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中外合資企業紛紛"分道揚鑣",外商開始把建立獨資企業作為在中國投資的主要方式。就這一話題,記者走訪了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和北京錫恩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姜汝祥。
記者:中國入世前后,世界上一些大的公司抓緊研究我國政府的新戰略、新政策,并結合自己在中國投資的經驗和教訓紛紛調整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在此之前,他們在中國的發展有 成功也有失敗。現在,它們將要采取哪些行動呢?
王志樂:不少跨國公司認為,經過20年改革開放,中國的制造業能力大大提高,許多產品已經供大于求,他們會對現有企業進行增資、撤資、扭虧為盈等調整、整頓。他們現在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現有投資項目經營好,把虧損項目盡快變成盈利項目,或者撤資止損。跨國公司對一般制造業投資放緩,對那些供大于求的產品不再進行投資。
記者:我國正在陸續開放競爭性行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決策上隨之將會在哪些方面作出調整呢?
姜汝祥:我認為跨國公司將會從三個方面進行戰略性的策略轉換。
首先,將由原來的被動適應變成主動地進行戰略性規劃。過去他們在戰略上是一種很被動的狀況,因為他們無法搞清楚中國宏觀政策和市場的變化,他們很難獲得競爭的主動權。現在,他們就會在WTO平臺的指引下對中國市場發展進行清晰的判斷,進而從整體上積極主動地將市場競爭納入到戰略規劃中來,而不是簡單地憑技術或資金去追求一時的利潤。
第二方面,跨國公司會調來一批真正具有戰略思維和全球眼光的精銳部隊,將現在的這種"一半正規軍,一半游擊隊"的打法變成完全正規軍的打法。可以預料的是,他們在未來的戰略上不會像過去那樣去作很多迂回,而是會按照比較純粹的市場競爭的方式去競爭。到時候,會有兩種結果:一是他們會在高端的資本市場和戰略性并購等領域長驅直入;二是在第一線的市場競爭上"大打出手"。
第三方面,跨國公司可能會改變人力資源策略。成功的公司都是將人力資源戰略定位為整體戰略的驅動力。這一結論有三個含義:人力資源是公司成功最關鍵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最大的功能在于能將公司的遠景轉化為它的核心競爭力和員工表現;人力資源能夠促進公司把全球競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再把中國作為一個獨立區域,而是將中國與國外的市場作為一個整體;人力資源政策會從注重業績表現轉到強調適應變革和管理變革上來,因為市場的變化很快,方向可能比效率更重要。
記者:由于政策的原因,過去外資企業在華投資時要選擇合作者,而且一般這樣的合作者都是國有企業,今后會不會有所變化?
王志樂:近年來,一大批非國有企業在中國成長起來,它們具有很強烈的市場意識,已經有了在我國特殊的市場條件下競爭的經驗,一些跨國公司開始探索與這些企業合作的可能性。1999年以來,不少跨國公司對于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民營企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一批歐美日企業驚訝地發現,中國一批民營企業已經發展為年銷售額數億甚至數十億元人民幣的大企業。這些企業管理規范,技術設備先進,尤其令人滿意的是這些企業經營機制完全是市場化的,與跨國公司的機制十分合拍。
記者:采用合資方式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大制約是什么?
姜汝祥:合資企業對中國的貢獻是很大的,但跨國公司本身一定會感到自己被束縛住了,道理很簡單,它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能真正按照競爭的法則去制定它的戰略,結果使得產業本身的發展和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像可口可樂、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與它的全球戰略或者在其他國家的發展戰略有著很大的不同。
記者:很多人認為,獨資企業的大量興起,意味著跨國公司將進一步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王志樂:是的。近年來,跨國公司強烈要求進入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市場,要求我國開放服務業領域,使其能夠進入銀行、保險、電信、物流、批發、零售、外貿以及專業咨詢領域。這些公司還發現,我國市場與世界其他市場相比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我國消費者也有一些特殊的消費需求。如果他們在我國不投資研究開發項目,就會削弱他們在制造業方面的競爭力。因此,跨國公司對R&D投資出現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