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首頁 天氣預報 新聞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知名財經類雜志“封面秀” > 正文

《科技智囊》:世界工廠六大疑問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0月09日 10:54 《科技智囊》雜志

  本刊特約撰稿人 趙曉

  有關中國是不是“世界工廠”或是否可能成為“世界工廠”等問題在經濟界引起了最多的爭執,幾乎每日都在上演傲慢與偏見的劇目。

  在國際上,一方面,加入WTO后跨國公司普遍視中國為財富重鎮,魚貫而入者如過江之
鯽,勾畫出一幅中國將加速成為“世界工廠”的紅紅火火畫面;另一方面,“中國威脅論”的經濟版——“中國制造業威脅論”新鮮出爐且被西方媒體爆炒,與“中國崩潰論”一起頑強地用口水阻礙著機器向中國的輸入。

  在國內,一方面,有人高聲歡呼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視之為幾千年中華文明嬗變的吉兆;另一方面,也有人將中國做”世界工廠”看作是中國淪為世界低科技產品制造基地以及粗糙產品的倉庫,并為中國人將淪為世界的“藍領”悲哀不已。

  過去20多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制造業的成長,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40%以上;中國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制造業;制造業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制造業是中國商品出口的主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的出口一直維持在80%以上,創造了接近3/4的外匯收入。

  未來中國的比較優勢仍然在制造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經濟還得靠制造業牽引。加入WTO后,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以及中國經濟的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中國有可能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在諸多跨國公司以及仁人智者眼中,中國的國際分工與角色定位漸趨明確,那就是充當“世界工廠”。

  那么,什么是“世界工廠”?歷史上的“世界工廠”是何面目?中國是“世界工廠”嗎,或者,中國離“世界工廠”還有多遠?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怎樣才能成為“世界工廠”?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無疑會影響中國未來產業布局和中國企業的路徑選擇。

  摳字眼 何為“世界工廠”

  從去年至今年,筆者所讀到的最為生動的表征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工廠”的一個故事是“松下電器:不能在中國取勝,就會在全球敗北”。說的是松下電器產業2001財年的最終聯合結算赤字高達4380億日元,創松下歷史上最高虧損紀錄,面對困難局面,松下提出了“中國戰略”,公司高層命令所有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負責人在2002年度業務計劃中寫明如何運用中國的優勢來增強競爭力,對那些回避中國、不能充分利用中國的計劃毫不客氣地打回去。

  松下這樣做,是出自于中國將成為“世界工廠”的戰略判斷。除松下外,其他許多跨國公司同樣認為中國將無可避免地成為“世界工廠”。

  不過,雖然報刊雜志的報道以及對于“世界工廠”的討論文章連篇累牘,卻缺乏清晰明確的定義,也缺乏一整套衡量“世界工廠”的指標體系。因此有必要首先討論一下對于“世界工廠”內涵的理解。

  筆者曾調閱北大圖書館的“故紙堆”,發現“世界工廠”就其最狹義的概念而言,是用來特指1820—1880年的英國,后來的美國和日本,人們并不稱之為“世界工廠”,而是稱之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不過,在本文中,我們還是把美國和日本也視之為“世界工廠”的案例進行研究)。

  Pat Hudson(2001)在“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中這樣描述當時的“世界工廠”英國:

  “在19世紀的幾個年代中,英國制造品一度控制了世界貿易。許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國能更為有效地生產出來,比其他任何國家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英國同時具有商業、金融和政治上的優勢來排擠國內外的競爭對手。在有些產業尤其是紡織業,技術和生產管理上的巨大進步帶來了生產力的大幅增長。價格水平因此越來越低。在其它許多部門,組織管理上的進步稍小一些,但專業化水平提高更為顯著,加上便宜的勞動力同樣也帶來了生產力的大幅增長和價格水平的下跌。于是在英國國內及海外形成了一個新的巨大的市場,交易著前所未有的多種多樣的產品。而在最初沒有其它國家能與英國競爭,因此英國成為了‘世界工廠’!

  顯然,“世界工廠”是特殊國家的特殊現象,它與工業化不同。大多數的國家都經歷過工業化的過程,但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先于其他國家開始工業化的進程,這種時間上的優先使其在世界工業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世界工廠”的角色。但隨著其他國家工業化的完成和崛起,其“世界工廠”的地位逐漸喪失。

  根據錢納里等人的標準,對不同工業化的度量主要采用人均GDP,同時考察產出結構、勞動力結構、最終需求結構和居民消費結構、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國民受教育水平、收入分配結構以及貿易結構等進行綜合判斷。

  “世界工廠”如果主要也用人均經濟總量來度量是不合適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與其工業化的過程基本同步,而絕大多數國家經歷了工業化,卻并沒有成為“世界工廠”。因此,人均GDP僅僅能夠反映一個國家自身的經濟增長階段,而“世界工廠”必須把一個國家放到整個世界經濟中去考慮。那些人口不足一千萬的小國也許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世界工廠”的含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國經濟融于世界經濟,并參與了國際分工;其次,“世界工廠”意味著該國在國際分工中扮演了“工廠”的角色。具體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的“領先”指標:

  份額領先

  在一段時期內,該國的制造業生產相對其它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生產規模和進出口規模領先于世界其它國家。例如,在19世紀的前70年里,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國,一直把世界工業生產的1/3—1/2和世界貿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

  產業領先

  充當“世界工廠”的國家,一般都很好地利用世界技術革命和新產業發展的機會,能夠在新興產業上具有世界領先性。例如,早年的荷蘭,在金融和其他一些產業上曾領先于英國,但英國利用了蒸汽機為動力的產業革命的機會,后來居上,在紡織業、采煤業、煉鐵業、機器制造業和海運業等產業上執世界之牛耳。美國取英國而代之,是利用了以電力充當動力的產業革命的機會,在火車、汽車、石油化工等產業中成為世界老大。日本的崛起,則是利用了微電子革命的機會,在電子微電子等產業領導世界潮流。

  產品和技術領先

  對于“世界工廠”,更為嚴格的標準,還要求它有領導世界制造業潮流的創新產品和技術,乃至創新的生產組織管理等等?傊,它們應該能夠帶動該國制造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帶來價格的下降和國際競爭力的上升。

  美國和英國1865—1913年的注冊專利數的比較顯示出美國的專利數總數超過英國,這段時間也正是美國逐漸替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時期。

  回頭看 誰當過“世界工廠”

  英國

  早在18世紀,英國就在殖民地貿易和航海方面確立了世界霸權地位。英國憑借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發展了本國的工場手工業,成為工業革命的先驅。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和機器大工業的普遍建立,英國就以其發達的紡織業、采煤業、煉鐵業、機器制造業和海運業確立了它的“世界工廠”地位和世界貿易中心地位。1760—1820年的110年間,英國的工業增長了23倍,國民收入增長了10倍,而人口只增長了3.5倍。另外進出口額均增長了7倍多。在19世紀的前70年里,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國,一直把世界工業生產的1/3—1/2和世界貿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國

  美國以及德國都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的工業革命雖然比美國早,一度霸占“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它在擁有廣大海外市場、廉價的勞動力來源以及獲利豐厚的資本輸出的條件下,經濟便缺少了競爭的活力,企業的技術和設備也越來越顯得陳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在傳統的基本工業方面的優勢已經喪失,新興工業方面則明顯處于劣勢,“世界工廠”的霸主地位終于喪失。與此同時,自南北戰爭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空前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帶動了美國的工業和交通進入了飛躍發展時期。1860年美國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9世紀80年代初升為第一名。1894年,美國制造業總產值等于英國的2倍,等于歐洲各國總和的一半。此后,美國工業長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13年,美國工業生產產量相當于英、德、日、法四國的總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14年的工業生產總值為240億美元,比南北戰爭爆發前1859年的不足20億美元增長了12倍以上。

  美國工業騰飛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

  全國統一的政治前提使全國性的市場得以建立起來,同時政府多支持少干涉的政策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美國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發展工業所需的人力和資本也很富裕。四通八達的鐵路運輸也是促進工業生產的因素之一。實際上,美國和德國取代了英國成為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工業技術革命的帶頭羊,而運輸革命在美國的這次技術革命中起了先行作用;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同時美國又涌現出了一批有經營管理才能的優秀的企業家來對創新的科學技術加以應用。

  值得強調的是,雖然這次范圍更為廣泛的技術革命帶動了美國經濟跳躍式地向前發展,但是美國的農業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農業的繁榮使得對工業品的國內需求增加,這與其他資本主義強國有些不同,比起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的歐洲國家,美國經濟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另外,綜觀美國工業化的整個過程,大規模引進外資,尤其是英國資本,也是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僅1914年,美國吸收的外資就達67億美元。

  在所有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國工業以驚人速度向前發展,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更加發達,并長期保持世界第一地位。

  日本

  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的增長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1965—1980年,日本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3%,經合組織國家只為3.6%;1980—1991年日本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4.2%,經合組織國家只為2.9%。在戰后的第一個1/4世紀中,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先后超過了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戰后的第二個1/4世紀,日本又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整個戰后年代,日本逐步縮小同美國的經濟差距。1992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折合36709.8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62.0%。

  日本經濟的成長與制造業的成長密切相關。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產量增長占全球產量增長的比重依次為,鋼鐵占54%,造船占54%,汽車占46%,電子機械中的民用產品占90%。1953年美國轎車生產量為612萬輛,占全球的75%,日本為1萬輛。1971年,美國為850萬輛,日本為372萬輛,為美國的44%。1980年日美轎車產量分別為704萬輛和638萬輛,1990年則分別為995萬輛和605萬輛。日本占全球轎車產量的比重接近30%。

  日本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過程同時也是日本成長為重要的技術創新大國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的總體科技水平已經領先于西歐,接近美國。1983年時,據日本《通商白皮書》統計,在159項關鍵技術中,日本同時領先于美國、西歐的有39項,與美國、西歐接近的有38項,落后的為16項。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在鋼鐵、石化、汽車制造方面引進、發明、應用了大量的新的技術,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到80年代已經全面地超過歐洲、趕上美國,并在鋼鐵、汽車等重點產業形成了遠高于美國的競爭優勢。80年代中期,在新興的半導體產業技術方面日本超過了美國,贏得了占全球半數以上的市場份額,確立了美國之后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需要說明的是,與美國全面取代英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不同,上個世紀80年代,當日本成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以后,其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從未達到英國相對優勢的地位,更沒達到美國制造業曾經是絕對控制的地位,日本制造業的絕對規模甚至也從未超過美國,其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并沒有超過美國。也就是說,日本作為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重點表現為在重點行業、重點技術領域取得領先于美國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取而代之。

  拿尺量 幾大要件不可少

  條件之一:是資源的比較優勢。“工廠”離不開勞力和資本。相對廉價而且富裕的勞力、充足的資本對于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工廠”至關重要。自然資源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提供了工廠所需的原材料。上面提到英國紡織業所需的棉花,雖然不是來自于國內,但是來自于其殖民地,同樣便宜。而在美國的經濟騰飛中,大量的移民和外資起了很大的作用。對于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而言,由于技術資源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在“工廠”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成為“世界工廠”,還必須有先進的技術和高素質的人力作為后盾。

  條件之二:是對外開放的市場環境。只有開放的原材料市場、工業品市場,甚至技術市場才能保證“世界工廠”的正常運行。國際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貿易帶來開放,開放帶來資本、技術的自由流動,而資本和技術是成為“世界工廠”、發展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條件之三:是金融實力的堅強支撐。尤其在現代社會,金融是社會得以發展的重要的推進器。沒有資金的融通,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都是不可能順利發展的。有了強大的金融力量,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才有雄厚的基礎,同時,也更有可能引進資本。與此同時,金融也會隨著工業的發展而不斷成長。

  條件之四:是技術創新的能力。從英國、美國、日本的發展案例我們無不強烈地感受到一點:“世界工廠”必須能夠有效地推動技術創新,有效地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尤其是對于后起國家,惟有技術創新,才能發展出新的優勢產業,同時改造一些傳統產業,進而成為“世界工廠”。

  條件之五:是政府有效的政策。英國和美國歷來有最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資本主義生產、鼓勵國際貿易的政策,更為明顯的是日本政府對經濟進行的產業扶助政策,對它“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舉足輕重,因而構成必要條件之一,F代政府尤其應該鼓勵創新,大力支持教育,科技事業。

  探原由 什么會由此巨變

  成為“世界工廠”,必然隨之帶來一國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大和深化、貿易額的大幅增長,進而成為“世界貿易中心”;“世界工廠”還帶動金融業的成熟發展,從而創造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工廠”一旦建立起來,也必將使該國的政府產生相應的職能轉變,從而更適應“世界工廠”的發展。

  推動開放和貿易

  從結果看,現代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是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的經濟成長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傳統農業經濟會走出自給自足的農村封閉狀態,與地區性、全國性市場相聯系,而且能夠吸收歷史的和各國的技術并使之應用于生產過程,進行產業革命,實現工業化經濟起飛,使工業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和經濟增長中居于主導地位,使社會經濟經過持續增長的成熟發展階段,進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使各國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形成世界性的大市場開放促進商品的國際大流通和國與國之間經濟上互相聯系的加強。沒有技術的橫向擴散和流動,沒有國與國之間的開放,就不可能有第一次產業革命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也不可能有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國家和地區進入現代經濟增長過程。

  反過來看,一個國家擁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必然帶來開放程度的加大、國際貿易額和國際市場的擴大,從而推動本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極大增長。

  產業結構升級

  從一國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由于產業結構的演進是經濟發展的條件,而產業要從推動產業結構的轉換中實現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非常關鍵的一環就是要具備適時適宜地推動產業結構轉換的能力。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這種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各國經濟的盛衰,決定著各國之間經濟實力對比關系的變化。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日本“經濟大國”地位的取得,無不證實了這一點。18世紀中葉以瓦特蒸汽機的問世為標志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和擴大了其生產規模。這不僅使紡織業雄踞英國“主導產業”地位達數十年之久,而且極大地推進了英國的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爾后,通過使用蒸汽機驅動熔鐵爐鼓風機及新式熔鐵爐、酸性轉爐和反射爐煉鋼技術的發明應用,致使鋼鐵工業在18世紀末逐漸成為英國的主導產業。從而使英國的經濟與產業結構再次發生了重大變化,即鐵路運輸業和機械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同樣,美國“世界霸權”地位的取得與以電力的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緊密相關,20世紀4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問世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對產業結構演進的作用為日本的騰飛提供了契機。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演進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一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意味著它能推動產業革命(或者技術創新),從而發展出一些新興的優勢性產業,改造原有的傳統產業,自然也就使得該國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和深化。

  市場容量增大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世界工廠”的地位必然意味著該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國外市場。英國充當“世界工廠”的時期,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世界各國則在不同程度上成為英國原料供應地。例如,英國棉紡織品的出口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在1819—1821年為66.6%,1829—1831年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而英國所消費的棉花則完全依賴國外進口。這些棉花大部分來自美國南部,其余來自埃及、印度、巴西和西印度群島等地。英國不僅是世界各國工業消費品的主要供應者,而且也是生產資料的主要供應者。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煤、鐵、機器的輸出不斷增加。這一時期先后發生在美國和歐洲大陸各國的工業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從英國輸入的技術裝備進行。

  就業結構的轉換

  在生產要素方面,制造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可以使該國的就業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就業壓力至少在一定時期內得到緩和。英國借助于“世界工廠”地位的取得,實現了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換,并長期保持充分就業水平。美國則借助于“世界工廠”地位的取得,實現了北方工業區向南方的擴張,將南方農民(農奴)轉變成工人。日本由于制造業的發展,農業人口急劇減少,出現了服務于大城市和工業、少量時間用于農業的兼業人群。

  揭面紗 中國是“世界工廠”嗎?

  統計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增長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年至1990年的工業生產指數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業大國如美國、日本的增長相對較低,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后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由于中國制造業生產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導致中國制造業的全球份額呈不斷上升之勢。1980-1997年的17年間,中國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份額從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約0.26個百分點,表明中國制造日益成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與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國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哪怕只按照“個頭”這一項標準,中國實際上也還遠遠稱不上“世界工廠”。

  有趣的是,如果把亞洲的中國、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日本加起來,其占世界制造業份額的比重高達31.4%,超過北美和西歐,或許這一地區總體上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工廠”,而中國在其中扮演非技術和創新類組裝工業的中心的角色。

  中國制造業三大要穴

  除了從工業增加值的份額(總量)上講,中國離世界工廠還有很大的距離外,中國還談不上是“世界工廠”的理由還在于:

  一是企業規模偏小,反映出整體實力相去甚遠。比如在整機方面,中國最大的冰箱、洗衣機廠商的年生產規模才200萬臺左右,而惠而浦的全球洗衣機產量在1999年就高達740萬臺,其在美國的一家全自動洗衣機生產廠一年的產量就是300萬臺。在關鍵零部件方面,中國最大的壓縮機廠規模僅250萬臺,而恩布拉科集團的年生產能力高達2300萬臺。至于營銷規模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顯:跨國公司年銷售額高達數百億美元,中國最大的家電企業海爾的銷售額僅數百億人民幣。

  二是技術水平低下。我國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傳統工業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能力相對不足,國際先進技術裝備僅占十分之一,機械產品達到當代國際水平的不到5%;產品結構不合理,國際達標優質產品僅占十分之一,不少高技術產品及部分高附加值產品仍需進口,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逆差達155億美元,高技術品種鋼材每年尚需進口700-800余萬噸,高檔合成樹脂自給率不足50%;我國單位能源每千克油當量的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0.7美元,而美國為3.4美元,德國為7美元,日本為10.5美元,主要工業產品能耗遠高于發達國家,冶金重點企業噸鋼可比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0%-40%;我國傳統產業勞動生產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從反映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看,我國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規模小,技術基礎薄弱。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4%,遠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水平。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自主知識產權和自行開發的高新技術成果,商品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低,分別只有20%和5%-7%左右。此外,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問題還體現在擴散性弱,同其他產業的關聯度低,改造傳統產業的作用不夠顯著。

  三是我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新成果產業化遲緩,技術開發與創新經費投入低,大大制約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1999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為0.6%,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為5%-10%以上,電信、醫藥等行業甚至達到20%。我國目前甚至還沒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多數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缺乏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綜合創新;ぁ⑨t藥產品大部分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機械工業主要產品技術中有57%使用國外技術。我國多數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因此,比較清楚的一點是,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目前主要只是在某些制造業產品特別是非科技創新類產品上具有優勢。例如,鋼、煤、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水泥等產品中,“中國制造”均已占世界市場占有率的第一名。但即使在這些產品方面,中國廠商也更多地處于組裝和制造環節,普遍未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主要依賴進口。例如,中國的格蘭仕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商,但關鍵件磁控管仍然依賴進口;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但高性能柜機仍要采用美國谷輪公司的渦旋壓縮機,而變頻空調統統要依賴日本技術。除此之外,中國企業還存在著供應鏈管理方式較落后、跨國經營能力差等問題。

  另外,隨著世界大牌的手機制造商將大量的制造業務轉移到中國,中國正日益成為世界手機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從產業上看,中國的產業更多地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在機械運輸設備方面和其他制造業方面明顯地占有優勢。

  跨國公司布局中國

  過去的二十余年中,外商包括跨國公司大量地對中國進行投資,加上中國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使得中國工業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使得國際上有關中國將成為“世界工廠”的議論日多。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利用外資的總額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其他投資的比例越來越大。

  跨國公司發現,中國的勞動力不僅廉價,而且受過良好教育并遵守紀律。中國年輕一代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因此,DBS首席經濟學家馬俊指出,在過去三年間,在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了1123億美元,在未來兩年間還將吸引860億美元。他說:“這些投資越來越多地來自于大筆的戰略性投資,目標包括中國市場和高科技產品出口市場,而不僅是尋求廉價勞力!敝袊鴵碛写罅渴苓^高中教育的年輕工人,他們每天的收入大約只有不到20元人民幣,每年還以百萬計的數量進入勞動力市場。中國的很多大學和研究所正在培養訓練有素而工資較低的工程師。中國的工業用地在世界也屬于最便宜行列,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也只有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比日本工業城市橫濱便宜60倍。

  中國將成為亞洲乃至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其基本原因便在于新一輪全球經濟轉移浪潮中,制造業產業正向中國轉移。世界的制造業中心自蒸汽機發明后就一直立足于歐洲,后來轉移到美國,“二戰”后又轉移到以日韓為首的東南亞諸國。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日韓等工資成本的加大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響,世界制造業中心又從日韓開始向中國轉移。中國加入WTO,將大大加快這種轉移。中國在吸收大型外資制造業方面具有很多獨特優勢,同時,中國自己的面向全球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已初具規模。一份聯合國貿發會議委托進行的《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的調查數據表明,目前《財富》500強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世界上最主要的電腦、電子產品、電信設備、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將其生產網絡擴展至我國。另有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八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平均每年有400億美元以上的國際資金流入我國。我國加入WTO之后,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會把我國作為其市場銷售、原料采購、價格制定乃至新品研發、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基地,為所屬的亞洲各地的生產性子公司提供協調管理和綜合服務。這無疑將促使我國加速成為“世界工廠”。

  向前看 中國離“世界工廠”還有多遠?

  我們可根據我們前面總結的成為“世界工廠”的條件,來分析一下中國到底離“世界工廠”多遠。

  條件之一:是資源優勢。可以肯定,我國的人力資源相對豐富,而且價格低廉,不僅大大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也低于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甚至低于印度,因此,這方面的潛力極大。

  但是,這方面的問題在于,我國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并不高,因此制造業工資與其他國家的實際差距遠不像名義差距那樣大。如果從實際工資看,我國較接近于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高于韓國、智利、菲律賓和墨西哥等國。此外,我國適應知識經濟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仍有待于進一步加大投入進行培育。不過,考慮到我國有大量的海外公民,以及國家吸引人才的政策,我國資本和技術資源的不足將由于人才的流入而得到彌補。

  條件之二:是開放的市場。中國經濟完全融入世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我國加入WTO后,加快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步伐。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放程度也隨之深化,我國將越來越深刻地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去。

  條件之三:是金融實力。從理論上說,金融深化之所以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一是無所不在的交易成本與信息成本產生了市場上的摩擦力,經濟交易活動因此變得舉步難行,金融體系將起到潤滑油的作用。隨著金融工具的發展、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金融制度的發展,信息成本將大大下降,使得市場經濟活動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國內的儲蓄水平,并幫助儲蓄尋找到最有利的投資場所。然而,對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表明,金融深化并沒有像經濟學家預期的那樣強勁地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如果是考察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指標,則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幾乎為零,大約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僅提高0.008%。更令人迷惑的是,傳統的金融發展指標甚至與經濟增長呈現出負相關的關系。金融深化程度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速度反而下降0.09%。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功臣?大量的研究表明,投資水平越高,人均擁有的人力資本越多,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越大,經濟增長率提高的越快。而轟轟烈烈的金融深化,和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毫無關系!

  顯然,目前滬深證券市場自身整治尚需時日,其對外資開放也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尚無法承接國際資本的證券投資和大規模的并購資金,無法適應中國建設“世界工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意義上承擔了中國離岸金融中心的香港由于其廠房租金及人工成本遠高于內地,正在失去發展制造業的機會。

  條件之四:是技術創新的能力。目前,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過程中,仍處于有利地位,出于市場擴張的要求,它們在控制核心技術保持領先優勢的同時,也以多種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成熟技術和過剩生產能力。中國既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也存在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加快產業技術升級、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但是,如前所述,企業的創新能力需要提高。這需要在國有企業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加快非國有企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同時做出努力。

  條件之五:是政府的政策。這是我國目前實際上比較薄弱的地方。政府在摸索如何營造有利的市場環境,促進企業發展和創新方面尚需付出許多努力。

  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嗎?很有希望。但無疑有一段漫長的路程,并且需要作出艱難的努力。中國吸引外資主要靠的是廉價的勞力以及中國潛在的市場,只有當引進的外資與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革新相結合,才能使得中國的制造業相對于其它國家真正具有比較優勢,“世界工廠”的腳跟才能真正站穩。




發表評論】【財經論壇】【短信推薦】【關閉窗口

  每月2元享用15兆郵箱 優惠價格就剩最后幾天
  訂閱短信頭條新聞,第一時間、突發事件、重大新聞盡在掌握!


知名財經類雜志“封面秀”專題
 相關鏈接
財經分析:怎樣成為百萬富翁?
《IT經理世界》:重構招商局
《知識經濟》:淘金時代來創富
《新財經》雜志:電池大王比亞迪
整合互動營銷的力量
新互聯時代--瑞波特訪談
《新華航空》:推銷瑞波特
歷史的責任--訪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

 發表評論:  匿名發表  筆名:   密碼:
· 發短信不但獲積分,還拿大獎
· 每月只需5元錢 圖片鈴聲隨心換!
· 加入新浪短信聯盟 有錢一起賺!
· 越洋短信 萬里傳情
· 金秋十月 精彩短信!
· 愛情快遞,快遞你的愛情!
頭條新聞
(30元/月)
體育新聞
(0.2元/條)
非常笑話
(0.5元/條)
兩性學堂
(0.5元/條)
你的手機: 手機密碼:   > 快速獲取密碼
圖片  鈴聲  言語  自寫短信  游戲  訂閱分類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聯通手機購買個人家園,百分百中獎!


華語歌手快速查詢
[郭富城] 因愛之名
[許紹洋] 花香
[陳慧珊] 自在
[周杰倫] 半島鐵盒
[鄭秀文] 上弦月
更多精彩鈴聲>>









諾基亞   西門子
摩托羅拉 三星
阿爾卡特 松下
愛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圖片>>



新浪商城推薦
e房房地產
  • 幸福一村售尾房
  • 水云天
  •   她用全身滿足你
  • 佛裸蒙性感香水
  • 咪咪情欲一體裝
  •   炒股票好幫手
  • 電腦遠程炒股方案
  • 手機實時大盤訊息
     (以上推薦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賣>>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51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北京市電信公司營業局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