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25日中銀香港在香港聯交所的順利掛牌,近一段時間被媒體熱炒的四大國有銀行即將在海外上市的猜想也終于得到印證。中國建設銀行在8月初公布了海外上市的詳細計劃,而一直處在“四大銀行”之首的中國工商銀行也同時在緊鑼密鼓地籌劃著自己的海外上市計劃。就這樣或明或暗的,一場國有銀行沖刺海外資本市場的大戲開演了。
公布計劃:各大銀行為上市“折腰”
7月份中銀香港在香港招股時火暴的場面很是刺激了其他幾家和中銀香港母公司一樣實力雄厚的工行、建行、農行的神經,讓這幾家商業銀行加快了海外上市的工作進程。而且中銀香港僅以22%的股權就輕而易舉地得到了投資人220億港元的投資。“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工行總部的一位研究人員獲悉中銀香港招股的火暴情形時顯得十分驚訝,“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會創造更大的轟動效應,因為工行上市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過。”
在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就曾在一次公開場合明確表示工行將于2006年完成海外上市工作,并表示其個人傾向于工行整體上市的計劃。當時就有業內人士認為姜的這番話是工行赴海外上市的根本思路所在。果然隨后不久,工行便開始了其建行以來規模最大的、時間最長的一系列業務部門的架構重整。先是在5月份將牡丹卡業務剝離出來成立牡丹卡中心之后,最近工行內部又一個盈利的主要部門票據中心也被分拆出來。近期工行旗下的基金托管業務也照方抓藥,進行“分拆”。
與此同時,另一場分拆上市計劃也在建行內部會議上一遍又一遍地被討論著。中國建設銀行的有關人士透露,經過數次討論,建行高層已經對建行海外上市計劃有了一致的認識:即通過分拆建行的部分資產狀況比較良好的分行進行資產重組然后上市。據了解,福建、浙江、江蘇等省份的分行已進入建行高層的視野,這些省份的分行的不良資產將由建行總部統一打包賣給合作伙伴摩根斯坦利,然后再對這幾家分行進行資產重組最后上市,上市的初步目的也可能為香港、紐約同時掛牌。
宣布盈利:于無聲處聽驚雷
就在建行和工行著手有關上市工作的時候,平時不事聲張的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尚福林和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先后對外宣布盈利。農行行長尚福林在7月份表示農行今年存款的增幅創歷史最好水平。截至6月底,各項存款比年初增加2128億元,同比多增485億元。各項貸款投放加快,增加1171億元,同比多增66億元;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良客戶貸款占比提高,6月底不良貸款占比較年初下降2.32個百分點。
而中行行長劉明康則以一組令人眼花繚亂的的數字來說明中行的盈利情況。今年上半年,中行海內外機構共實現賬面利潤70.25億元,營業利潤213.46億元。到6月末,人民幣儲蓄存款新增935.02億元,余額在全部金融機構中的市場份額為9.28%,比年初上升0.26個百分點。外幣儲蓄存款新增31.58億美元,余額市場份額57.02%,比年初上升0.71個百分點。
“眾所周知,盈利是上市的第一步,盡管農行和中行沒有直接表示,但他們的行動已經說明他們在伺機而動了。”一位資深的投資銀行人士說道。
整體上市:“所有問題都自己扛”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在接受采訪時稱,工商銀行的一部分分行,或者說它們的部分業務,比如銀行卡,已經基本符合了上市條件。但現在的想法是,努力爭取整體的綜合改造。因為總體改造對完善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比較有利,也有利于商業銀行的一些內部交易的披露。他同時指出,以一個分行或單項業務等方式分拆上市,雖在技術上完全可行,且速度較快,但也不乏問題,如一個大的商業銀行分拆后,有大量的內部交易需要披露,而且優質資產剝離后剩下的部分處理起來也較麻煩。
4月25日,中國工商銀行正式對外披露不良貸款的數據。這是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對外公布不良貸款情況。此舉旨在提高經營信息透明度,接受公眾的監督,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盡管工行的有關人士一再強調剝離這些盈利能力較強的業務與工行的上市計劃無關,并稱工商銀行具體的上市方式和日期目前還沒有確定。但業內人士認為工行此舉很明顯的是從大局出發的,而決非是從單純的業務角度出發。
分拆上市:先把最好的拿出來
此前和姜建清一樣,建行行長張恩照也打算將建行整體上市,但近期建行上下對不良資產的剝離情況使張恩照明顯感覺到,按現在的不良資產處理速度,建行整體上市計劃將被無限期拖延。按最快的速度,建行18.4%的不良率,至少要到2005年才能降至政府要求的10%左右的水平。要達到整體上市水平,包括滿足舊巴塞爾協議規定的最高8%不良率,建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雖然建設銀行資產保全部總經理楊小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建行處理不良資產是三條腿同時走路。但目前現實的情況是,建行處理不良資產的辦法并不能擺脫其他幾個銀行的窠臼。其降低不良率最有效的辦法,還要依賴于把新增貸款中不良貸款控制在極低的水平,利用債務重組這一最迅速的辦法處置不良資產,因為有關政策對處置資產底線的限制,目前還未獲任何實質性進展。此前專門負責剝離建行不良資產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向摩根斯坦利出售的不良資產包的協議至今仍放在有關部門案頭而遲遲沒有動靜。
在此情況下,張恩照為何采取分拆上市的辦法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建行沿海數省的資產不良率已經非常接近舊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不良率限制。據透露這些省份建行的不良資產率大概在8%-10%之間,而建行內部人士甚至認為,沿海數省實際資產不良率只有8.7%左右。如果是這樣,可能簡單的數筆不良資產經過債務重組之后,建行就可以把它的沿海數省業務拆分出來,單獨上市。如果實現分拆上市,顯然又是一個中移動模式——待條件成熟后再逐步注入其他省份業務。
時不我待:尋找策略投資者
“這幾家銀行之所以急于上市,主要是時間不等人了。”在申銀萬國的一間辦公室里,一位證券分析師對記者說道。在這位人士看來,幾大國有銀行的加速上市和中國入世以及對外資金融業的開放有莫大關系。“盡管幾大國有銀行資產和網點的優勢是那些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遠不能及的,但由于在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和體制方面的原因,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的創新上遠遠落后于外資銀行,這使得眾多能給他們帶來大量利潤的優質客戶有隨時流失的危險。”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就開始實施了嚴格的分業監管機制,即證券業由證監會、保險由保監會、銀行由人民銀行來監管。這樣做最大的優勢避免由于某一個金融領域出現問題而波及其他領域,進而導致整個國家金融領域出現問題,憑借分業監管體制,中國成功避開了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
但分業經營的弊端也是十分突出。由于長期實行分業經營,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這樣導致國內金融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大大受限。
“建行和工行的急于上市,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尋找國際金融巨頭做其策略投資者,通過這種以資本為紐帶的關系,更好地向國外同行學習如何開發金融新產品。”某資深人士認為此舉的最大好處就是一旦國家同意銀行混業經營,這些國有銀行在競爭中將不會輸給外資銀行。“畢竟混業經營是以后國際發展的一個趨勢。有關方面最近同意中信進行混業經營的試水就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說明時間已經不等人了,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上市也是被逼。”這位人士意味深長地說道。
標本兼治:改善銀行股權結構
除了產品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外,業內人士認為工行和建行列出上市日程表的另一個意義在于,這將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股權長期單一的狀況將會得到改變。“股權單一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很難建立起一個多方利益博弈的激勵和監督約束機制,使得經營者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益激勵而使經營不善最終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北京至誠研究所的張佳研究員說道。
張佳認為,工行和建行一旦成功上市,由于股權多元化造成了多方利益主體的出現,將必然會形成一套嚴格按照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來運行的模式,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國有銀行經營體制上的種種不妥之處。
據了解,目前國內開展中間業務種類最多的是中國工商銀行,也不過500多種,而美國花旗銀行能為客戶提供的中間業務近萬種,除去受部分政策影響的中間業務種類,其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旦上市,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工行肯定會加快中間業務的開發力度,這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當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張佳說道。
在張佳看來,在多種利益因素的驅動下,一輪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熱將不可避免的要到來。
熱力推薦摩托羅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愛的她養個短信寶寶,體驗浪漫虛擬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