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現在我們繼續金融創新與銀行電子化論壇。今天,我們組委會有幸邀請到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李曉鵬先生,光大銀行副行行李子卿先生,中國民生銀行副行長洪琦先生,渣打銀行直接銀行業務主管葉楊詩明,IBM大中華區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童至祥女士,以及美國EMC公司中國區總裁郭尊華先生,他們今天上午將為我們做精彩的演講,現在演講開始。
請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李曉鵬先生做報告。
李曉鵬: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感謝第三屆中國金融信息化發展論壇組委會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提供了這樣一個與大家交流的機會。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面對信息技術為金融也帶來的革命性的變革和越來越豐富的技術手段,作為我國最大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這里與業內專家、各界朋友就信息化發展開展交流,探求合作,我們感到非常的高興。在此,我想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息化工作的開展情況為背景,與大家共同探討信息化技術在金融資產管理和處置工作中的推動作用。交流現代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些體會。
一、信息化有效地促進了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和處置工作
目前,我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11000人左右的員工管理著近一萬四千億元不良資產,人均管理資產一個多億,而且資產質量比較差,分布比較廣泛,涉及行業比較多,因此管理處置難度比較大。以華融公司為例,我們公司從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4077億元不良資產,實際管理資產接近5100億人民幣,分布于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內地省市,涉及各種企業7萬多戶,而且,目前華融公司的員工不足三千人,人均管理資產達到一億七千萬人民幣。因此,資產管理公司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處置所擁有的不良資產,能否順利完成化解金融風險,支持國企改革,劃界金融風險,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宣布,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兩年多以來,積極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處置不良資產,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今年6月30日,四家管理公司階段性處置不良資產達到2103億元,累計回收現金達到455億元,占處置不良資產的21.6%。華融公司的實踐證明,正是由于信息化技術的使用,和信息化技術的起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上述資產管理和處置成績的實現。
1.信息化技術為資產管理公司有效地管理和處置不良資產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華融公司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及時開通了遍布全國三十個省市的網絡系統,形成了為日信息的采集、共享、加工、傳播為核心的綜合應用網絡,承載了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統計系統、華融知識管理系統、資金財會系統、電子郵件、互聯網瀏覽等主要業務內容。我們還開通了網絡會議、網上IP電話及網上培訓等增值服務。基本能滿足各地機構相互間的數據傳輸和信息化交流的需求,初步建成了一套適用、高效、安全的信息化體系。
從滿足公司業務需求,規范業務運作、理順業務流程,完善內部控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原則出發,公司結合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的實踐經驗,經過一年多的開發和試運行,目前華融公司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已經順利建成投產。正像會前我和一些專家所交流的那樣,金融管理資產公司在信息化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通過信息化把我們幾萬億的不良資產管理好,這一點與我們商業銀行需要24小時的保持信息化的暢通是有區別的。我們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使華融公司可以及時了解各類資產的動態信息,掌握資產處置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為實現資產處置回收最大化夯實了基礎。現在我們的員工只要打開電腦,進入華融公司的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就可以隨時了解到當前全公司和分布30個省的各個辦事處的資產回收情況。可以查詢每筆資產,各個債務企業和債轉股企業的具體狀況,跟蹤華融每個辦事處,直至每個債務企業的資產處置情況。使資產管理和處置工作隨時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下,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可能的發生的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
業務統計系統以支持公司業務管理為目標,在確保業務數據完整、準確、有效的基礎上,提供了核查業務核心數據、辦事處常規業務運作分析等功能,基本上使資產管理公司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主要的統計數據,保證公司對主要的經營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華融公司的資金財務系統能夠及時反映公司已經到帳的各種資產處置收入和資金財務狀況,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和業務統計系統可以有地利用資金財會系統的部分數據,保證了各業務數據的完全統一,實現了數據統一和統計口徑的唯一性。
為了進一步完善有關業務系統的功能,華融公司在順利完成信息工程一期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期工程的開發工作,將根據資產對外推介、資產重組、項目管理、時效預警、訴訟管理等業務的需求,逐步建立文檔管理和決策支持等相干系統,將系統建設從經營層面的應用逐步提升到經營管理層面的全方位服務。從對基礎數據的采集轉向數據的深度加工和運用。從而實現公司在信息化建設上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轉變,進一步支持和促進資產管理和處置工作。
2.信息技術的使用促進了資產管理和處置業務的創新。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項新生事物,需要資產管理公司從資產管理和處置、內部管理和業務運作、經營機制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信息技術的使用和信息系統的建成,促進了華融公司資產管理和處置業務的創新,提高了華融公司市場營銷和資產管理和處置的效率。
在過去的2000年9月,華融網站正式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網站的使用為公司構筑了一個網絡營銷空間,為投資者提供了資產管理、資產交易的網上專業信息交換平臺。華融網站上公布了華融公司所擁有的各項資產,并將公司重點推薦的各種資產項目進行了詳細的網上展示,同時每一周我們將定期從資產信息管理系統中獲取最新的數據,更新資產市場的欄目,并對資產處置項目進行公示,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及時、高效、可靠的資產信息,使投資者更全面、詳細地了解各個項目的運作狀況,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資產處置的市場化和公開化。目前,華融網站已經成為公司市場營銷的重要共聚合對外交流的一個便捷的渠道。
但是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如何防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金融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如何使社會媒體和政府機關能夠對我們資產管理公司的工作放心,我們想,除了我們的內部工作以外,除了我們提高人員的素質以外,從某種程度上講,借助與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最大的載體和手段。我們目前通過網站可以公開地、及時地來處置我們的不良資產,這要比我們單憑工作人員和債務人一對一的,口對口的進行談判這一點要方便得多,公開得多,公正得多。
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資產處置損失超過五百萬人民幣的處置項目,都要經過資產管理公司總部的資產處置委員會集體審核,為提高審核的效率,我們從前年開始開發了資產處置審查委員會的網上會議審查系統。這個系統簡化了數據匯總和查詢功能,在保證數據時效性和準確性的同時,使處置委員會委員能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上網查詢和各種項目,使資產處置委員會審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滿足了大規模處置不良資產的需要,截止今年8月份,我們利用該系統共召開各種會議125次,處置預案1086個,而在沒有使用該系統的2000年,委員會僅召開會議47次。
2001年初,華融公司與北京嘉德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達成了網上處置國有不良資產的合作協議,同年9月,在嘉德公司所屬專業網站上,我們公司對一宗土地使用權進行了成功拍賣,一次性回收現金2150萬元人民幣,創造了網上高價拍賣國有不良資產的全國最新紀錄。最近,我們又使用該系統的網絡技術和設施,華融公司順利地開展了全國性的資產聯拍活動。
信息化技術已經促成了華融公司在資產管理和處置的一系列創新,并將進一步促進華融公司管理和處置工作的開展。
3.信息化技術促進了華融公司辦公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
為實現辦公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華融公司開發了知識管理系統,以解決信息化系統中人、信息、事件為線索,以實現信息溝通、知識共享和辦公管理為目標,在辦公應用方面突破了傳統辦公自動化的框架,完成了網上會議審議、人力資源管理、公文管理網上培訓、信息發布、信息服務、事務管理和電子郵件的開發和服務,同時我們還提供了公文管理系統、在線交流、總裁在線和設備管理等服務,為公司員工提供了便捷的網上辦公信息溝通環境。此外,為了配合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我們推出了項目審批公示及制度公示等內容,使項目管理和制度制定更加清晰、更加規范、更加合理和高效。目前公司的知識感覺系統已經成為公司的一個綜合辦公的平臺。
知識管理系統中的人力資源系統,是華融公司將先進的管理思想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該系統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人力資源管理軟件,開發了員工管理、薪資福利管理、機構管理等功能,同時,還為管理人員提供各種方式的查詢和統計。員工可以通過知識管理系統了解本人的相關信息,如本人工資、福利等等。目前該系統在總部和30個辦事處應用良好,推動了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邁深了一個新的臺階。
公司知識管理系統的建成投產,不僅滿足了傳統意義上了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而從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公司的信息溝通、知識共享和辦公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信息互動、高效、便捷的特點。
4.信息安全系統的建設。
網絡安全是當今金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挑戰。華融公司信息化安全體系提供了對公司網絡、應用系統及企業數據的安全防護,投產了身份認證、安全登陸、虛擬專用網、企業級防病毒等應用系統。通過以身份認證為基礎的管理機制,提高了網絡訪問的認證強度,華融公司的員工可以安全地利用互聯網與公司建立VPN通道,實現隨時、隨地訪問和維護公司信息資源及業務數據,為公司業務開展創造了便利條件,提高了工作和經營的效率。
總之,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華融公司已初步實現了辦公管理的自動化、信息處理的網絡化和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雖然這些應用看起來非常簡單和普通,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術,但是我們認為與華融公司的業務緊密相結合,與華融公司所承擔的重要的三項使命緊密相結合,為華融公司這一新的金融體系在中國金融事業的發展中應該發揮的作用緊密相聯系。因此從這個程度上講,華融公司是推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二、華融公司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體會。
信息化建設不僅是信息化產品簡單的積累,而且是一個設計人員、技術、管理、決策等多個層面的完整體系,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實施和實現。同時,信息化建設還是一個泉源二指參與的互動過程,更為復雜的是企業管理思想和模式的一個轉變過程。
在將近三年的時間內,華融公司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將資深的信息化水平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通過工作,我們的主要體會有幾點。
1.合理規劃是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前提。
信息化建設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并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確定分階段實施要點,制定可量化的實施目標,做到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循序漸進、注重時效,信息化建設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須實事求是和解決實際問題,使企業真正從中取得效益。同時要根據資深發展的需要,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況對癥下藥,如果片面追求技術上的高水平和一步到位的信息化,而忽略了企業本身的實際情況,就可能欲速則不達。
我們公司成立之初,就及時制定了<<信息化發展綱要>>,<<華融公司信息化發展三年發展規劃>>,確定了華融公司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總的方針,明確了華融公司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同時結合階段性計劃規范開發,一體化實施。我們公司信息化建設不僅保證了公司的發展需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提供了適用工作發展的信息化產品,也確保了各信息化產品符合公司長遠的規劃。
2.業務需求是信息化建設的導向。
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對象、不同目的的應用的集合。信息化產品要隨著時間、地點、服務對象和應用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對一個新的金融企業而言,信息化的核心不能是要提高工作的運行效率,資本回報率和防范風險,只有將信息化建設與業務發展有機結合,以信息化帶動業務發展,以業務發展促進信息化,才能提高效益,最終實現業務和技術的同步發展。
華融公司成立以來,公司工作重點從成立之初的資產收購站向資產處置,并且逐步開展起各種投行業務,信息化產品始終與業務緊密結合,從債權收購軟件到現在的資產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隨著業務的沾邊和發展,不斷提供著各種適用的工具產品,保證了信息技術與經營管理模式相適應、相融合,正是這種技術與業務的同步發展,相互適應,才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華融公司的高效運作。
3.科學管理是信息化建設的成功的保障。
建立和健全一套有效的信息化建設運行機制和規范的標準是信息化取得成功的管見所在。我們公司在整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求每個信息化產品都必須遵循統一的標準,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擴展性,同時為配合信息化產品的推廣,華融公司制定了相應的系統運行機制及可操作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保證了信息化產品在應用之初即能做到有章可循,從而保證了信息系統的規范和有效使用。
4.全員參與是信息化產品成敗的一個根本因素。
信息化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樣,最終決定于人的因素。就華融公司而言,三千多人需要處理五千多億不良資產,每個人都是信息化的研究者、使用者和管理者,這一點可能與其他金融機構也有一定的區別。信息是靠人操作,信息的組織、管理靠人進行,信息建設維護升級改造都要靠企業自己的人員去做,這一點在華融公司特別突出。因此,我們認為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包括人的思維、意識的信息化和知識、技能的信息化,大量的事實證明,在企業信息化進程中,除了領導重視以外,企業全員參與是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相當多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之所以流產,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員工對這項工程的認識不夠統一,思想不夠統一,人員水平達不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或者員工不能適應信息化帶來的管理的變革。華融公司始終堅持在信息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重視人在信息化建設的作用,如華融知識管理系統在建設之初,就本著簡單入手、逐步深入的思想,首先保證系統應用簡單、便捷。充分考慮員工的傳統習慣,使這套易學易學的綜合辦公平臺很快在華融公司內部辦公中得到推廣和普及。同時公司還加強員工各個層面的信息化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培養員工的信息化觀念和意識,不斷提高全體員工利用信息化工具工作的能力。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依托信息技術使用和信息化建設,華融公司近三年來,在資產處置速度、資產處置回收率、對外資產處置和業務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在一定程度上應歸結為信息化的幫助。但是我們深深體會到,也非常明白,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同時,我們是一個比較小的單位,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與在座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大哥單位有很多的、很大的差異,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會議的交流,進一步學習同行和朋友們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經驗,來推動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我們將面對中國加入WTO以后的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將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思想及其模式,結合華融自身的特點,進一步探索華融的信息化建設之路,加快華融公司的信息化建設步伐,為公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爭取在不遠的將來,將信息化建設成為華融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華融公司在四千億不良資產隨著處置的推移,越來越少的同時,我們能夠積累一套在管理開發和應用信息化方面一支優良的隊伍和產品。謝謝大家。
光大銀行副行長李子卿::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今天我想談一談對中國建立個人征信系統的一些看法。因為我們國家最近大家注意到,我們現在各銀行到現在為止個人消費信貸總的貸款余額,資產這方面已經是達到了五千億。光大銀行這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已經有了一百億的個人消費信貸。在銀行來說,個人消費信貸,個人資產業務這一塊,在銀行中的比重越來越多。過去銀行主要是對公,對企業提供工商、融資、長期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現在不一樣了,個人消費信貸發展越來越快。大家對個人征信、企業資信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民銀行業在抓緊建設這個系統。我是從一個商業銀行的角度談談個人消費信貸引起的個人資信、個人信用這方面的看法。
大家知道,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非常快,整個經濟也像西方一樣,很多東西都很多,有賣不出去的趨勢,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正常的循環,現在比較鼓勵進行消費。這樣從生產變成真正的交換,實現分配,實現真正的價值,整個社會經濟處于良性循環狀態。這樣國家比較鼓勵消費。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比較活躍,現在各階層的收入拉開了差距,所以說很多收入靈活性比較強,過去是固定死了,大家都掙56塊錢,這方面已經比較活躍了。還有一個方面,國家最近幾年的改革力度、房改、車改等一系列改革把一些很多東西轉向了社會。在購房、買車的問題上,很多人沒有那么多的積累,需要借助銀行信譽來實現自己的消費目標。這方面也需要加大對銀行信用的要求。
新一代的年輕人工作環境比較好,收入比較高,這些同志對消費信貸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在未來有保證收入的情況下,先提前購房、購車,也對各銀行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
面臨這樣的要求,銀行一定要積極對社會的要求作出回應,銀行這幾年個人資產業務發展比較快,是銀行一個突出的方面。可是社會信用如何做?怎么能保證銀行的資產貸出去以后能夠穩定地收回?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所以對社會信用,信用調查,信用的評估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現在銀行一些傳統的做法是什么樣的呢?你買車,我們提供消費信貸,為了保證還款,把保險公司納進來,繳納保險費,如果不能還款,由保險公司進行還。這樣對個人增加了壓力,并不是一個唯一的好辦法。最好的辦法是對個人信用進行評估,根據個人的信用,根據未來的收入不同,提供不同的信用貸款,這樣就提前實現目標,減輕負擔。
今天就此問題我談一下看法。
征信系統的建設目標,首先企業合格人經濟行為的信息匯集,必須把經濟行為做一個匯總出來,提供有關部門進行查詢,不是局部部分的,特別是企業的經濟行為,應該是比較健全的。第二,企業和個人融資行為的信息匯總,向銀行借了多少錢,還了多少,這種狀況要如實披露和匯總。第三個,企業和個人的資信信息匯集是全國唯一的,不能各地搞各地的,有的城市也在醞釀,上海搞了征信機構,北京也在搞,就跟信用卡似的,各地18個城市都在搞,現在又要合并,這方面帶來的問題比較多,應該是唯一的。現在人員流動比較多,這幾年在上海工作,過幾年在北京,這種流動性比較大。所以應該是全國唯一的,而不是一個地區性的,如果是地區性的,勢必造成進一步的混亂。各地的資信行為不好評估,歷史上的資信情況也不好評估,所以應該是全國唯一的,不是分割的,地區性的。
另外企業和個人的資信披露應該有標準和規范,這是特別重要的,特別是個人的消費,個人的一些資信,應該是帶有隱私性的,不是隨意都可以公布的,這樣做也是對整個資信系統的建設有比較大的危害。另外,企業和個人的資信應該及時更新,如果是唯一的,就比較容易能夠及時更新,如果是分散的,就不容易及時更新。如果信息不能及時更新,信息就沒有價值。相反,還能起到負作用,人家還款了,信息上沒有記錄。這對建立整個的社會信用是很有害的。我考察過歐洲國家,別的國家都是在一個國家建立一個兩個集中的綜合信用,當然有的國家比較小。像法國、英國這樣的大國家,也都是集中式的,不是分散的。國內一說建征信,報紙上在不斷談,很多地區政府牽頭建立各式各樣的征信中心,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走到這種路子上去,以后又是非常零亂的。現在的清算,銀行間的卡信一樣,又是比較混亂的。
企業和個人自信的區別,企業是社會法人,其經濟行為的合規性對社會影響巨大。企業和個人有一個巨大的不同,企業的危害比較大。藍田公司,有人披露以后,才發現借銀行幾十億巨額資金,自有資產不是很多,把很多銀行陷進去了,最大的銀行是十幾個億。我們光大銀行這樣的也進去了一點,這樣的社會影響比較大,必須要徹底披露,大家都知道才可以,逼迫企業應該很規范、負責任。最近美國也揭露了一些企業,危害非常大,和個人不一樣。另外,企業的資信披露應該盡可能公開,企業規范,披露的信息該應該多一些,這個企業可以查詢到哪家銀行借款,有多少還了,目前欠款情況如何。第三,企業的資信包括銀行借款、對外負債和欠款等等。不應該僅僅包括銀行的借款,還包括對其他企業的欠款,這樣才能防止企業不良行為,比如對社會的欺詐行為,把銀行拖垮,產生社會上連帶的債務鏈。第四,企業的風險評估,應該公布企業的風險情況,資金流動比率、速動率、債務狀況、產品銷售狀況,這樣才能有效監督企業,有效地讓企業對社會負責任,否則,銀行發現企業不好了,幾千萬,幾個億已經進去了,清償的時候,資不抵債。各銀行的資產壞帳,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銀行的責任,都是企業惡意的欺詐行為,真是因為經濟形勢變化了,銀行的借款還不了還好說,多數情況下,企業的資信狀況不好,幾本帳來回倒,對付銀行,銀行就陷進去了。
私人信用帶有隱私性,不能什么都公布,什么都可以查詢到,這是不行的。對公盡可能披露,對私是有限的,有規范的。現在有的地方建立的征信企業,是政府牽頭,把公安局、稅務、工商等系統都放進去,等于每個人都建立一個黑檔案,什么事情都可以查到,這就有點侵犯公民的自由了,這是非常有害的。我講的觀點是針對很多地區很多部門參與建設的情況,把很多人的情況調查得很清楚,我認為不合時宜。國外對個人資信專門有例子。我們國家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我要說明的是不能所有行為都進去,僅限于消費行為或經濟行為。私人的經濟行為的披露應該是有條件的,受限制的,還有,私人資信應僅公布其收入狀況、銀行借款狀況,其他情況不宜公布。自己愿意填可以申報,不愿意,就不應該公布太多。
第三方面,企業與私人的征信系統主要服務于銀行。一是企業與私人征信系統服務對象應該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牽頭,為了建設征信系統,動用各種力量來做一個全面的系統,就變成了慢慢的多目標,帶來了很多不應該有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單一目標容易建設成功,多目標比較難,工商有工商的目標稅務有稅務的目標,公安部門有公安的目標,銀行有銀行的目標,其他一些部門都想通過這個系統來獲取信息是不可能的,而且扯皮的多,根本建立不起來。大家都是金融圈的,可以回憶一下,金卡中心14個后來變成18個,不是銀行的主意,是電子部的主意,14個城市,14個標準,做起來難度非常大。我們在進行聯網的時候,14個城市14套標準,硬件投資不大,軟件的投資不計其數。現在也是一樣,三五年建不起來,銀行又急需這些信用共享。這方面應該是單一目標的,不要多目標。各部門共建一定是失敗的。失敗的結果,花錢了,做不起來,各行又開始建自己的,建起來不通用,結果是重復投資。我們歷史上的教訓太多了。另外,銀行是社會信用的中介機構,而不是別的實體,工商局或稅務局做這個中介機構,這是不妥當的。第四個,銀行是社會信息的信息匯集者,銀行要發放信貸,要搜集信息,申報收入情況,納稅情況,申報資產情況,是不是有房產等等,銀行應該是信息的匯總者,也是提供者,整個社會信用互相溝通的提供者。第五個,因鋼應該是社會信用最大的受益者和使用者,銀行一方面提供得比較規范,另外銀行也是受益的。我知道銀行客戶在別的行貸款買了房子,到我這兒做汽車貸款,也有可能,或者做其他的消費信貸,或者將來發信用卡,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到兩個行領信用卡都有可能,信息共享以后,有利于防范風險,銀行是最大的使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并不是因為我是做銀行的,我這么提,國外也主要是銀行在做,其他的使用部門應該是比較少的,量也比較小,也是從屬的使用,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我想闡述一個觀點,應該是以銀行為中心組織一個信用征信中心,銀行使用,面如果太大,不好控制。上海市政府就抓過這個事情,市計委來做,對企業怎么樣,可能單搞,不一定都搞在一起,這樣銀行的作用就沒有了,亂七八糟了。
第四方面,企業與個人征信系統建設與其他系統建設同步。房地產征信系統應該能夠有效地查到房產登記狀況,登記過戶、抵押情況,應該能夠有效查到。首先房地產征信系統要建立起來,他自己說房產沒有抵押,我們也查不到,房產有時候是租的,有的是買的,有的是借的,不準確,所以各行業建立自己的系統,將來方便查詢,這是對整個社會資信最大的貢獻,不是建立一個整體。另外,企業和個人納稅情況也沒有查詢,納稅是收入的證明,收入越高,納稅越多,特別是最近幾年,大家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盯得比較緊,納稅多寡說明收入的帳戶,納稅越多,說明收入越多,資信越高,這樣系統建立不起來,對其他的征信系統也不會正常運作。另外企業和個人保險信息查詢系統,是否上保險了,如果上保險了,說明企業各方面正常,我們可以獲得一些資信情況。另外是工商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這個企業有沒有資信,是否在正常運作。我們在深圳有企業欠我們錢,但是我們找不到這個企業,但是每年都到工商管理局登記,也做年檢,但是找不到人。這是一個缺口。企業也許在運作,也許沒有運作,就是找不到他們。這樣的系統你應該建立起來,只有建立起來以后,個人征信、企業征信才能有效地運作起來。否則,查的都是空的,這個企業也借錢了,但是也不還你,你也找不到這個企業,但是,他們每年都注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應該有社會的相關系統做調查,當然犯罪記錄也應該有,這樣好查。
第五方面,企業個人征信系統最佳方案是集中式數據庫。我們國家比較習慣于這一點,不做也罷,一做就一窩蜂,而且都想自己壟斷,以此來謀取利益,特別是機關分流以后,很多人都想找題材做事,不做的時候大家不關心,一做就是一窩蜂,這方面的教訓很多的,信息最好是匯集和規范化,一致起來。當然一致起來最好的是通過銀行來搜集,銀行管理比較集中,全國就19家商業銀行,把19家管住了,92家城市銀行管住了,自然信息就比較整齊了,如果從企業征集就很難,沒有很好的自律,拿不到。
另外,這個系統的建設應該方便跨地區進行信息查詢,很多有母公司,子公司,各地都有業務,所以要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查詢系統。另外,要建立集中式的,節省投資,維護成本比較低,如果是各地的,各有一幫人馬,都不一致,成本比較高。各銀行都在搞集中,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分散到集中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企業和個人資信的對外披露要規范、嚴肅,不能任何人都可以做,應該規定一個口,兩個口,不是任何人都可查詢,都可以對外公布,要建立有很多技巧,不能連續查詢,不能一查能打印出幾百個個人,幾十個企業的資料來,隨便公布,這也不行,這應該有法規上的規定,如果隨手泄露別人的信息,應該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應該有相應的管理規定。另外,便于企業個人經濟行為資信分析與評估。雖然企業搜集的信息一定方便于對個人的資信和行為進行評估和分析,這必須是要一致的,這樣才可以。不能說資料不齊,不規范,有的要年齡,有的不要年齡,有的要婚否,有的不要,應該都一致,這樣才能便于分析。國外有一個例子,人要結婚了,你的資信就好一點,如果未婚、單身資信就差,女性就比男性的資信高一點,都有規范。我們中國也跑不出這個圈來,也應該這么做。這樣就比較規范,各銀行根據自己的情況,根據自己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可以給不同的資信。光大評分可能是70分,可以給他貸款,也許別的銀行是50分,就不給貸款,這是你自己的判斷,但是信息的來源和披露應該是規范的。
第六個方面,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計算機結構。要建立全國唯一的征信信息庫,第二個建立1—2個異地災備數據庫,一定要方便查詢、標準統一。第三個,各城市設置前置機與各個銀行聯接,不宜分散。我們國家的信息庫建立兩千萬個企業的信息容量足以了,因為主要是一些比較大、有規模的企業,真正個人企業,小企業就不需要,直接進入個人系統就可以了。個人的信息庫,建1—1.5億足夠了,不要想得太大,中國12億人口,但是農民可以不要,城市人口中,也是少數人愿意信貸消費,多數人還是存款的。所以不要規劃很多,其實有這么多就足夠了。
第七方面,企業私人征信系統的管理。最好為會員制,大家都加入,有義務有責任。銀行是企業征信系統的基本會員,因為要提供信息,使用信息,銀行是最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另外,銀行應該有償提供信息,使用信息,各行不一樣,工商和光大銀行擁有的客戶資源不一樣,人家是上億的客戶,我們是幾百萬,這樣提供的信息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要付錢,使用也要給錢。我們的定義比較窄,查詢上付錢就會比較少,這樣比較合理,才能有效運轉。其他信用機構或組織為外圍會員,如果有意做這方面工作的企業可以作為外圍會員參加,不能絕對不能提供。像公安部門要查犯罪記錄,查這個人的資料,也可以,但是只是外圍會員,不是基本會員。信息的使用是有償的,不是無償的,這樣才能使整個資信系統有效運轉起來。
我準備得不是很充足,我們光大銀行也在大力開展私人資產業務,這個問題我們有一些想法和需求,所以我提出這么一個粗略的想法,跟大家進行交流,我的觀點介紹就到此,謝謝大家。
主持人::李行長演講的題目,我國銀行的征信系統建設是一個比較新的題目,李行長在金融電子化建設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下面有請到會的嘉賓和新聞界的朋友就這些問題向李行長提問。
中國信用卡記者::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在信用體系建設上已經有一個很成熟的經驗,您認為我國在建設信用體系的過程當中,如何來借鑒這些經驗?另外對我國建立征信系統的法律環境建設您有什么想法?
李子卿::國外一般是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由中央銀行牽頭的,搞社會的信用資料的評估和征信評估,都是以銀行為成員行組建的,比如法國。還有一部分國家是完全商業的,從銀行買資料,向社會提供服務,美國、愛爾蘭等國是這樣。我們國家最好以人民銀行來牽頭,各銀行參加,提供一些信息,信息格式一定要標準,這樣很容易匯集起來。我不太主張各個城市,各個所在地的人民銀行一個一個搞,這樣搞將來就沒有辦法了。北京現在有大量的務工人員特別是IT行業,50%來自外地,沒有北京戶口,辦信用卡不給辦,有一個人是昆明的,到一個大銀行辦信用卡,人家不給辦,因為是外地身份證。如果是全國的征信系統,就無論戶口所在地在哪里,房產、就業狀況就可以查到了,就可以給信用卡了。所以第一是全國的,第二是以銀行為中心。據說上海走得比較快,很多單位都參加了,其實就違背了這個目標,目標有點偏離了。另外,應該適當地做一些條例,人民銀行應該公布一些條例,對個人征信、企業資信這方面,或者由國務院公布一些條例,明確進行公布。這樣體系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中國民生銀行副行長洪琦先生
洪琦::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上午好!演講之前,我先做一點聲明,因為這個題目,數據集中與數據挖掘確實是現在金融信息業一個比較敏感的課題,而且是一個技術性比較強的課題,可我不是一個電腦專家,對這一塊的處理,有一些技術性的東西并不是很了解,今天電腦部的老總來了,最好這個課題是他講。中國民生銀行的數據大集中,四代綜合系統這一代,可以說先走了一步,有些東西可以談一點體會,有所借鑒。有技術性的問題,請我們的科技部的總經理來回答。
先談一下數據集中與數據挖掘,簡單的理解,數據集中應該說各家銀行人所共知,在許多的宣傳,有很多的銀行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數據大集中,我們是前年的九月份定下來搞的,到去年的年底11月份,全行上線完畢,現在做數據大集中的后面一部分工作,是數據的挖掘、整合以及管理平臺的系統的整合。這一塊,現在進行的比較順利,速度比較快。
下面談一下數據大集中的問題。簡單的說,數據大集中是分布在各個網點的業務數據,以及其他的一些業務相關的數據的處理以及采集,對客戶的重要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我們的決策有所幫助,加快決策的速度以及準確性。應該說,這項技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才在西方真正的探索。現在,國外有一些好的,象北美好一點的銀行,在這一塊發展的很快,一般在決策系統已經發展到智能型的。我曾經看過美國的芝加哥銀行,他們好象是96年開始的這個系統,到現在為止,他們每個星期對我們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做一些決策和分層次,對銀行的發展非常快。他們介紹,自從他們搞了第四代綜合系統以后,業務翻了一翻,而且和其他的銀行競爭中間,明顯的感覺效益更高、決策能力強,而且決定得快,其他的行對這個反映并不敏感。現在他們對這個系統進行改造,對數據分析和決策系統進行改造,并且每天要對所有的客戶的決策系統進行信息上的分析。可以想見,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如果我們入世之后,跟國外的商業銀行,如何進行競爭?可能我們是每個季度能夠把各個分行的數據收集起來,并且進行粗泛的一些分析,做一些概念性的,或者大方向進行判斷,每天對客戶關系的分析并且作出準確的決策,指導它的營銷和利潤產生的模型和風險的調整,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競爭?如何提高我們在加入WTO以后,增加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支持上面,應該說已經到了非要改造我們傳統的業務系統和技術系統的時候了。
實際上,這個大集中,不僅僅是我們在技術系統的一個改造,實際上是對我們傳統銀行的整體的管理理念,整體的管理經營模式的徹底的再造。作為商業銀行,我們實現科技大集中的話,有以下幾方面的。
第一,適應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這一點,我們剛剛談到的國外的例子,談到入世之后,我們的競爭的大背景下。顯然,在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金融業普遍運用的情況下,使得國際金融業突破了地域、時間、空間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夠全面的掌握客戶信息,及時為客戶提供快捷、全方位的服務,就能贏得客戶和市場。另外一方面,我們現在銀行的系統,原來是圍繞著銀行的業務處理,在設計自身的科技,后來發展比較好,以產品、設計、產品營銷為中心的這種模式,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在服務理念上有更多的感想。現在是以客戶關系為目標,來設計我們的業務系統,設計我們的營銷系統,產品的創系統,最終是我們設計的第四代綜合業務系統的一些東西,是這樣的背景。
這樣的背景,體現了一個業務的個性化、也體現了整個運營中間的目標型和效益性。作為國內的商業銀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內的商業銀行,我們拓展業務,往往是傳統的外延型的擴張,現在是在矛盾中間,尤其是新興的商業銀行對一些效益相對比較低一點的,或者是經濟次發達的地區,是否要設網點,是否開展業務都發生了疑慮,因為我們對風險的管理,我們的信息收集不是很完整,效率比較低,管理上比較困難,對于客戶的話,有感覺到有一些好的客戶群,但是這些客戶群,我們在設網點以后,如何分析這些客戶群,找到他們的需求,提供一些適應他們的產品,這些目標性不強,所以感覺到心里沒有底。外延擴張,我們感覺對這些稍微欠發達的地區有一些心理疑慮。但是,如果在第四代綜合系統,就在數據大集中之后,我們對客戶的分析、對風險管理、對信息的完整性,收集完整性,對決策有很強的目的性和目標性的話,可以規避這些風險,抓住這些優質客戶,照樣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外延能夠擴張起來,把我們的業務范圍,在全國的范圍更加擴大。當然這是基于新的平臺上擴張我們的領域。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和營運效率,我們依靠內行的信息資源的整合,提高資源營運效率和分配效率。原來在數據分離式的結構中間,所有的數據都是從底下,從分行、支行,逐步的一層一層的按著區縣到上面匯總,最后上來的這些信息有時候是通過一些改造的,甚至信息上來以后比較緩慢,流失也比較多,而且有用的信可能在統計、挖掘中都不夠,所以,這些信息僅僅是一個會計統計的概念,中間有用的信息比較少。還有就是分布在底下的信息收集的準確度有偏差,各個行不一樣,有些行的網點特別多,特別大的行,真正收集起來的信息準確度偏差更大。一些行,總的來說,分支、網點比較少,效率還快一些,信息的準確性還強一些,這種情況下感覺不是很明顯。但是大集中上線以后,現在信息是從上往下走,我們的分支行要了解他們行的具體的業務,到總行采集數據,總行通過處理以后,給他們每筆業務的真實數據,并且給予指導,這樣效率提高了,而且信息的準確度提高了,還有就是信息收集的有效性提高了,資源分配,效率大大的提高,使我們明顯感覺到,今年在我們的業務的處理效益上,使我們的整體管理水平上了一個臺階。民生銀行提出來一個口號“要低風險,高增長、高效益”,這個高增長,低風險,高效益,要達到,完全是靠中間的服務平臺和技術平臺的支持,對我們風險信息的掌握程度。否則的話,管理跟不上的話,這種口號是很難實現的。
下面,我談一談我們在大集中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的步驟。所謂大集中內行上看,大集中是對我們資產類、負債類、中間業務類等會計的信息資源進行整體的規劃和開發,讓在各個分散在各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的數據信息進行集中儲蓄和管理,在財務組織和管理上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是一種分散的集中的運營模式和操作模式,確保銀行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運營最大化,所以說,大集中是一種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的技術支持水平。不僅僅是改造過程中間,我們也搞了一個大集中,就是把所有的全行的業務人員,各個部門的業務人員全部集中在總行,我們集中了一百多人,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全封閉的開發了一年,設計的部門是方方面面,不僅僅是一個科技部。大集中直接的成果,就是實現全行會計一本帳,本外幣一體化,現在的組織機構設計的話,原來是分離的,現在也沒有國際部,本外幣都是合一的,而且公司幣、個人幣和外幣全部合一,而且統一了財務處理,現在行政財務處理全部是總行。對于后臺的監督也是集中,對于每筆業務都是集中,并且實時資金的實時進帳,對客戶的個性化服務,我們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推出了一系列產品,這是基于我們總行對客戶信息的直接掌握,在我們的公司個人業務部,直接掌握信息以后,進行一些創新,所以,總行給分支機構實現了強大的技術管理創新的平臺。其實,各個網點逐步逐步從分離式的單兵作戰的分離式的結構,慢慢的轉化成營銷的一個環節,分行的職能在轉化,總行的職能在加強,逐步形成了我們的管理體系,原來塊塊為主的管理體系,逐步形成條條為主的管理體系。包括個人業務、公司業務,條條的管理為主,并且形成國外的矩陣式管理體系。我們明顯感覺到,大集中以后,信息財務我們的管理體系在轉變,我們的流程在轉變,理念也逐步的在轉變。
所以說,大集中最終的目的,一是通過對客戶信息分析和評價,切實明確的市場和拓展方向,尋求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這種競爭過程中,其實我們的客戶,現在的客戶服務,越來越感覺到我們比較淺化,無非就是貸款,了不起的話,搞一些其他的業務,比如說信用證等等,其實客戶的需求非常多,我們在和客戶分析過程中間,現在國內的客戶需求比較簡單,無非是減少成本,提高效率,無非在資金運作的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實際上這些信息,只要是為客戶掌握以后,切入很容易。我我國外的一些商業銀們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也無非是這幾個方。
這樣,使我們在銀行的競爭過程中間,在替客戶服務中,改變了原來傳統的酒精含量比較高的服務的客戶關系,以前是人情,互相之間拉一些關系,喝酒,處理人際關系,現在是走服務的態度,滿足客戶需求,建立新型的客戶關系,是一種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和技術支持,使我們的營銷隊伍能夠得到新型的改造。原來的營銷隊伍是你有多少隊伍和客戶,現在招收人員,聘用人員,對人員的培訓,這種觀念的改變,需要的素質比較高,分析能力比較強,掌握現代的工程的技術,掌握科技的技術,專業的技術要求比較高,這樣對隊伍的整合,人才的需求來說,實際上比原來大得多,使我們在競爭過程中間,人才的吸引和培養,進入了新的領域。
第二,通過銀行信息資源的整合,推動銀行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全面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我簡單的談一點體會,作為商業銀行,原來我們并沒有把各個部門,每一個人的單位成本和效益能夠計算一個投入產出,因為我們在會計體系,在管理會計體系上,各個銀行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內部一鍋煮,各個部門掙多少錢不知道,國際業務掙多少錢不知道,最大價值客戶是多少不知道,都不清楚。在不清楚的前提下,決策是盲目的,只是看到公司業務這一塊,現在增長速度慢了,抓業務,個人業務有所停滯就抓一下。到底哪一塊是掙錢的,到底哪些客戶是掙錢的,到底運作的效率怎么樣?銀行的資源怎么樣在客戶中間分配,哪一些是重點,哪一些是次要的,哪一些是放在后面逐步開發的,哪些是潛在的客戶,都不清楚。通過這種數據集中和分析,我們對這些逐步的初步理清思路,使我們的管理水平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實際上,我們在過去,在成本效益這一塊,都不清楚,沒有分類,在這種情況下,工作是無用功。百分之四五十的工作白做。
第三,通過對業務數據的實時跟蹤和檢測,化解和防范各種風險。我們在傳統的情況下,各個分行和部門之間是割斷的,一個部門有多種業務,有儲蓄業務、結算業務、外匯業務、人民幣業務。尤其是大的集團性的公司,上海有點、北京有點、深圳有點,這些點在數據不集中的時候,有時候在貸款受信的過程中間都重疊,你對他受信,我對他受信,最后一加非常多,我們總行評審的時候還是集團式的,其中底下做的很多,因為這些業務是分開的,所以就難以把握。而數據集中以后,基本上這些分支機構,全部在總行,相當于一個帳戶一樣,這些信息全部收集起來,立刻知道綜合的受信是多少,而且和別的銀行的業務關系是什么樣的,這樣對風險可以實時的跟蹤和把握。現在有很多的企業,采取多個城市,設立多個分支機構,以集團的名義來貸,貸完以后打到各個分支機構,讓你感覺實力很強,他到別的銀行貸款,說資產規模的時候,不說這單,就造成了假象,信息不對稱。所以說,我們在數據集中以后,對風險管理這一塊,我們的體會還是很深的。現在信用評審體系,為什么改造成了一個獨立的評審體系,由總行直接來管理,現在對底下16個分行中間,基本上只有一半是給予授權,這一半給予授權,也是總行派專員直管,其他的全是總行統管,所以這樣的信息才有效,否則的話,風險的管理不具有效益。
第四,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這一點,我剛剛在過程中間已經談了很多,我只談一個問題,我們感覺到信息開發盡管非常重要,但是因為現在很多行在做大集中,就是綜合業務系統的時候,一般找一些咨詢公司做。很多咨詢公司,國外的一些咨詢公司,給你介紹的都是很龐大的、很完善的,介紹的都是頂尖的業務系統。但是,你要知道,他們的背景和我們的背景完全是兩回事,從它的整體的管理模式來說,他也經歷了內部管理系統、產品為主的開發系統,最終才走到客戶關系為目標的系統。這個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他們是有這個基礎的,他們的客戶關系的系統,數據的采集來源,有社會上的信息系統,而且銀行的信息系統和自身數據的積累,都是很完整和龐大的。作為我們來說,我們的社會變革二十年來非常之多,歷史數據的可比性非常大,而且我們對以前數據的分析不是很重視,所以積累的數據,可用的一些數據要經過大量的復雜的處理,才可以使用,并且外圍的一些信息,我們的信息采集系統還沒有建立,對客戶的信息并不完整的時候,利用他們的信息分析模型只能是數據流失。但是他們的管理模式,他們的數據的分析的方法,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就是說信息的本土化,不要花很多錢辦冤枉事,在信息開發這件事情上是這樣。我們和國外的資信的機構溝通的時候,他們有同樣的想法,并且他們提醒我們,國內的一些銀行,想一次性把它和國際完全接軌,成為國際上頂尖的數據支持系統,應該說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所以,我提醒大家,在數據開發、數據管理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
第五,數據挖掘。我簡單的說一下,因為數據挖掘包括數據集中、信息獲得和分析決策三個方面。我談一下第三方面,數據挖掘一般的系統分九個步驟,一個就是既定的目標的確定、就是銀行想達到一個什么目的,第二數據源的確定、第三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篩選、數據質量的檢測、數據的轉換、數據挖掘和分析,以及結果的解釋和應用的推薦。
下面,數據的方法,有幾個方面,一個是目標的銷售,主要是確定目標客戶,有目的的進行銷售,而不是盲目的。第二,風險的分析,這些模型,主要是有四個模型,第一是審批模型、行為模型、預期模型和破產模型,而且適用于市場程度比較高的。第三是客戶利用貢獻性模型,主要是二八開,2O%的客戶。第四方面是銀行關鍵性的經營目標。第五,主要是客戶的潛在價值。第六是數據分析,主要是四句話,數據是基礎,信息是核心,決策是關鍵,效益是目標。
金融電腦記者::你講到數據集中之后是數據挖掘和客戶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想知道,經過一個怎樣的進程,基于數據集中之下的有效的客戶信息才被銀行充分的利用?
洪琦:數據集中以后,什么叫有效的信息?關鍵在于你的目標性,銀行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說個人業務,公司業務,這些業務信息定位,比如說我要定位的是一種在市場利率放開的情況下,定位是承受的40%的風險,效益達到50%-60%的匯報,這樣的比率的情況下,我去分析,哪一類客戶是我需要的,這個客戶給我提供的產品和回報,以及營銷的成本,計算過程中間,以及我的風險,除了風險至于,我們有一些模型,這些模型是根據目標來做的,符合這些參數的,屬于我營銷的對象,我把這些產品交叉的銷售給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