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的30多個不同省市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很大,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相對慢。那么,經濟增長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決定經濟增長有兩種效應:一是水平效應即短期效應,即指在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投入會產生一個短期的增長效應,只要增加資本投入,經濟水平就會提高 。二是速度效應即長期效應,即加快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組織變革,就會產生一個長期的增長效應。前者是使產出曲線發生平行移動,后者則使產出曲線改變斜率。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高增長得益于TFP(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計算,在1978-1995年間,資本的貢獻大約是55%左右;人力資本大約是5.4%;勞動力的貢獻,大約是9.5%;TFP大約是29.4%。實際上中國資本的增長率并沒有高于改革前,而且比改革前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顯增加,是由一個負值變成了一個正值,其貢獻率達到近30%,幾乎是三分之一。這個結論接近其他學者的研究,但低于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他們是40%。
從今后來看,提高中國勞動力的增長率已經不太可能,盡管未來勞動力供給的絕對數還會增加,但增長率并不會很高,低于1%。從資本增長率來看,中國國內的儲蓄率在40%,也不大可能再進一步提高,因為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也是高的國內投資率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是世界最高水平國家之一。那么,中國今后經濟高增長的關鍵,主要是提高TFP。
提高TFP必須提高政策質量和政府質量。經濟增長無論是物質資本的積累、自然資本的積累還是人力資本的積累,都有待于一個良好的制度框架。中國加入WTO并不是無代價、無成本,這些成本應該考慮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受損者得到必要的補償。
中國要想提高經濟增長水平和增長質量,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中最核心的首要的問題是提高政策的質量和政府管理社會的質量。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有效的政府管理本身,也會有效地促進增長;相反則會阻礙經濟增長。要改變長期以來由政府獨家管理社會的狀況,讓多個社會組織共同管理和治理社會,包括企業、社團、公民自身,甚至國際組織。政府要重塑與社會的關系,改變政府與企業和居民傳統的控制關系,變成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實行“良治”,其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財政支出有效利用和公共福利最大化。
第二個方面是要通過制度建設,特別是建立國家廉政體系,從源頭控制腐敗,通過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打破壟斷,消除壟斷租金。
第三個方面是“透明革命”、“信息公開”,由一個看不見的政府變成一個看得見的政府,由一個看不見的財政變成一個看得見的財政,由一個缺乏責任的政府變成一個負有責任的政府,由一個不受公民監督和信賴的政府變成一個受到公民監督和信賴的政府。
今后中國要加快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關鍵問題不在于是否是高增長,而在于實現什么樣的高增長?即高質量高增長模式,這包括:由低效率高增長轉向高效率高增長;由不公平高增長轉向公平高增長;由低就業高增長轉向高就業高增長;由不可持續高增長轉向可持續高增長。
【作者簡介】胡鞍鋼,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