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總體而言,我非常贊成在學術上展開充分的爭論和批評,包括對那些已經成名的大家以及他們的學術觀點展開批評,現在學術批評不是開展得太多,而是太少,不僅是指針對名人、名家的指名道姓的批評少,就連同輩之間、老師對學生的批評也很少,學生的學術論文,老師很少有不通過的,這樣做的原因在于,很多人把正常的學術的批評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攪和在一起了,常常把對學術觀點的批評看成是對作者的個人的惡意.這樣大家礙于情面,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不便提出。一團和氣的結果是缺少生氣.
其實,批評是推動學術進步的動力。美國的一些學者在正式發(fā)表論文之前,會廣泛地到各個大學去演講,對于聽眾中的批評和建議,作者是懷著感激的心情去聽取的,因為這些批評意見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論文的學術水平,并有利于這些論文在好的學術刊物上發(fā)表。
所以說南開大學的10名年輕人能夠對當前中國的10位著名經濟學家的觀點展開批評,這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
當然,這種敢于批評的精神值得鼓勵與這些批評是否站得住腳、是否有說服力是兩回事。我認為在批評的質量方面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首先,就批評者的學術功底以及這本書300多頁的篇幅,要對10名著名經濟學家的學術觀點展開全面的批評,任務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我認為,如果能夠換一種方式,把學術批評的范圍縮小一些,如針對某位經濟學家的某一篇論文來開展批評,這樣可能比較容易把問題談得更深刻和更透徹些,相應地效果可能也會更好一些。
其次,有些批評的切入點似乎選得不夠好,有些爭論涉及的其實不只是某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而是在經濟學上更廣泛層面上的問題。比如說對吳敬璉的一些批評,實際上是針對新古典經濟學派的,這樣的批評不免失之空泛,針對性不強。再比如對厲以寧與茅于軾的批評都涉及道德問題。但是,由于道德問題涉及的面很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各人的價值判斷不同,所以用很短的篇幅來討論道德問題難免只是泛泛而談,難以起學術觀點交鋒的作用。
另外,一些批評不是建立在實證數據的支持上,而是主觀推斷,缺少說服力。拿寧光杰對林毅夫“比較優(yōu)勢”觀點的批判來說,寧光杰說:“如果主要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會出現什么結果呢?發(fā)展中國家在用勞動密集型商品與發(fā)達國家的商品進行交換的過程中,常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其價格被過分壓低,利潤也非常微薄,因此我們的利益常常會受損。”但是批評者如果看一下我國的統計年鑒就可以發(fā)現,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總出口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這是一種客觀趨勢,大概在今后若干年內還會繼續(xù)如此。可以說,中國主要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是由中國人口、勞動力多、收入水平較低這些情況來“內生”地決定的。如果中國能主要發(fā)展資金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yè),中國也就不成其為低收入的發(fā)展中國家了。
寧光杰在批評林毅夫的文章中,還以“比較優(yōu)勢是一成不變的嗎”為題加以批評反駁。可是實際上,林毅夫從來沒有說過“比較優(yōu)勢是一成不變的。”相反,他多次強調隨著我國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資源稟賦條件會發(fā)生變化,比較優(yōu)勢也會相應變化。
總而言之,我對年輕人敢于批評權威的精神是贊許的。但是我也希望年輕人對著名學者的批評也要有科學性和說服力。為此,年輕人還要多鉆研經濟理論和多了解國情,還要學會用實證數據來支持自己的批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左學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