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上漲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可以說前所未有。盡管央行已經8次下調利率,然而降息之后,儲蓄存款反而呈現上升趨勢。
儲蓄存款為何居高不下?儲蓄轉化為消費和投資的障礙在哪里?
從剛剛完成的二季度城鄉儲戶調查看,障礙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首先是社會信用和個 人信用制度不健全。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要完成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如果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制度都很健全,那么銀行可以有效地承擔起儲蓄向消費和投資轉化的中介職能。但是現階段我國整個社會的信用制度十分不完善,社會信用基礎欠佳。有些企業惡意拖欠,不按時償還貸款,濫用貸款,這就挫傷了經濟主體投資的積極性,惡化了信貸資產質量,增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從而影響了銀行的利潤,使銀行出現“惜貸”現象,最終阻礙儲蓄存款轉化為企業投資。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借款人的信用度低,制約了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拓展,也不利于儲蓄存款轉化為個人消費。
其次,各項改革措施增強了居民未來消費的不確定性,儲蓄預防性功能增強。目前,由于教育體制、住房制度、醫療、養老保險等改革措施的相繼出臺,居民預期支出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居民不得不選擇儲蓄這種預防性措施。
第三,居民投資意識差,且投資渠道相當不暢通。一般來說,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是對等的,而個人投資者缺乏一定的理財經驗和投資技巧,銀行和金融機構代理個人理財的業務尚未建立,因此居民不敢輕易將錢投向風險較大的地方。這樣風險小、安全性高的儲蓄自然成為人們的首選。
第四,銀行資產周轉率低,資產利用效率不高,降低了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速度。
當前,擴大內需必須加快儲蓄轉為消費和投資的速度。從存款分流的方式來看,目前有國債、股票、保險、房地產和個人消費,包括購房、買車和教育投資等。
國債對于城鄉居民來說,是僅次于銀行儲蓄的保值和增值的安全投資渠道。國債的利率高于同檔次的銀行儲蓄存款的利率,且以國家信用為擔保,風險較小,是一種理想的投資方式。但每年國債發行數量有限,相對于龐大的居民儲蓄存款而言,國債的分流作用顯然不大。
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由于股票平均獲利率高于債券及儲蓄存款,股票市場對普通居民而言在各種投資方式中處于主要地位。西方發達國家每年流入股市的資金遠多于新增存款額。但在我國,發行股票籌集資金明顯低于新增儲蓄存款額,1997年發行股票籌集資金與新增儲蓄存款之比為l:6;1998年為l:8.5;1999年為l:6.6;2000年為l:2.2。股市分流儲蓄存款的作用也有限。
眼下值得關注的是,我國人均保險費支出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是比較低的,保險市場的拓展存在很大空間。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如此之多說明人們是有能力購買保險的。因此保險業應利用人們急需保障的迫切愿望,采取各種方式,激勵人們買保險,轉移風險。開發潛在的保險市場,既使人們的未來有所依靠,同時也使儲蓄存款得以分流。保險中投資型和分紅型產品的投資收益都高于儲蓄存款利率,對廣大儲戶來說,這兩種類型的保險是較好的投資選擇。但目前由于保險種類較少,費率較高而不能滿足大多數中低收入居民的需要,儲蓄存款的這種分流也受到一定影響。
購房、買車和教育投資的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的比重很大,也是居民儲蓄的重要目的。居民用于購房、買車和子女教育的投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筆開支顯然是儲蓄存款轉化為現實消費的重要途徑。
由此看來,促進儲蓄存款的分流還是有不少途徑。為此,政府只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居民未來消費的不確定性和減輕居民近期消費壓力;完善個人消費信貸,完善居民投資的咨詢和理財服務體系;加快股票市場規范化建設步伐;大力改善消費環境,就能放大各種分流方式的功能,使居民儲蓄盡快轉化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
作者:楊艷琳 江玲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