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根廷經濟金融危機談起
陳雨露
近日來,阿根廷的經濟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動蕩。全國范圍的抗議活動和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市場上風波不止、百業凋零,經濟生活近乎癱瘓。這使我 們不得不關注,中國是否潛在著金融危機的風險因素呢?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幾年里,世界經濟經歷了不小的起伏。中國經濟身處逆境,總體上一直維持了發展較快的良好勢頭,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金融體系中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風險因素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中國金融危機可能的三大來源
首先,中國金融體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突出問題、同時也是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巨額國有銀行不良資產。這一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國的金融改革進程。不良資產問題包括存量的消化和增量的控制兩個方面。首先,從存量的角度來看,到2002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不良貸款比例為25%,總額當在1.6萬億元左右。這一數字遠遠高于國際銀行業平均水平和我國的監管目標,以至于曾經有國外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這一觀點雖然有失偏頗,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的嚴重性。
目前,雖然相當數量的不良資產已經剝離,交由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但是由于政策和法律方面的種種限制、大批企業逃廢債務、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操作水平有限等原因,不良資產的處置進展并不是很順利。信達資產公司總裁朱登山曾經表示,處理不良資產最初定的時間是10年,就目前的進度來看,很難給出一個具體的時間表。但是,不良資產問題的關鍵恰恰就在于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收回的資產數量也在不斷減少。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楊凱生對此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叫做“冰棍理論”,意思是冰棍拿在手中,它就不斷融化,銀行不良資產也是如此,不良資產將隨時間的推移加速貶值。
在今年3月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指出:“目前,國有銀行剝離出1.4萬億元不良債權,正在進行處理,較樂觀的估計能收回0.4萬億元,損失可能1萬億元!边@可能是目前能夠見到的有關不良貸款回收問題最樂觀的說法了。
不良資產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如何從增量上進行控制,也就是說,在處理現有的不良資產的同時,如何防止新的不良資產再被制造出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的存在、銀行業監管的乏力、銀行內控機制的缺乏等等使得這一任務相當棘手。
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日前透露說,目前國有銀行中存在的不良資產不能再剝離,必須由四大銀行自己消化。如何在消化已有不良資產的同時,遏止新的不良資產的孳生,這是目前擺在四大國有銀行面前的一個重大而復雜的課題。而且,由于目前國際經濟不甚景氣、國內通貨緊縮的苗頭重新出現以及統計數字的水分,不良貸款在增量方面甚至還有惡化的跡象。
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另一大隱憂就是農村金融風險問題。目前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幾大主體中,中國農業銀行在農村的資產狀況大面積惡化,“一逾二呆”比率遠遠高于其他國有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國家的支農政策性銀行,在資產構成、負債來源和機構設置方面都有重大缺陷;農村信用社也暴露出了經營管理方面的很多問題,違規之風有所抬頭,為我國的金融穩定留下了隱患;最后,大量地下資金違規流動,在某些地區甚至將國有銀行從經濟中排擠了出去,干擾了國家金融的穩定運行和審慎監管。比如在人口僅有120萬的溫州蒼南縣,估計就有至少60億的地下資金在流動,大大高于國有銀行的信貸額度。
目前來看,以商業化經營為改革目標的中國農業銀行的理性選擇必然是退出農村金融市場,但是這樣一來又背上了消化歷史遺留不良資產和開拓新業務的雙重包袱,資信質量因此惡化。執行政策性職能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來源還具有商業化存儲的性質,但是其資金用途卻又具有政策化性質。在中國農業銀行從農村業務領域全面收縮之后,原有的“政策性銀行投放資金、國有銀行回籠資金”的良性循環被打破,政策性信貸資金大量流失,形成了隱患。農村信用社雖然早在96年就已經和中國農業銀行脫鉤,但是其定位至今模糊不清、監管上存在著大量漏洞、經營管理活動中行政色彩過于濃厚,因此也派生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也在于不良貸款。據報道,成都信用聯社成立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不良貸款率就已經高達60%,這一觸目驚心的事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農村金融這一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領域里面也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此外,據有關專家的估計,在上世紀90年代農村地區每年的資金流動即高達1000~2000億元,民間金融的壯大發展,一方面反映了蓬勃的資金需求和僵化的信貸體制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如果處理不好,如此龐大的資金流動量可能會導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
最后,我國金融開放進程中的風險問題也不容忽視。在加入WTO后,威脅未來中國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為:金融體系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在金融市場開放后會加大國有銀行的經營壓力,從而造成資產質量惡化;隱性外債現象嚴重,存在多頭舉債、投資結構不合理等隱患,存在外債規模失控的風險;資本外逃現象日趨嚴重,1997年后每年超過300億美元,干擾了我國的外匯儲備政策;而資本賬戶開放速度如果控制不好,就會成為我國金融安全的隱患。中國金融開放進程中的風險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一旦開放進程操作不慎產生一些問題,很有可能因為與我國國內金融體系中原有的問題混合在一起而變的非常復雜。在今年4月13日舉行的博鰲論壇“面向未來的亞洲金融”研討會上,與會的許多銀行家們一致認為,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之所以避免了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相對封閉。這也在提醒我們,對于金融開放過程中可能的風險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風險因素不應過分夸大
中國金融體系中存在的以上一些潛在的風險因素確實值得我們高度注意,但是,我們還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客觀而全面的分析,沒有必要過分夸大。
首先,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并有人們看起來的那么悲觀。第一,國有銀行在歷史上承擔了過多的財政任務,今天數額龐大的不良資產有相當部分是改革的體制成本,據《中國經濟時報》披露,僅在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接收的不良資產中,由于國家宏觀政策調整造成的部分就高達17.02%;一個合理的推論就是,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累積的不良資產中,由于體制性原因造成的部分占有更高的比例。所以拋開我國國有商行的歷史背景去孤立地看待這個問題,必然會把問題過分夸大。第二,今年以來外貿企業出口受阻,這間接引發了銀行業不良貸款的增加。如果忽略這個偶然因素,可以看到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實際上是在下降。2001年年底,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2001年初減少907億元,不良貸款率則下降了3.81個百分點。隨著近來世界經濟的復蘇,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狀況應該會好轉。第三,一批外資金融機構已開始積極介入我國的不良資產處置,它們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有著雄厚資金、良好技術和大量經驗等等優勢,再加上國家在政策方面的扶持,我國不良資產的處理狀況應該不會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悲觀。
其次,農村金融問題的實質在于體制性的扭曲。只要能夠真正廓清政策性和商業性業務的關系,加大對政策性業務的扶持力度,杜絕對商業性業務的行政干預,適度允許民間資金的公開運營,農村金融問題不難解決。
最后,應對金融開放中的風險,關鍵在于“發展”與“監控”的緊密結合。根本是發展,也就是通過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樹立投資者的信心、創造寬松的改革環境以達到漸進優化。防范風險的關鍵是監控,只要本著“循序漸進、逐步放開、量力而行、嚴格監管”的思路進行改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外部風險對我國金融安全可能會造成的沖擊。
總的來說,從我國金融體系的現實狀況來看,中國在近期內發生像阿根廷那樣的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仍然必須保持警覺,加強對入世后中國經濟競爭力和金融風險程度的預測,將金融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