠道和規范消費市場。
今年5月中下旬,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了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在各項儲蓄目的中,按選擇人數的多少,列前幾位的儲蓄動機分別是教育費(19.8%)、養老費(13.6%)、買(建)房或裝修(11.9%)、防病、失業或意外(11.1%)、購買大件耐用消費品(10%)。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從儲蓄動機上看,富裕起來的居民把充實自己的知識作為迫切的需要:深圳市民用于成人教育的支出增幅高達1.5倍,再教育也成為消費增長的主要方面;蘇州市民的學費和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達13.1%……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有關專家時,他們談到:在經濟發展較高的時期,儲蓄已經不單純是消費之后的剩余行為,而成為消費行為的并存行為。儲蓄與消費同時進行,這意味著儲蓄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將來要用這筆錢干什么?是買房買車還是出國留學,是為子女將來的教育做準備還是用來投資股市。這樣目的明確的儲蓄被稱為“積極儲蓄”。
在過去的5年里,我國的經濟和一些社會制度正處于重大變革時期,如住房制度改革,使很多家庭要拿出多年的積蓄去購買已經分配的住房。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國家已不再包辦上大學的費用,需要家庭支出一部分等等。我國居民儲蓄經歷了一個由弱到強的時期,目前,居民的儲蓄動機依然很強,說明居民更重視未來消費,對自己存起來的錢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規劃。
想一想有錢了人們想干啥
5年前,在對居民生活滿意度調查中,人們選擇生活中最向往的事情,排第一位的是“希望經濟富裕”。現在,這個順序發生了改變。近期,再一次調查居民“生活中最向往的事情”,結果顯示,排第一位的是“健康和舒心”,其后是“能與家庭團聚”。而“希望經濟富裕”只排到了第三位。這種變化說明,隨著收入的增多,老百姓已經并不把賺錢看得像以往那么重要,而把提高生活質量和注重家庭親情放到重要位置。與5年前相比可以看出,老百姓對自己生活的評價與預期更加樂觀;對自己生活質量也更加滿意。
今天,中國的老百姓可以驕傲地說,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三峽大壩的身姿有我們儲蓄的貢獻;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貫通有我們積極儲蓄的貢獻;火車提速了有我們積極儲蓄的貢獻……我們今天的美好心情是因為我們的政府以更加開發的心態,關注著我們的國計民生。十五計劃綱要,廣泛聽取民眾的聲音;國有股減持方案,交于投資者來討論;價格聽證會,拉近了政府與民眾的距離;戶籍制度改革,為人才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一個執政黨對全體中國人民最莊嚴的承諾,這又怎能不在中國人心中蕩漾起前所未有的激情。
資料提供本報致謝
國家統計局提供權威數字
《2002中國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