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夏倩 廣州報道
逃廢債之風
2001年4月26日,黎明股份在上市頭年就被戴上昨ST紅帽,原因是涉及上億元的財務造假。消息甫一傳出,黎明股份及其大股東沈陽黎明服裝集團的債權銀行后悔不迭。據說,當 年,商業銀行要爭取這家明星企業集團的貸款,還得省政府領導牽線搭橋。
同年8月,上市公司銀廣夏陷阱曝光,被一起拉入深淵的,也有12億元的銀行貸款。交通銀行、浦東發展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相關分行向法院起訴銀廣夏及其控股公司,要求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
兩個月之后,劉姝威一篇短文揭開上市公司藍田股份的潘多拉盒。旋即,民生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紛紛趕往法院,狀告中國藍田總公司及其相關機構。據悉,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目前共受理與藍田貸款相關案件11件,其中6件審理結案,涉案金額4.4億余元。另據統計,藍田僅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就高達約23億元。
2002年8月6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深圳市泰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詐騙案,將曾掀起軒然大波的“泰明詐騙案”重新翻出。1995年至1999年間,彭海懷、彭海生兩兄弟通過注冊27家空殼公司,到工商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騙開信用證共89筆,涉案金額近7000萬美元。
雖然逃債者被推上了被告席,但掉進陷階的各家銀行能否追回欠款,還是個未知數。企業集團逃廢債之風,最終可能給銀行帶來巨額的不良貸款。
據可靠消息,針對這一狀況,中國人民銀行銀管司將在今年11月出臺有關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向企業集團貸款管理辦法》(名稱暫定,下稱《管理辦法》),首次對商業銀行向企業集團貸款的風險防范做出指導性意見。
五大信貸風險
2001年4月,央行曾要求各級人民銀行,在今后一段時間以糾正和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為重點,繼續整頓和規范金融市場秩序。之后,各級人民銀行、各家商業銀行都在喊打逃廢債行為,也確實清理解決了不少歷史遺留問題。
然而,近期暴露出來的企業集團給銀行帶來的呆壞賬有增無減,即使銀行系統聯合司法機關加大力度嚴懲,也難以挽回已經揮霍一空的真金白銀。監管機構意識到,出了問題再“堵”,不如事先疏通,掃清貸款過程中可能布下的雷區。
央行有關官員根據調查,將現今銀行向企業集團貸款的風險歸結為5大雷區:
其一,商業銀行與企業集團之間信息不對稱。在現行的經濟秩序和信貸制度下,商業銀行常常憑借對規模化經營及上市公司的信任來發放貸款,真正掌握企業真實財務狀況的情況不多。“銀行在明處,企業在暗處”,“你以為它有1個億,其實它只有100萬”。
其二,關聯企業內部相互擔保。央行在一些調查中發現,某些企業集團成立的目的,純粹是為了便于互保。
其三,銀行間惡性競爭。隨著各類融資渠道的拓寬,國內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需求總量相對縮小,銀行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同時,傳統的存貸款量,仍然是每年各家總行分派給各級分、支行的主要任務,也是考核各級行長工作績效的重要參數。于是,能顯著增加“產量”并相對有安全感的企業集團客戶,便成為各家銀行爭奪的稀有動物。爭搶之激烈,使銀行對企業的資信狀況往往疏于把關。
其四,社會信用缺失。當年,深圳泰明的彭氏兄弟為騙開信用證,制造出20多家空殼公司,這些公司既無辦公地點,又無管理人員,多數由彭氏兄弟手下的一幫人掛名負責。空殼公司非但不開展經營,還偽造有關財務報表,騙取銀行信任。
其五,企業集團內部資金串用。由于國內企業的財務管理還是多分散少集中,在資金規劃上欠缺全盤考慮,一家子公司出現償貸困難,往往便“拆東墻補西墻”,長此以往,問題變得益發復雜難解。
針對這些句題,《增理辦法》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引導商業銀行防范企業集團的貸款風險:央行要求各家商業銀行統一授信、統一管理行內的企業集團貸款,防止銀行因向一家企業集團多重授信而導致授信失控危機;建立失信企業的“黑名單”制度,對于出現重大問題,或在兩家商業銀行同時發現有信用危機的企業集團,央行將予以公開通報。
為了支持這兩項舉措,央行先要建立信息支持系統,如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自1998年即已開始建設。
企業集團的反饋
目前,《管理辦法》還只是征求意見稿。今年上半年,央行銀管司曾在全國范圍內多次征求各級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和企業集團的意見。最近的一輪討論,是8月末在廣州和沈陽,央行一周內走南闖北,聽取當地企業集團的意見。
據悉,在央行的邀請嘉賓中,有廣州的聯通廣東分公司、TCL集團、廣鋼集團,沈陽的金杯集團、沈飛集團、葫蘆島集團等當地的業界翹楚。與會企業集團代表反映,央行這次的態度甚是誠懇,“原以為只是走走過場,結果開了兩個多小時”。
與會代表認為,央行對企業集團貸款的指引性文件,以前從來沒有出臺過,此次《管理辦法》的推出,有利于銀行與企業集團之間建立長期信任關系,促使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向集中化方向發展,也使好企業能真正得到貸款支持。
同時,企業集團代表在會議上也提出了一點共同的擔憂:在防范信貸風險的同時,如何防止商業銀行有可能降低對企業集團的服務效率與服務意識,引發普遍性的企業集團貸款難題。
代表們分析,一方面,競爭性行業的企業集團在入世后面對的是來自全球的對手,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銀行業的支持;另一方面,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經濟周期,企業受其影響會出現暫時的周轉困難,假如在這個時候銀行收緊口袋,可能導致企業集團的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如何引導商業銀行既加強風險評估能力,又提高客戶服務效率,是眾多企業集團對《管理辦法》的最大期望。
實施障礙
央行有關官員表示,出臺《管理辦法》的初衷,是促進商業銀行加強對企業集團貸款的管理機制建設,這項浩大的工程,需要硬件與軟件的跟進,也需要央行與商業銀行的相互理解與配合。
關系到整個工程成敗的,是央行建設的信貸登記咨詢系統能否順利運行。據介紹,登記系統是以貸款卡為媒介,以城市為單位,使用現代化通信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借款人基本信息、信貸業務(包括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擔保、授信等)信息和信貸資產質量以及借款人重大事件(包括欠息、逃廢債、經濟糾紛和直接融資)等信用咨詢服務。
登記系統的建設背景,是央行曾對企業集團貸款風險問題煞感頭疼,但一時找不到良藥。后來,經過對德國、比利時等歐洲銀行的考察,發現德國銀行業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重視企業集團貸款風險問題。經過多年探索,德國建立起一套以信息登記系統為基礎的企業信用征信體系,有效控制了信貸風險,并將此寫進該國的《商業銀行法》。央行遂決定借鑒德國銀行業的經驗,從信息約束角度醫治信貸頑疾。
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全國300個城市建立起來。按照央行的統一部署,登記系統將在今年年內實現全國聯網。央行人士透露,迄今為止,已有建行、農行等銀行陸續將自身系統與登記系統接口。
不過,由于登記系統的信息來源是各家商業銀行,而享用信息的卻將包括各級人民銀行、中外商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財務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要商業銀行一下子轉變觀念,將自己的客戶資源拿出來共享,并非易于之事。
據悉,在2000年底投入運行的深圳市的登記系統的建設過程中,一些商業銀行就不太買賬。之所以如此,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是各家商業銀行內部已投入相當人力財力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統,而央行又提出要統一另建,抵觸情緒在所難免;二是系統信息主要來源于企業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上報的信息,業界認為其真實性和及時性不夠。實際上,幾乎各家商業銀行都在搞自己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和企業信用評估系統,但由于競爭關系,各商業銀行在關鍵信息上互相保密,很難形成合力。
央行有關官員也承認。和其他系統一樣,信息約束本身也存在系統缺陷。如果某些原始數據不真實,這一系統的效率會大打折扣。而且。單一系統的有效運行,還得依賴銀行業管理理念的轉變以及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但工作要做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