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殷劍峰
要對吳敬璉、厲以寧、蕭灼基、茅于軾、林毅夫、張維迎、樊綱、溫鐵軍、胡鞍鋼、張五常這些知名的經濟學家進行指名道姓的集中批評,是需要一點勇氣的。近來,就有人干了這樣一件“捋龍鱗”的事。
南開大學的十位博士合著了一本書--《中國十位著名經濟學家批判》。對當今中國最炙手可熱的十位經濟學家的部分學術觀點,挨個兒地進行了一番質疑。這些無名小輩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勇氣?他們這么做有什么意圖?為此,本刊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為什么要知名道姓地批判經濟學家?
“不是為了炒作,只是為了推動經濟學的發展。”本書策劃王子奇在接受采訪時開宗明義地說。王子奇先生二十年前畢業于華東師大經濟系,此后長期從事出版工作,但并未丟下本行。
當記者問及為什么會選中經濟學家作為批判對象時,他說,現在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比較繁榮,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經濟學家的群體,而在目前我國處于轉型期的經濟建設環境中,時時會有很多的經濟問題出現,于是很多強勢媒體就紛紛請經濟學家出鏡,請他們發表看法,這種高出鏡率,就給了經濟學家極強也是極有鮮活力的的公眾影響力。有時,這些經濟學家的一兩句話,都會引起第二天的市場波動。策劃這樣一本書,也有意提醒經濟學家注意自己的操守。
王子奇侃侃而談:許多經濟學家在發表自己的見解時是中肯的,但也有很多是在作“秀”。因為經濟學是一門分類很多,領域很廣的學科,而且各種領域之間是分得很開的,一個經濟學家,一般只是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內有所成就,并發表看法。但現在我們的情況是,只要一個經濟學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成名了,媒體就會不論情況,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會請他出來發表看法。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做秀的嫌疑了。通過這樣一些質疑,目的也是為了告訴大家,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實踐檢驗的學問,經濟學家說的未必都是對的,不同的經濟學家對于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公眾不應盲從。
王子奇接著分析:不同觀點的論爭,本身也是促進經濟學繁榮、發展的傳統,經濟學的正確觀點從來就是在論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指名道姓的批判,有助于加強雙方的責任感,共同為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做一點自己的貢獻。
在談到另一點策劃原由時,王子奇說,因為目前市場上還并無此類圖書的出現。
他說,目前的圖書市場上,經濟類的圖書很多,但內容大多是切合熱點的,缺乏理論深度和思想深度,經濟學類的專業圖書更少,且大多數都是一些互相吹捧之作,對多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集中進行批判的書,除此之外,更無第二本,即使有批判經濟學家的觀點的文章,也都是散見于報端或網上的零星小文。而且這些觀點也只是對部分經濟學家的部分觀點進行質疑,既不成系統,也沒有理論,因此也就沒有很大的影響力。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編書
當這個選題落定之后,王子奇就開始尋找寫書人。因為是對名家發難,所以他對作者的遴選也就格外的嚴格。這個作者首先是要對經濟學這個圈子里的“游戲規則”比較了解,二是得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否則就成了潑婦罵街了,徒給人添笑柄。
鑒于書所批判的對象的身份和地位及在社會上和經濟學界內的威望,王和出版社決定邀一批博導、教授級的名家學者作為寫作班底,但因為顧及到諸多的原因,這些名家紛紛辭謝,于是這個選題就被擱置了下來,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碰到了十位作者之一的梁正博士。
梁正博士就讀于南開大學。2001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王和梁在很偶然的機會下碰上了,于是他們就聊起了這個話題。會開完之后,批判十位名家的任務就落在了南開大學的十位博士的頭上了。
向名家權威發難,卻由十個籍籍無名的小子上場,就不怕玩砸了?
據王介紹,當初他是有這種顧慮,主要是害怕兩點,一是別人說他們嘩眾取寵,二是書出來之后,因為水平不夠,貽笑大方。
因為該書所質疑的對象,都是當今中國經濟學界大腕級的人物,他們的學術影響不僅限于國內,聲名還遠播于海外,在社會上也都有極強的影響力,對他們進行質疑,一不小心,就給人以“借罵名人出名”的嫌疑。
而最大的風險還是怕10個小輩,功力不夠,怕他們質疑的不是地方,到時候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就成笑話了。
不過,王子奇說,他們是有短處,但是他們也有長處,一是這10人都是經濟學的博士,對這個圈子很熟悉,而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包袱。如果寫得好,那就是點正了這些經濟學名家的“穴道”,也就達到了出書、以引發起學術討論的目的。于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就盡量的盯矚這10位博士,既是批判,就要批判得準:一是只對這些經濟學家的個人學術觀點進行批判,不能搞人身攻擊,二是要有自己鮮明的觀點。
半年之后,新書終于出籠。
從書的內容看,10位博士的質疑,觀點都是非常鮮明的,也很有沖擊力:每個經濟學家一個章節,在批判的正文前,是對所批判對象的一個短篇個人介紹,文辭熱情,在肯定其學術成果的前提下,再在正文中,以一條一條實實在在的質疑和嚴謹、縝密的邏輯推理進行質疑,并嚴遵學術討論的原則,絕無意氣用事,乃至人身攻擊的痕跡。而在每篇文章的最后,他們都用了一句很簡單的話概括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對前輩的質疑和自己的觀點,言簡意頦,一目了然。
為什么是批判
作為后輩的年輕學子,向前輩學人的學術觀點提出質疑,為什么不用諸如“商榷”、“探討”之類比較溫和的字眼,而是選用了一個很霸氣、且顯得咄咄逼人的“批判”二字呢??
“首先可能是想有點轟效應吧?”王的回答有些狡黠的味道,但隨即他就用一種很嚴肅的口吻說,“其實,批判是經濟學界的傳統。國內、同外的任何一種經濟學觀點的提出和流派的創立,都是建立在對前人成果的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的,沒有批判,就不可能有經濟學今天的繁榮。”
王說,他的本意也是想通過質疑的方式,與名家權威的學術觀點的交鋒,,達到促進經濟學研究發展的目的,“對熱點問題的熱點人物的關注是有的,但絕沒有炒作,借機成名的想法。”
質疑吳敬璉 卿志瓊/文
質疑樊綱 陸長平/文
質疑胡鞍鋼 李建標/文
質疑厲以寧 梁正/文
只為倡導學術爭論--訪《中國十位經濟學家批判》作者梁正 殷劍峰/文
不但要勇于批評還要善于批評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左學金/文
學術批判沒有禁區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石磊教授/文
這樣的批判有炒作的嫌疑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華民教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