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售的國債利率與定期存款相差無幾,可能是人民幣再次降息的信號。為什么有降息的聲音?降息有沒有可能?要達到什么目的?
本報今天上午消息 記者劉薇報道:今天起,本年度第二期憑證式國債正式在銀行公開發售。這期國債與一期相比,利率又有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下調,3年期利率為2.07%,5年期的為2.29%,不但與上期相比分別下降了0.35%和0.45%,就是相應的定期存款利率在扣掉20% 的所得稅后,都已經與“金邊債券”的收益相差無幾。國債利率為何一再調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有可能是人民幣將再次降息的“先兆”。
利率還有沒有下降空間?
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這一數字仍為負值,說明我國通貨緊縮的形勢還是沒有得到緩解,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在5月份發表報告指出,現在關鍵的問題是通貨緊縮趨勢有所加大,抑制了經濟的活躍程度。
一組官方統計數據表明,從2001年9月份以來至5月底,我國物價水平一直下滑。CPI自2001年11月份以來出現負增長,1—5月累計平均同比下降0.8%,至6月份仍在下跌。同時,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減緩,一季度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減少24.5%,為近年來的最低點;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從去年以來一直保持10%—12%的較低增幅,而居民儲蓄率卻居高不下,5月末居民儲蓄突破8萬億元大關。所有這些指標都在說明:我國就業和消費需求情況沒有改善,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通貨緊縮的壓力正日趨加大。
有專家認為,在年初第八次降息后,我國1年期存款名義利率為1.98%,加上通縮率1.3%,實際存款利率應該是3.28%。貸款名義利率5.31%,考慮通縮因素實際利率達6%以上,這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來說都是較高的,較高的實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資的啟動和經濟的活躍。因此,人民幣利率仍有下降空間。
年內再次降息有無可能?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于4月末發布的2002年春季報告樂觀預測,今年國民經濟仍可保持較快增長,GDP增長率將達到7.4%左右,必要時可再次降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徐宏源日前表示,要改變目前通貨緊縮的趨勢,必須措施有力,應該再降一次息。該中心的朱明也認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目前的宏觀形勢下仍然有“保守”嫌疑,央行選擇再次降息也許是明智的選擇。
但也有不同說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步德迎稱,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向好,通縮并無惡化,甚至有價格回升的苗頭,因此沒有必要用降息來刺激當前的經濟擴張。
對此,記者采訪了廣東銀行業的有關人士。某大銀行的一位部門負責人表示,對于利率是否會下調的問題,他們作為商業銀行不便評論,但就目前的種種苗頭來看,降息還是有可能的。在當前這種銀行資金存量相當大、國家整體呈現通縮的情況下,降息仍會有一定作用。
如果再次降息有用沒用?
人民幣已經連續八次降息,一些人不免質疑:降息對刺激消費、拉動需求還有用嗎?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2月底降息之后,3月份我國存款增量首次出現了下降的跡象,消費需求也有所好轉,這表明降息在我國還是有一定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鐘偉教授則指出,從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在加強,進出口的增長幅度也很快,經濟的投資增長較高。盡管消費物價指數回落,但1至5月國內各地零售業消費總額已經增長0.3%,這已經是兩年來的最高點。在老百姓收入沒有大幅度增加,對未來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再多花錢是不大可能的。因此降息不一定起到刺激消費物價指數回升的作用。他認為,我國正處于社會保障體系轉軌與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時期,養老、醫療、就業、教育、住房等多項制度改革,使得人們要通過儲蓄應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百姓選擇儲蓄,其實是將銀行當成了“保險柜”而不是作為一項投資,即使是零利率,百姓在投資品種少投資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依然得選擇儲蓄。他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性的緊縮、物價的持續下滑,最重要的是獲得新的改革動力,使人們對未來有樂觀的心態,不用畏懼養老、醫療等等。
而廣東銀行業的一些人士則表示,降息對銀行來說影響已經不是很大。因為銀行已從單純的靠利差贏利轉向其他業務收入,就算降息后銀行減少了資金成本,企業減少了貸款成本,但出于對風險的控制銀行在向企業貸款時還是會十分慎重。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