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投推出的“CBD土地開發項目資金計劃”在京掀起熱賣高潮,這與股市萎靡不振和投資者對政府信用擁有信心有關,但由此也蘊涵著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
《證券市場周刊》記者 鞠娟
從9月9日起,北京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國投)推出的“CBD土地開發項目資金 計劃”在京掀起了信托產品的熱賣高潮。發售現場很是熱鬧,購買者絡繹不絕,有跡象表明,如火如荼的銷售場面還將持續到產品發售截止日期(10月15日)為止。據北國投的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自該產品發售以來,每天都有二三百人購買,每日發售額在6000萬元左右,到18號為止,已經發售超過6億元了。由于購買者只能通過華夏銀行開立的賬戶轉劃款,因此帶著現金前來購買者不少。“你看他們拎的大包小包,里面裝的可都是錢,估計每個包能有好幾十萬吧。”北國投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北國投的負責人解釋,此次募集的信托資金融資額預計為15億元,將以信托貸款的形式貸給朝陽區CBD(北京商務中心區)的土地分中心,用于CBD核心區的土地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一級土地開發的直接凈收益、CBD開發過程中可由北京朝陽區財政支配的其他各種收益都將用于償付信托貸款本息。貸款利率參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現在定為5.6%。在扣除0.8%的管理費用(傭金報酬)后,預計受益人可獲得4.8%的年平均收益率;貸款期限為5年,期滿后才能歸還投資者本金。“在國外這種金融產品也叫私募基金,如此高的收益率對投資者是很有吸引力的。”這位負責人說道。
從7月18日愛建信托通過信托計劃融資5.5億元,到北國投即將融資15億元,加上上海、重慶等地的其他信托發售,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各地此種類型的信托產品籌資絕大多數都將投資于當地的基礎建設,且大都比較熱銷。
真能“穩賺不賠”嗎?
與股票、基金和債券相比,信托產品明顯缺乏流動性,但何以在股市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的大背景下,信托產品卻如此受到投資者青睞?記者就此在北國投的熱銷現場進行了一次實地抽樣調查,內容包括投資者身份、年齡、購買額度、購買的原因、風險意識等。
在抽樣的40個人中,就看好此產品的原因而言,從高到低依次為預期收益率高、政府財政支持、CBD項目前景、安全穩定等。其中預期年收益率為4.8%,而同期的銀行存款和國債利率分別為2.74%和2.79%,“CBD信托計劃”高出其將近一倍;同時,北京朝陽區政府簽署了一份關于此開發項目的《確認函》,同意用財政收入為這筆信托貸款做后盾,看起來穩賺不賠,這正好迎合了目前市場上習慣規避風險又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的偏好。
難道信托投資真的沒有風險嗎?接受調查者中,近80%的人認為風險不大或沒有風險;只有20%左右的人看到私募信托投資的風險性,認為有一定風險,但對能收回本金并不懷疑,只是對能否達到預期4.8%的年收益率有疑慮。而且,被訪對象普遍對股市缺乏信心,并認為投資信托遠比股票風險要小得多,以信托產品投資來度過股市業績不佳、銀行利率低的谷底期,是最為合適的選擇。
但記者清楚地看到;該信托計劃合同中明確列出了“信托財產的管理、運用和風險承擔”這一項,其中指出了“受托人在管理、運用或處理信托財產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包括融資對象和融資項目的風險、法律與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風險和不可抗拒風險等”。而且當受托人符合規定的行為導致信托財產受到損失的,其損失部分由投資者承擔。換句話說,只有當信托資金當年的收益率超過5.6%,北國投的傭金報酬和投資者收益才有保證;在4.8%-5.6%之間也能基本保證投資者4.8%的收益回報,只不過北國投的傭金報酬會降低;一旦低于4.8%甚至為負數,則不僅僅是北國投沒有傭金報酬,投資者的收益甚至本金都會遭受損失。
可是許多投資者沒有意識到信托產品的風險性,也沒有注意到這個4.8%是“預期收益率”,并非“承諾收益率”,甚至有人在簽訂合同后才驚奇地問:“這不是一種政府做擔保的債券嗎?原來還有風險啊?我們還以為風險系數是零呢。”更有許多投資者誤認為這項投資行為是政府行為,因為他們看到北京朝陽區政府對此大力支持,并承諾用財政收入做后盾。
政府承諾合法嗎?
此前,朝陽區區長李士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有朝陽區政府財政收入作為信用擔保,這個收益率(4.8%)基本上是可以鎖定的。這個項目是由朝陽區政府與‘北國投’聯合推出的,而非單純的企業行為。”政府的這一承諾顯然起到了巨大的信心作用,眾多購買者出于對朝陽區政府的信任,紛紛解囊。
一位從外地趕來購買這種創新金融產品的投資者說:“有政府支持,我就放心。再說了,還本的到期日是2007年,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政府怎么會不保證投資人的收益呢,更何況是CBD的建設。在這方面,我們外地人跟著北京人走不會出錯的。”據調查,考慮到這層因素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但也有極少數投資者對這種政府變相擔保行為的合法性產生了疑問。其中一位告訴記者,自己對收益率能否達到4.8%很懷疑,法律明明規定政府不能為此做擔保,朝陽區政府的這一承諾顯然不具有法律效力。
對此法律上是如何規定的?到底政府的行為有無超出法律的限制?北京安理律師事務所的魏君賢律師認為,基于“CBD信托計劃”純粹是一種企業行為,政府是不能對此做任何擔保的,政府的口頭承諾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這種信托產品嚴格說就是一種私募基金,按規定,私募基金只能針對特定人群不公開發行,不能利用媒體進行廣告或傳播。現在見諸各大報端的有關信托產品的宣傳,只要客觀上達到公開宣傳的效果,都可以被視為公開發行證券,依據《證券法》要受到有關部門的監管。
而CBD管委會的人士對是否違規一事不置可否,認為是由于此項目對投資者有吸引力,所以才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而非刻意炒作的結果。
股市分流資金幾何?
在被訪的40人中,股市投資者占了40%,其中有6人承認是用從股市中撤出的部分資金購買的,占總體樣本的15%,其余的人都是用銀行存款或現金等購買。一位購買量較大的股民稱,現在能從股市全身而退買信托的資金已經沒有多少了,自己這次從股市抽資就是打算金盆洗手,所以才投資收益較穩定的信托產品。
北國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購買“CBD信托計劃”的委托人大約三成是股民,但由此導致從股市流出的資金額并不是太多,只占總購買額的10%左右,因為許多股民都采用多種組合用以分散風險,既有股票、基金,還有銀行存款、信托等,不一定非用“割肉”賣股票的方式購買信托。同時,股民會覺得“CBD信托計劃”投資期限太長(5年期),又具有無法公開買賣的流動性風險,而且最低必須買5萬元,一般不會貿然大量購買。
在采訪中得知,購買“CBD信托計劃”的80%以上為個人投資者,其中80%都是中老年人,年齡普遍在45歲以上。有年過古稀的老人,還有部分軍人、下崗工人和外地進京人員;購買額度50%以上為5萬-20萬元,個別人購買額較大,最多的一次購買400萬元。
有專家指出,股市資金流入信托主要是看到預期較高的收益率,其次是目前投資者普遍對股市缺乏很高的信心,市場也缺乏其他能夠滿足老百姓需求的金融創新產品,所以此次信托產品的熱賣,實際上與股市低迷的大背景相互映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