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進入穩增期
在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與國有企業改革系列論壇”上,國家財政部部長項懷誠給北大學生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講演。
收入增幅巨大
講演中,項懷誠在回顧了財政收入改革的歷程之后提出,中國的財政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較好的發展時期。報告中,項懷誠以詳盡的數字闡述了中國財政改革與發展之路。
項懷誠指出,中國的財政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期,財政收入穩定增長,而且增幅巨大。去年,我國的財政收入達到16370億,比2000年增加了2970億,增長了22.2%。將近3000億人民幣的增量等于十年前財政收入的總量。之前每年的財政收入分別增長了1900億,1500億,1200億和1000億,這些數字印證了一個快速穩定增長時期的到來。這個時期起始于1994年。在“七五”時期,我國的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80億,增長幅度7%左右。所以說,當前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局面確實令人可喜。
增值稅替代產品稅
十四大以來的財政收入改革主要體現在工商稅制改革和分稅制改革兩方面。工商稅制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取消產品稅、合并國內企業所得稅、立法征收個人所得稅以及以消費稅補充增值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消產品稅和實行增值稅,這兩個方面的變化完全改變了中國工商稅制的面貌。舊的產品稅對產品的各道工序重復征稅,其弊端在于鼓勵工廠進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阻礙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效率低下。另外,每種新產品都要分別制定相應的稅率,而新產品不斷涌現,所以導致產品稅率越來越紛繁復雜。以增值稅代替產品稅,統一稅率,工商稅制就變得清晰、簡潔而有力。
不過,增值稅的實行帶來了相應的假增值稅發票問題。有些地方的發票造假曾經一度達到瘋狂的地步。現在,金稅工程已經進入到第二期,高科技的采用有效地遏制了假發票的泛濫。
分稅制基本確立
分稅制的改革同樣舉足輕重。從建國到1994年為止的45年中,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調整了15次。1994年,財政收入增加了866億,增長了24.8%。這是個令人驚喜的數字。“七五”時期,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86億。1991年增長了225億,1992年的增長是333億。1994年就一舉增加了866億,其中755億,增量的87%出自當年的后5個月,這樣,在經過了艱苦的努力之后,分稅制改革在1994年一舉成功。
分稅制改革實行之初,十八個稅種被劃分為三種類型:中央稅、中央與地方的共享稅和地方稅。企業所得稅當時并未形成共享稅,而是按照企業的隸屬關系繳稅,中央企業所得稅交給中央,地方企業的所得稅交給地方。但伴隨著企業改革的進程,這種劃分企業和據此征稅的方法已經跟不上形勢的需要。所以,在2001年,企業所得稅同個人所得稅一樣改為共享稅。
項懷誠最后表示,中國的財政支出也開始步入公共財政的框架,每年增加的財政收入其使用都制定了明確的規劃。總體而言,中國的財政改革還處在方興未艾的階段,之前的九年財政收入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而財政支出的改革正在全面展開,經過較長一段時期的摸索,一定也可以取得巨大的進步。 本報記者董波 特約通訊員楊安
圖片說明:
財政部部長項懷誠縱論近幾年財政改革史。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