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國家開發銀行行長 陳元
林剛
陳元在國內和國際金融界被稱為金融專家、經濟學家。他領導下的國家開發銀行銳意改革取得的業績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陳元能用流暢的英語交流與演講,金融領域豐富的業務經驗使他工作起來得心應手。他以穩健求實、善學開拓的工作風格,帶領國家開發銀行正在向國際一流銀行標準靠近……
記者:不久前,曾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和國際清算銀行擔任過秘書長、副總監的弗雷德克.C.穆施先生說:"世界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建立了一套國際標準的銀行監管原則。在中國人民銀行擔任副行長期間,陳元先生多次出席了國際清算銀行例會,并代表中國對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提出了重要意見和建議,為此做出了貢獻……"請陳行長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陳元:為了防止跨國銀行在一國發生危機而引起多國銀行危機乃至國際銀行業危機,由十國集團成員國比利時、荷蘭、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瑞典、日本、美國以及瑞士和盧森堡等12國中央銀行的銀行監督管理官員于1975年2月在瑞士巴塞爾聚會,建立起一個監督國際銀行活動的協調委員會——巴塞爾委員會,全稱“國際清算銀行關于銀行管理和監督活動常設委員會”。之后,巴塞爾委員會經過反復咨詢和修訂工作,發布了一系列有關銀行監管的文件,國際上稱為“巴塞爾協議”。
“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對銀行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和深遠的。中國與其它國家一起參與了協議的討論和制定,加強了合作與交流。中國銀行業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和采取的一些措施,許多是參照“巴塞爾協議”而設定的。這是一個國際普遍遵循的國際化標準。
記者:近年來開發銀行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形成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取得了好的市場業績。請您談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陳元:江澤民同志在“5.31”重要講話中強調: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到開發銀行,就是辦好銀行,支持經濟。金融也是生產力,是通過信用的責權約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國家開發銀行深化信貸改革,堅持“推進辦好銀行和信用建設,全面達到國際標準,以優質資產高效率支持經濟發展”的經營理念,確立辦成國際一流銀行的目標,取得好的市場業績,正是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在“三個代表”思想指引下,開發銀行主要經營指標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并且正在向國際化一流銀行不斷前進。截至今年6月底,開發銀行按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從1998年初的32.63%下降為3.37%,當期本息回收率達到98.46%。我們的責任,就是支持經濟發展,建設新的投融資體制。
這些年開發銀行最深刻的變化,就是廣大員工逐步樹立了市場觀念和風險意識,明確把辦成國際一流銀行作為目標,并把它作為政治目標和政治紀律,通過強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全行各項工作當中。開發銀行的實踐和業績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有銀行是完全能夠辦好的,不是只有西方國家才會辦銀行。只要我們明確目標,統一思想,改革體制,加強培訓,齊心努力,抓銀行建設和抓信用建設并舉,我看銀行就能辦好。
記者:近來美國發生一連串的“誠信”危機事件,信用建設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幾年前,您就提出“構建信用結構”、“推進信用建設”,要求開發銀行成為信用建設的宣傳隊。請您談一下對信用建設的認識。
陳元:信用從一般的社會關系轉變為資源分配基礎制度,是市場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重要區別。信用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家如果缺乏信用,就會增加它在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和難度;一個地區如果缺乏信用,就會成為不良資產高發區,就會增加這個地區的融資成本和難度,嚴重的還會導致資金大量外流;一個企業缺乏信用,就無法在市場上立足,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信用是金融運行的前提。金融遵循嚴格的信用權責約束機制配置資源。銀行的基本特征是高杠桿率,以比較低的資本金來運營大量的負債,沒有社會信用的支持,資金循環傳遞的環流就會中斷,就會出現金融風險,進而抑制經濟發展。
信用缺損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信用缺損集中表現為對金融認知程度較低,重物質建設,輕信用建設和融資體系建設。其結果是只有國家信用,沒有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攤薄了國家信用,出了問題都向國家追索,國家最終也承擔不起。信用缺損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滯后的關鍵因素,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
信用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法律框架基礎,就是法律制度。國家以各種法律形式規定權責關系,包括會計制度。第二層是市場懲罰和政府約束,主要是針對市場參與者。違規企業得不到新貸款,資產質量不好的企業也得不到新貸款,做假賬的上市公司股票會下跌甚至停牌。在市場高度發達時,市場懲罰就多一些,而且有效;在市場不夠發達的情況下,就需要政府約束來補充市場懲罰的不足。第三層是道德約束,這是更高層次、從文化和道德角度來約束。如果一個企業借錢不還,老有欺詐行為,大家就會認為這個企業和企業主要管理人員道德上有問題,以后就不跟它來往,這就是給他的最大懲罰。這三個層次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互相支持的。
有了信用平臺的支持,生產要素集聚力是驚人的,這正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條件和平臺。我估計,這起碼能使我國GDP平增2個百分點以上,而且經濟增長會發生質的變化,是高效率的。完善的信用體系一旦形成,將大大降低經濟金融交易的成本。人們將把全部資源和成本投向生產和交換,而不再擔心由于一方失信造成連鎖式的風險,這就是體系的力量和效率所在。特別是年輕一代,要補足信用知識和教育,這樣社會信用體系的維護和運轉,很大程度上就能依靠人們的道德觀念,社會成本會很低,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記者:開發銀行具有準主權級信用等級,在拉動社會信用建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將政府組織優勢變為市場信用優勢?
陳元:近年來,國家開發銀行一直在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與政府合作的新型關系,努力打造信用結構,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從信用結構上看,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市場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及整個社會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來推動和發展的。只有銀行和政府共同構筑信用基礎,達成共識,才能使銀行高效地運行,既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又支持經濟發展。
銀行和地方政府共同構筑社會信用是國際成功經驗。最典型和成功的就是世行、亞行與各國政府的密切合作。國外許多政策性銀行也是這樣,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甚至由各州政府參股,不良資產率在1%以下,使國家信用得到了充分運用和體現。
在信用建設中地方政府和開發銀行互有優勢,可以互補。地方政府的協調功能很強,如審批項目、注入資本金、完善法人制度、資產重組、協調企業還貸以及推動企業向資本市場發展等。政府的協調職能和開行的作用疊加起來,能夠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開發銀行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與政府合作的新型關系,努力促進信用結構建設。開行與地方政府簽訂的金融合作協議,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合作協議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看上去無形、實際上卻有巨大經濟力量的信用結構。這個信用結構有利于防范風險、支持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有利于企業規范經營、增強風險意識和還貸能力,提高地區和企業的信用等級,也有利于辦好銀行,提高資產質量,各方面共同受益,實現多贏。這是國家、社會、銀行、企業的共同財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基石和組成部分。信用結構一旦建立起來,將會長久地發揮作用,大家都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和利益,并具有示范和引導效應,對地方和開行的發展都有非常積極的正面影響。
如何把政府的組織優勢更好地變成市場的信用優勢呢?這就需要加強銀行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信用為基點建立運行的平臺。市場經濟中,政府努力的目標就不僅僅是單個工業項目和產品的成功,還要有市場發展和信用體系建設的成功。
國家開發銀行與政府的合作具有三個優勢:首先,開發銀行是一個政府的銀行,財政注資,國家全資擁有,貫徹國家的產業政策,在國內外具有主權級的信用等級。開發銀行的最大優勢,就是有國家信用,是政府職能在市場中的表現,是政府信用價值的量化。在此意義上,政府信用和銀行信用是統一的、互相轉化的。在更深入的改革和發展中,開發銀行把鞏固和增強國家信用,作為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次,政策金融在市場環境下運作,它是以整個市場為對象,是國家信用在市場中的延伸,是政府作用的體現。任何一個金融機構能得到的政府信用都是有限的,必須擴大利用市場,在市場中增強國家信用,才能發揮作用。在實踐中,開行廣泛接受市場檢驗,貸款的審批、管理,發行金融債券等,都運用市場化手段,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此外,開行的政策性不僅體現在國務院規定的政策金融的業務內容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我們自身性質和業務特點上,即開行所擅長的長期融資領域、貸款行業和內容,以及貸款管理和組織機構形式。第三,開發銀行起到橋梁作用,把政府和市場連接起來。在市場經濟中,單純依靠政府的信用是不夠的。政府信用需要與市場作用結合起來,互相促進。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比,更貼近政府,可以利用市場力量,擴大政府的能力,開行通過市場方式來體現政府和政策,引導商業金融和社會資金的流向,把政府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市場信用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