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素影
今年以來,圍繞通貨緊縮已經或有可能形成的問題,學術界一直爭論不斷。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同比下降0.8%。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該指數再呈跌勢———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下降0.9%。物價繼續下行,究竟傳遞出怎樣的訊號,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價格走勢影響有多大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了解到,事實上,1994年以后,盡管物價并未一步跌到負運行上,但增長已然開始減緩。1999年,負增長態勢出現。與1999年~2000年上半年那次持續了一年多的物價走低相比,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下降幅度,這一次都遠沒有上次嚴重。
通貨緊縮是否形成?專家們的觀點并不一致。主流的說法稱之為:“通貨緊縮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王誠博士解釋說,國際通行的概念是年物價上漲率下降1%以上為通貨緊縮。從幅度與持續時間看,現在國內的情況還不能稱為通貨緊縮。
對于今年價格持續走低,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副總隊長汪小青認為是個正常現象。一方面,他認為這是對前幾年價格不合理漲幅的一個調整,或稱回報。如果將1992年到現在看作是一個周期的話,我們會發現平均物價還是正增長,而且價格的絕對水平并不低———除個別工業品(如彩電)外,日用工業品價格再低也低不過前幾年。第二,他認為,企業自我調整是價格走低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而另一個原因是,技術不斷進步,成本下降。
按照西方經濟學原理,持續的價格降低會為消費與投資帶來負面影響。“買漲不買落”的預期使得供求關系進一步失衡。價格持續走低帶來企業利潤水平的下降,影響企業的投資信心及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然而,國內一些經濟學家卻認為,應結合中國的情況,剔除表象,對宏觀形勢變化有一個準確的把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張立群指出,上半年物價繼續走低,原因主要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加大。有關部門監測數據表明,今年我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價格比國內同類產品低20%左右。第二,公共服務產品壟斷性漲價有所遏制。今年上半年服務價格上漲2.4%,是最近幾年的最低漲幅。剔除以上因素影響,價格走低的勢頭會明顯減弱。
張立群認為,企業的投資信心不只來源于價格,而是綜合性的。實際上,適應競爭環境的企業在不斷增加。表現為民營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大企業的素質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戰略也在做調整。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安邦咨詢首席分析師陳功。他認為,今年上半年的物價走低,并未蘊涵特殊的現象在內,而且這種物價指數的走低,并不具有轉折性的特點。他指出,隨著中國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對整體宏觀形勢的判斷,有必要更多地結合全球經濟的現狀來加以分析。另一方面,中國的物價走低,很大程度是因為經濟結構調整造成的,比如國有企業改革,需要裁減人員,一些行業或企業消失了,新的企業成立,但所需要的并不見得就是過去下崗的那些人,這些情況在調整期內是常見的,但都會導致需求相對減少,使生產相對過剩。所以現有物價形勢,其實是調整期的一種必然反應。
基于此,他認為現階段,國內的產業和企業,要特別注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如果過去不是很在意這個問題,那么現在和今后要特別注意,因為吃虧很可能就吃在這里。無論怎樣規模的經濟波動,就是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時代,也總有企業能過關,他們靠的還是競爭力。宏觀環境是企業發展的約束條件,不是企業發展和生存的充分必要條件。
扭曲的競爭結構
王誠對記者說,如果將價格比喻為水波,那么僅只看到水面是不夠的,必須潛到海底。他分析說,價格水平下降,意味著總需求小、總供給大。造成這種狀況不一定全是壞事。總供給大,說明市場的供給能力提高了,技術水平提高了;其缺陷是競爭結構的不合理;總需求小,亮點是投資、出口高速度增長;缺陷是消費需求增長速度下滑,進口品數量上升,進口品價格下降。
價格水平持續走低,應當看到潛伏的危機———競爭結構的不合理。王誠介紹說,由于中國一直以來采取的是漸進式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不徹底,內部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政企分開的目標也沒有達到。同時,國家保持對國有企業的優惠政策,民營企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外資企業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從而造成總供給的微觀基礎不是很牢靠。
競爭結構的扭曲首先表現在,競爭的主要手段是降成本。企業的創新動力和能力相當弱,差異化競爭欠缺。國有企業動力不強,外資企業特別是合資企業不注重長期利潤,民營企業有創新的心,沒有創新的力。
第二,競爭的層次集中在成熟的技術行業,而不是新興的技術行業。成熟的技術應用風險最小,但利潤不高。我國現在有100多種制造產品的產量成為世界第一,但從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家電、紡織類、服裝、鐘表等產品看,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成熟技術,而非新興技術。成熟技術行業競爭容易造成生產量過大,價格下降。
第三,競爭取向集中于政策機會的獲得,而不是市場的機會。我國正處于體制轉型期,政府的改革比較滯后,政策多變,政府對市場干預太多。企業在競爭時總想利用政策出臺,典型的像上市公司,獲得優惠政策的國有及外資企業。
第四,競爭的領域主要集中于中間加工階段。核心技術的開發能力弱,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在銷售方面的競爭也處于弱勢。
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元京則從另一角度剖析了物價持續走低帶來的信號。他認為物價的波動曲線與投資的波動曲線并不完全一致,影響物價的因素并不能完全影響到投資的變化。我們考察物價與投資的關系不能局限于短期的因素。
物價的穩定程度,取決于下降的力量與支撐力的比較。現在,支撐物價走穩有兩大力量。一方面,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有力地拉動社會投資與需求擴展。盡管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難以滿足經濟發展要求的狀況有所改觀,但是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和公共部門投入和發展不足的問題。公共產品的缺口仍然很大。1998年~2001年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國債項目投資總規模較為可觀,有效地帶動了地方、部門、企業配套資金和銀行貸款等方面投資的增加。國債投資的乘數效應以及對GDP增長的貢獻力作用均會對物價產生穩定效果。
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有些消費熱點的板塊將會轉化為投資熱點。特別是汽車、住房、電信、旅游、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等新型消費趨勢將帶動投資與消費的擴張,從而穩定物價。應當說,從目前情況看,這些新的消費熱點和投資熱點的市場空間還非常大,遠沒有達到發展過度“拐點”,對物價的支撐作用還比較強。
此外,王元京認為還應該指出的是,我國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傳統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在家電制造業、通訊設備、紡織、醫藥、機械裝備、化工等10多個行業中的生產能力占世界生產份額已經很高,但是生產份額轉化為相應的市場份額還需要較長時間開拓國際與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龐大的消費市場。由于龐大的傳統產業消費市場的開拓往往滯后于傳統產業龐大的生產能力的發揮,在較長的周期內,相當一部分傳統產業的生產能力不可避免地處于過剩狀態與優化調整狀態,從而對傳統產業需求與物價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
零增長,自我實現的預言?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易綱在接受《經濟半小時》記者的采訪時指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將在12月實現零增長,并提出將實行比較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配以穩健的貨幣政策。這被看作是官方的說法。
然而,從仍然堅持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看,人們并未看到下半年政策上大的調整。從1~7月的價格走勢上人們也很難獲得止跌的信心。對此,王誠認為這只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自我實現”即出臺一種政策、公布某種政府信息,來影響大家的觀念,改變人們的預期。其作用就像去年股市上升前,從證監會、經濟學家到證券公司都給了大家一個股市要大漲的信號。
王誠分析說,自我實現的基礎非常脆弱。即使消費者接受了12月份物價有所反彈的信號,從而達到了改變人們的預期,刺激消費的目的,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說,消費取決于收入,然而收入分配在最近幾年一直處于惡化狀態。貧富差距擴大,總體經濟消費能力下降。高收入者消費傾向低,低收入者消費傾向高,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往往沒有拉動國內消費的總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需求就會萎縮。
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收入下降,農民家庭人均經營性純收入最近5年連續為負增長。最近10年,農民的消費占全國居民消費比重由56.3%降低到45.2%。扣除農村人口下降9.8個百分點,仍凈下降1.3%。是一個嚴重的隱患。因此,他認為貨幣政策應更積極些。擴大貨幣供應量,用于對農民的教育補貼。
然而,關于政策調整的意見,專家們所持的觀點并不一致。張立群認為,政府提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穩健的貨幣政策本身的力度已經有所調整。今年上半年,企業資金狀況有所好轉,中小企業融資、金融機構再貸款的門檻在降低。下半年不應該也沒必要出臺新的政策。
他認為,今后政策的調整應從刺激需求調整為維持社會穩定。完善經濟規則,整頓市場秩序,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改善市場主體活動的環境。總體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宏觀調控救急的任務已經完成。隨之而來的是要在發展和體制模式深層次轉軌過程中,維護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不斷增強市場調節下的經濟自發增長能力。
來自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則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還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替代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支撐經濟增長。特別是在就業形勢嚴峻和通貨緊縮趨勢還沒有緩解的情況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過早地淡出便會帶來經濟增長速度下降,而增長率下降會使社會經濟矛盾加劇,既不利于社會穩定,也不利于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順利推進。因此,在注意控制財政風險的同時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在國債使用方向上作適當調整,則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報告指出,在當前情況下,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任務既要抵御外部的沖擊及彌補短期國內需求不足,又要為改革和結構調整支付必要的成本,從而為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還要加強一些急需的公共投資建設(如農村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
報告認為,就經濟的內在增長而言,積極的財政政策僅僅是一種外在力量,如果沒有其他方面的政策配合和經濟結構及體制的實質性變化,經濟增長仍然是基礎不牢,且代價越來越高。
積極財政政策是一種穩定性力量,頂多能解決我國經濟問題的一半,另一半要靠加快推進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增長來解決,特別是要重點解決就業不足和消費不足問題等長期性問題,在宏觀政策上多采取增加就業和刺激消費的措施,從根本上遏制通貨緊縮趨勢,逐步發揮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