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8日電(童欣)“政府政策和市場活力共同推動經濟增長,中國經濟進入一個發展新時期。”對于加入世貿組織第一年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的態勢,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有如是評價。
邱曉華日前在接受本網記者的專訪時對今年以來經濟發展的狀況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政策和市場“雙力齊推”
邱曉華稱,今年是中國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年。他說,在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下,隨著世界經濟的初步回暖,以及各部門積極的努力,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良好發展態勢。種種跡象透露出一種趨勢,中國經濟正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從更多的靠政府政策主導經濟增長的階段向由政府的政策和市場活力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階段跨越。
邱曉華談到作出如此評價的理由有六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7.6%,二季度經濟增長8%,預計第三季度經濟增長仍將保持小幅平穩的回升趨勢。說明經濟增長的基礎比過去更加鞏固,內在增長活力有所加強。
二是社會需求保持穩定增長。政府積極的宏觀政策所產生的需求因素和來自市場機制所激活的需求因素增多,使社會需求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從投資需求看,國有投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前8個月,國有及其他投資增長24.2%,比去年同期高出5.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也保持較快的恢復性增長。上半年,城鄉集體個人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7.6%,比前兩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也有明顯的恢復。從消費需求看,今年以來居民收入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7.5%,預計前三個季度將保持在16%左右。農民收入上半年實際增長5.9%。兩組數字比去年同期均有明顯增高趨勢。住房、汽車、通訊、旅游等新的消費亮點更加閃亮,增長勢頭強勁,這些需求的產生更多地來源于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質量,特別是市場內在活力被激發的因素的結果。
從國外需求看,呈現良好增長態勢。今年以來,出口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1—8月同比增長17.5%,比去年同期接近提高10個百分點。出口保持良好趨勢的原因,主要是來自市場的活躍因素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帶來新的推動力。
三是市場機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是今年經濟增長較快的首要產業推動力,這主要得益于工業結構調整出現良好趨勢。根據市場需求,農民對生產結構調整的力度也逐步加大,農作物生產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特色產區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
四是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改善,經濟運行質量逐步向好。今年4月份以后,財政收入逐步恢復較快增長。前8個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2%,達到了預算要求的目標。從4月份開始,企業利潤逐月增長,到8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到了324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國際收支情況持續良好,8月末國家外匯儲備超過2500億美元,比去年底增加400多億美元。
五是消費者信心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企業景氣指數等指標,持續在高位上平穩攀升,說明微觀經濟主體對宏觀經濟和自身發展趨勢的信心增強。今年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基本在97點以上的高位穩定運行,企業家信心指數持續在120點的高位運行,形勢較穩定。
六是主要金融指標出現回升趨勢。貨幣供應量指標,前8個月,M2增長幅度超過15%,比前4年的平均速度提高近1個百分點,貨幣流動性也明顯增強,銀行貸款額保持穩定的增加趨勢,這也說明微觀和市場的活力在增加。
未來走勢樂觀經濟安全須重視
邱曉華對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走勢表示樂觀,他認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利好因素很多,無論新的消費亮點、結構調整和民間投資所騰出的空間,還是民間創業熱情持續高漲、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看好以及世界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等,都是中國經濟具有保持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基本因素。邱曉華說,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的基礎上,隨著改革的深化,結構的優化,宏觀調控日益成熟,市場作用不斷增大,必將進一步保障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當然,如前所說,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可以適當增加其靈活性,以適應經濟發展新要求的需要。
邱曉華預測,按照目前中國經濟7%以上的增長速度,到今年底,我國經濟總量將突破10萬億元,按匯率折算,人均接近1000美元。
但這位統計經濟學專家也告誡,按照世界經濟發展經驗,從人均1000美元到人均5000美元,往往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利益結構大調整、大變化時期。因此,需要進一步關注保持社會穩定問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總之,應當更注意經濟的安全、社會的安定和民眾的安穩,促進經濟持續繁榮和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資本市場極具潛力保持信心十分重要
一般認為,股市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中國宏觀經濟今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今年中國的資本市場的走勢并不樂觀。邱曉華認為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此問題。他說,隨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中國經濟日益國際化,中國資本市場也越來越離不開國際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預期越來越受到國際資本市場影響。而今年以來,恰恰是整個國際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的一年,不景氣氛圍籠罩著世界主要資本市場,其必然會對中國股市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加上投資者對我國資本市場還缺乏全面認識,所以,在宏觀經濟表現比較好的時候,資本市場走勢出現了背離。
從市場本身講,出現反差的原因是相當一些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達到投資者預期。如果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同宏觀經濟一樣喜人,那么,投資者是不會對上市公司缺乏信心的。
即使眼前國內資本市場表現與宏觀經濟有差距,但他始終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是很有希望的,是一塊亟待進一步發展的很有潛力的投資熱土。只要投資者保持良好心態,增強信心,中國資本市場一定能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信心問題,是現階段投資者急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主管部門的監管工作也應當更加科學,更多點歷史的眼光,著眼未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在規范中保持市場的穩定發展。
經濟新階段政策要配套
對當前中國所實行的宏觀經濟政策,邱曉華認為行之有效。他說,經濟運行的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靈活的經濟杠桿的運用,既使我國經濟有效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又使中國經濟在這一輪世界經濟衰退中所受的影響較小,同時,還使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加固。
但他同時指出,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變化,也應當看到宏觀經濟政策也需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在進入由政府政策主導和市場經濟共同推動的新階段,對政府政策本身提出新的要求。他認為,積極財政政策還應當堅持實施。因為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變化的前景還是不確定的,從政策本身看,國債的發放和財政赤字比率都還沒有超出安全的范圍,債務率和赤字率還在國際公認的安全范圍之內。但確實應該看到,積極的財政政策畢竟是一種短期的、階段性的政策。
邱曉華提出,今后在繼續堅持積極財政政策同時,應當在使用的方向、使用的節奏、使用的力度上適當做些微調,應該更加穩健些。要更多的由政府的直接性投資轉為示范性和引導性的投資;力度上以保持目前的每年1500億元左右的國債發放規模為宜,因為在數據上不變化的同時,實際上意味著力度上在趨向更加穩健;同時要在使用方向上更多的由基礎設施投資為主轉到更多的投向企業技術升級、社會保障、科技教育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在政策上也要做好配套,包括稅收、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