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使用的是郵政局的場所和固定設施,在人員上交叉使用,資金上相互占用,在局部利益阻撓面前,郵政儲蓄銀行難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儲蓄由郵政副業(yè)變?yōu)橹鳂I(yè)帶來的最嚴重問題就是,搞傳統(tǒng)信函、包裹、郵遞、報刊雜志發(fā)行等主營業(yè)務的人越來越少,而搶存款的人卻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郵政局將失去其原來的屬性,大家看到的將是一個打著郵局的牌子從事銀行業(yè)務的特殊機構
張郭
統(tǒng)計顯示,到2001年10月底,全國郵政儲蓄余額已達到5631億元,僅次于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而位居第五;在全國1700多個縣、市實現(xiàn)了通存通兌,有營業(yè)網點2萬多個。郵政儲蓄何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由金融配角一躍成為金融界的巨無霸?而隨著郵政儲蓄的快速發(fā)展,一些新的問題不斷出現(xiàn)。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早在1999年國務院和人民銀行就已正式批準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為何到現(xiàn)在還遲遲不能建立?郵政儲蓄從一誕生就以一支奇特的正規(guī)冒牌金融機構的身份而存在,在其經營過程中更是怪象橫生。
名不正言不順
中國開辦郵政儲蓄業(yè)務的初衷是利用郵政機構的網點優(yōu)勢,吸收社會閑置資金,增加金融服務,為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籌集社會閑置資金。但由于中國郵政儲匯管理體制的特殊性,郵政儲蓄從一開始就是以特殊的身份出現(xiàn)的:一方面它獨立于郵政局的其他業(yè)務;另一方面它又隸屬于郵政局,沒有獨立的核算體系和行政管理機構,從而造成資金上的相互占用。實際上就是,郵政局不是一個金融機構,卻又確實從事金融業(yè)務(吸收儲蓄)。而中國一直不允許金融的混業(yè)經營,為什么郵政可以介入銀行?這不能不讓人生疑。
冒牌軍成巨無霸
在1986年2月僅有12個城市試辦郵政儲蓄業(yè)務,而到目前已在全國1700多個縣、市實現(xiàn)通存通兌,其存款總額達到5631億元,僅次于四大國有銀行而位居第五位。郵政儲蓄何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由昔日的金融小配角變?yōu)楫斀竦木逕o霸?筆者認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身的優(yōu)勢。郵政儲蓄直接隸屬于郵政局,而郵政局的網點遍布全國大小城鄉(xiāng),而且郵遞員每天穿梭于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間,大多兼任儲蓄代辦員。其次,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匯兌資金滯留增加,促進郵政儲蓄業(yè)務紅火。加上國有銀行撤并網點和清理農村基金會為郵政儲蓄開拓農村市場“讓出”了空間。不少商業(yè)銀行和農信社清退的協(xié)儲員“倒戈”加入郵政隊伍。而這部分金融機構的代辦存款也全部劃給了郵政儲蓄。利率傾斜性政策也導致了郵政儲蓄機構強勁的利益驅動機制,由此引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直接推動了郵政儲蓄的超常增長。
目前人民銀行對郵政儲蓄業(yè)務管理仍沿用轉存人民銀行的做法,由人民銀行按季度支付利息,郵政儲蓄從中獲取利差。由于中國利率政策一直向郵政儲蓄傾斜,郵儲可以獲得巨大的存貸利差,從而引發(fā)了郵政儲蓄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只存不貸如何維持經營
郵政儲蓄作為金融機構只存不貸,何以支付高達5631億元存款的巨額利息?其奧秘就在于中國現(xiàn)行的郵政儲蓄制度安排,即郵政儲蓄將吸收來的存款全額轉存到人民銀行,由人民銀行按季支付利息。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人民銀行對郵政儲蓄的轉存資金給予了相當優(yōu)惠的利率。目前郵政儲蓄轉存人民銀行的利率為4.6008%,其吸收的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99%,從而可獲利差3.6108%;其吸收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2.25%,可獲利差2.07%。而商業(yè)銀行轉存人民銀行的利率是2.07%,兩者相差2.5308%。由此可見郵政儲蓄只要吸收來資金,然后轉存到人民銀行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利差收入。而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一年期貸款利率僅為3.78%,比支付給郵政儲蓄的利率低0.8208個百分點。那么人民銀行是如何支撐這筆巨額的貼息的呢?人民銀行通過征收“鑄幣稅”來支付對郵政儲蓄轉存資金的倒掛利息,因而這一成本歸根結底仍是由廣大群眾承擔的。
寬松貨幣政策與高價收購基礎貨幣
1998年中國陷入通貨緊縮困境,物價持續(xù)下降,經濟增長率也出現(xiàn)下滑。為了從根本上擺脫通貨緊縮困境,中國自1998年以來積極推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努力增加貨幣供應量,連續(xù)兩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商業(yè)銀行貸款規(guī)模限制,就是在此背景下推出的。
可另一方面,人民銀行卻用高出其再貸款利率0.8208個百分點的高價從郵政儲蓄機構收購基礎貨幣。這明顯與貨幣當局的政策意圖不符。從而導致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xiàn)象:一方面央行放棄了對可贏利的巨額基礎貨幣(包括因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而釋放的部分、機關團體存款和財政預算外存款)的控制;另一方面卻用高出市價近一倍的價錢從郵政儲蓄標購基礎貨幣。
副業(yè)變主業(yè)
中國恢復郵政儲蓄的初衷在于利用郵政局的機構網絡優(yōu)勢,來聚集社會閑置資金,為經濟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在此情況下,儲蓄業(yè)務應是郵政局的副業(yè),其主營業(yè)務應是傳統(tǒng)的信函、包裹、郵遞、報刊雜志發(fā)行。可由于儲蓄業(yè)務可以獲得巨額的利差收入,而且成本低、風險小,特別是自1998年郵政電信分家,郵政虧損嚴重,在此情況下,郵政局便將扭虧的厚望寄予郵政儲蓄。郵政儲蓄自然受到重視。儲蓄由副業(yè)變?yōu)橹鳂I(yè)帶來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一些搞傳統(tǒng)信函、包裹、郵遞、報刊雜志發(fā)行等主營業(yè)務的人越來越少,而搶存款的人卻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郵政局將失去其原來的屬性,大家看到的將是一個打著郵局的牌子從事銀行業(yè)務的特殊機構。
難產的郵儲銀行
早在1999年,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就已正式批準成立郵政儲蓄銀行,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時間,為何遲遲不能建立?造成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難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來自局部利益和壟斷觀念的阻礙。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勢必從郵政部門獨立出來。而前面分析過郵政虧損嚴重,而其收益中郵政儲蓄占了近一半。其次,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難以在一時做出了斷。
另一方面,在這10多年的經營過程中,郵政儲蓄使用的是郵政局的場所和固定設施,在人員上交叉使用,資金上相互占用,在局部利益阻撓面前,郵政儲蓄銀行難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國際金融報》(2002年08月01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