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劍紅
今年4月,在發布一季度國民經濟情況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用很長的時間回答了一個似乎偏離主題的提問:“中國的統計數字是否真實”。
邱曉華如此用心并非空穴來風,近幾年海外一些人以“中國能源消費下降,而GDP卻增 長”為由,一再質疑中國統計的可信程度。對此,早有中國學者反駁道,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能源消費與GDP出現不同向發展是正常的。然而,西方對中國經濟增長數字的質疑并未平息,近來甚至以此為據,導出了“中國崩潰論”,西方媒體又是發表文章,又是開會研討,一時間甚囂塵上。
偏見不能代替事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們仍然要認真回答對中國統計數字真實性的懷疑。在最近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邱曉華再舉數字證明,對中國的統計數據持懷疑態度沒有道理,中國統計工作的基礎是可靠的。他說,盡管中國的統計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與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客觀地看待目前中國經濟運行的總體情況,就會得出“目前中國的統計數據還是基本反映了實際狀況”的結論。
對于西方一些學者提出的“中國統計各項數據不協調”的質疑,邱曉華用幾組數字做了進一步回答。2001年與1997年相比較,中國的GDP增長了33.9%,平均每年增長7.6%。與此同時,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4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37.7%;進出口總額增長了56.8%。首先,從需求的角度看,與經濟增長率還是協調的。再從收入的角度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3.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15.2%;財政收入增長了89.2%;企業利潤增長了2.2倍;城鄉居民儲蓄增長了59.4%。除了農民收入外,各項指標與經濟發展也是協調的。從投入的角度看,這期間,發電量增長了30.2%;旅客周轉量增長了30.8%;貨物周轉量增長了24%;貨幣供應量平均每年增長了14%左右。這幾個方面的數據跟33.9%的增長率也是協調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統計制度建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統計的基本方法、制度以及采用的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并不大。這一點已經得到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充分肯定。他們認為,中國統計的質量從總體上來看,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居于前列的。1999年世界銀行派員到中國考察后提出,中國有比較健全的統計體系,統計人員的素質比較好。世行同時宣布,從當年起,對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不再進行調整。
在法制建設方面,國家統計局近幾年加大了統計法的執法力度,對社會公布了檢舉電話,把違法的行為置于政府監督的視野中。國家統計局還表示,歡迎社會各界對中國統計進行監督。今年年初,我國正式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倡導的數據公用系統,就是要做到公正、公開、透明。此外,國家統計局在統計行業提倡實事求是的職業道德,提出了“不出假數”的準則。邱曉華認為,這些年的職業道德教育還是有成果的,全國200多萬統計工作員工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養是合格的。
邱曉華還表示,數據的修正也是正常的,符合國際慣例。比如,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修訂了三次,最早是5.8%,接著是5.6%,最后是6.1%。我們的數據修正的次數還比較少,一般是一年三次。先有一個初步測算數,再有一個初步統計數,最后的核算數出現在統計年鑒上。如果統計年鑒數據再修正,是統計方法、制度、分類標準調整的原因。
《人民日報》 (2002年07月18日第五版)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