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合作金庫銀行是僅次于臺灣銀行的第二大商業銀行,李紀珠是這家銀行的常駐監察人(即監事會主席),她是續任,此前曾經當過三年的“主席”。監事會行使監督董事會的“獨立職權”,幾乎每個禮拜李紀珠都要參加合作金庫銀行的常務董事會議,對于她來說,在銀行的財務報告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是“最神圣”的權力。
財經界歷來是男人的天下,看似“纖弱女子”的李紀珠生性靈透,憑仗著聰穎的天資 、積極的人生態度,她在臺灣堪稱一枝獨秀。李紀珠一向注重人生的過程,她說:“有機會依照自己的意愿來組合自己的人生,是最快樂的事情。過程比結果來的重要,我不奢望一時顯達,只求人生足夠精彩、足夠豐富。”
“研究經濟讓我感性、理性皆俱”
追憶歷歷往事,李紀珠格外感激母親給了自己一個快樂、歡暢的幼年,“母親對我的要求很簡單:健康、快樂就好。最讓我懷念的是在蘭陽女中校園草地上唱民歌,竹林里吹著晚風,自在地讀書,‘瘋看’瓊瑤的小說。大學之前,我的日子無憂無慮,完全沒有考試的壓力。”
在鄉下念女校的李紀珠對數理課偏好有加,女校里教授數理課程的女老師非常少,高中畢業前夕,老師一本正經地對李紀珠說:有一門科目叫“經濟”,用了很多的數學,你學起來應該很快樂,不用背書那么痛苦。坐著火車到臺北參加“聯考”,豆蔻年華的李紀珠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可真正讀起“經濟”,還是不太喜歡。大學期間,李紀珠把大量時間花在了青年社團活動上,讀了不少工科的書籍,甚至暗地里想著調換專業,還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工科的研究所,把老師們著實嚇了一跳,極力勸說李紀珠。熬到大三,李紀珠對自己選擇的這個專業多少還是有點心虛、不踏實,覺得經濟學似乎沒什么用處,既沒有財會那么“專”,也沒有企管那么“精”。但冷靜地回頭想想,“浪擲”了三年的大學時光,實在可惜,李紀珠決定好好去念經濟,從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開始,重新來讀。讀完西方的經濟學典籍,頓悟之后的李紀珠猛然發現經濟學原來是這么生動活潑,如此飽含哲理。
26歲那年,李紀珠獲得臺灣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是臺灣最年輕的女經濟學博士,并獲最佳博士論文獎。李紀珠慶幸當年沒有意氣用事轉投了工科,“工科太冷了,不像經濟學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后來我去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那里的教授有意讓我留下來,在我看來,做經濟學研究還是應該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美國的失業率增加1個百分點,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研究題目而已,沒有真切的感覺;可是如果在臺灣,失業率增加了0.1個百分點,我都會很深切地感受到,因為我身邊的朋友就有失業啊。這樣,我的經濟學研究就有了一種關懷在里面。我以為,經濟學是一門帶有強烈社會關懷,感性且理性的科學,而我是一個感性、理性皆俱的女人。”李紀珠說。
“如果人生可以規劃,我希望自己快快嫁人。”
“我的人生從不做規劃,我不相信人生可以做規劃,如果可以做規劃的話,我希望自己快快嫁人。”說完這番話的李紀珠朗聲大笑。“做好當下最重要,當各種選擇機會降臨的時候,你能把握住一個對自己影響至深的‘選擇項’,這就足夠了。”
早過而立之年的李紀珠很自然地變得慎獨、擅思,她喜歡聽音樂會,古典的、現代的統統都聽,家里的CD擺滿了一面墻;閑暇時分逛逛畫廊、轉轉書店,自得其樂。生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李紀珠的感情生活一直是空白,談及感情,她說自己最羨慕的是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伴侶默契。李紀珠家庭觀念很重,無論在大學里做教授,還是來北京“客座”,母親都陪伴在側,在李紀珠心中,母親重于一切。
10年前,臺灣的“財經國師”林鐘雄先生親率金融考察團造訪內地,李紀珠隨行,那時她第一次“身臨其境”地訪問內地。廣州、深圳、福州、上海、北京,由南向北一路訪察,歷時15天,當年的切身體驗讓李紀珠永難忘懷,“我感到內地的經濟在‘動’,充滿生機地跳動。這種‘動’在人們的思想行為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接觸的每一個人都追問我們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快。盡管當年物質條件還很差,但上至政府官員、企業領導,下至普通百姓,都在強烈地追求經濟進步,那種蓬勃的成長欲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說到遺憾,也是有的,那就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機會下到內地農村,看看內地最基層組織的生活狀態。”
其后,李紀珠大約每年都有一次機會來內地跑一跑,四處看看,或獨自一人,或帶著一個企業團來,因為學金融的緣故,上海總是必去的城市。
兩年來,李紀珠以北大朗潤園為“基地”全方位地體察中國經濟,在北京呆得久了,逐漸掌握了京腔里難度很高的卷舌音,李紀珠深覺得意。李紀珠對記者說:“感性地發現,理性地研究,我個人對中國內地經濟發展非常感興趣,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轉軌到現代的市場經濟,這在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實物范本。中國這么大一個經濟體,它的改革成功與周遭國家及世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不論從經濟理論的研究,或是從全球經濟發展而言,都相當的重要,我對這塊土地懷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多年以來我對內地的經濟研究一直存有著高度的熱情和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