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國際貿易戰使山東農民的大蔥賣不出去 攝影/程鐵良
記者與報告撰寫人對話
關鍵詞
-金融危機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金融市場的運行發生秩序混亂,致使該國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干預能力無法使其迅速有效地恢復至良序運行的狀態。當金融危機在一國出現時,該國貨幣兌外幣(一般對美元而言)急劇貶值,有價證券發行量大幅度減少、國內資本大量外流、金融機構相繼倒閉。
-可持續發展
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從自然屬性,指保護和加強自然環境系統的生存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從經濟屬性,指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達到最大;從科技屬性,是指建立極少產生廢物和污染的生產和技術支撐體制,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資源的消耗。
-新經濟
筆者以為所謂新經濟的構成要素是:第一,以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特別是電腦網絡技術,在技術層面組織和整合其他技術構成了強大的經濟發展動力;第二,以人的智慧(思想、主意和決斷能力)統領技術;第三,以和諧的關系整合企業內外的人和社會的力量。
- 反壟斷
存在壟斷時,不但產品價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而且廠商為了形成產品差別,在提高產品質量、進行廣告促銷等方面有著額外支出,使產品成本上升,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為了使經濟領域里確立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反壟斷。
-積極的財政政策
財政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并對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再分配。所謂的積極財政,就是在適當的貨幣政策的配合下,通過擴大固定資產投資,適當降低稅收等政策,增加向低收入居民的轉移支付,目的在于拉動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以知識、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在生產中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高科技不是傳統工業技術的簡單創新,它主要是指: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軟科學)技術。
-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是指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經歷一個連續的漲價過程后,其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實際價值的經濟現象。在泡沫經濟的形成過程中,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最后社會資產所表現的賬面價值高于其實際價值。“泡沫經濟”一般通過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得以直觀地反映。
-全球化
當今世界格局正經歷著復雜的運動,正朝著建立巨大實體的方向發展。而在建立實體的親和關系中,經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政治和意識形態重要得多。這是因為市場經濟要求實行法治以及在政治生活和國家關系中奉行道德準則。我們正處于“全球化”演變的初期,這一演變最終將導致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格局的徹底重組。
-尋租
一切利用行政權力大發橫財的活動都可以稱為尋租活動。它利用各種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獲得擁有租金的特權;它不增加任何新產品或新財富;它使資源配置扭曲,是資源無效配置的一個根源;它導致政府部門及官員爭權奪利,影響政府聲譽,增加廉政成本;它妨礙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降低行政運轉速度,甚至危及政權。
-買方市場
是指某種商品或服務供大于求時,商品或服務的價格由買方決定,也就是消費者主權得到充分的體現。在買方市場情況下,消費者有權在同類商品中選擇最符合自身偏好的商品,這種行為存在的客觀前提是,市場上商品供給的數量與種類足夠豐富,而且一般不存在著壟斷現象。
-按購買力平價來算的話,我們在2015年就超過美國了
記者:看了您報告里寫到的中美經濟的差距,用人均GDP來衡量是很大的,比如1999年中國是美國的2.5%,這種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許多去過美國的人都會說,似乎感覺不到這么大的差距。例如一位在美國的中國博士后,他一個月收入3000美元,但是房租就得900美元,吃飯也很貴。好像這3000美元和北京的3000元人民幣差不多。您能通俗地解釋一下這種現象嗎?
李平:這個測算主要依據的指標是現行的匯率。首先確定我們現行的匯率,那么就是按八點幾的匯率來測算的。現在各種測算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主要是采取的指標不一樣。
有一個國外的學者麥迪遜,他比較中美經濟的差別是按購買力平價測算的,就是你說的,一美元在美國能買到什么,在中國能買到什么。比如說,在美國一美元買一瓶啤酒,那么在中國可能是兩塊錢一瓶啤酒,那么這樣一折合以后,可能一美元就等于兩塊錢。從購買力平價這個角度來講,好多學者做得也都不一樣,比如有的說美元和人民幣比值是5,有的說是4,有的說是2.5,整個的測算結果都是不一樣的,因為隨機性還是比較大的。那么按他這個購買力平價來算的話,我們在2015年就超過美國了。
記者:一般人想,我換的時候是8塊人民幣換一個美元,但是我買東西的時候,為什么在中國八塊能買很多東西,在美國就買不到那么多東西,您給解釋一下這個矛盾關系?
李平:購買力平價和匯率是沒有關系的。匯率跟它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關系。中國可以說是一種半浮動的匯率,是受到國家控制的。而什么東西貴,什么東西便宜,這和當地的生產力水平有關系。你比如中國人生產一個紙杯,它是一個手工活,因為勞動力比較便宜,生產的成本就很低,到美國可能就很貴,但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機械產品在中國可能就很貴,到美國可能就很便宜。
東莞是這樣的,他把機器拿來以后,拆了,交流交流,反過來再推導過去,就學過來了
記者:現在我們總是講到后發優勢,比如說美國經濟先發展起來了,但是它付出的成本比較多。我們可以少付出成本。您認為這種優勢具體而言有些什么?
李平:后發優勢是什么,就是你開發出來的產品,我很快能夠通過學習生產出來,不用付出在開發過程當中所投入的研發成本。我們國家許多地方的企業,例如東莞,都是這樣的,他把機器拿來以后,拆了,交流交流,反過來再推導過去,就學過來了。
同時從體制上來講,從所走過的道路來講,也是這樣,你發達國家在走的過程當中,要付出很多代價,要不斷地去嘗試,總結,最后發現這樣一種方式發展速度更快,這樣一種體制更好,那么我們現在就可以模仿這種體制。這就是后發優勢,中國要想趕超,必須要利用好后發優勢才能跨越。
記者: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他們都是利用了后發優勢嗎?
李平:對,發展中國家其實走的都是一條趕超的道路。我們在戰略上也是一種趕超的道路,這種趕超本身就需要你發揮后發優勢。但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它整個的思維模式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尤其是二戰以后,美國占領了日本以后,推行一些改革,體制上的改革。日本的體制可以說進行了一個根本的變化。
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但是中國文化又缺少發達國家那種通過大機器社會進行的分工嚴明、專業化的訓練
記者:日本以及四小龍奉行的應該是儒家文化。這種東西我們曾經大力討伐過,認為它有礙于前進。那么現在看來,儒家文化對中國發展經濟有利呢還是有害?
李平:這個東西講起來非常復雜。大家都在說,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儒家文化。它不像西方國家那種刻板的教條式的文化。工業社會其實就是一個機械社會,它有嚴格的規則,非常專業化。但是現在我們走到知識經濟這個時代,從工業社會走到信息社會,尤其是你看硅谷,組織結構、運行的模式,都在發生變化。這是一種大融合。所以大家都說,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就是說,我們的文化有它很多的先進性。但是中國文化又缺少在發達國家那種通過大機器社會進行的分工嚴明、專業化的訓練。中國人缺少這樣一種傳統。
上海現在人均GDP達到近3000美元了,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城市化率也非常高,人們的購買力也非常旺盛,城市也很清潔等等,可能它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記者:說到上海和北京,我想再問一次,這兩個城市和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是不是已經差不多了,就像許多人感覺到的那樣?
李平:評價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其實方式非常多,而且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之間的觀點都是不同的,很難定論。所以最后就出來一個大家現在公認的那個叫英格爾斯的標準,10項標準。那個標準有他很大的缺陷,因為它是在70年代做出來的,那個時候像信息化這些東西都沒有。
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它把這些所有的指標看成同等重要來進行測算,就是匯總平均,可能就誤導了這種評價。比如上海現在人均GDP達到近3000美元了,你到上海和到其他國家的大城市感覺可能是一致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城市化率也非常高,人的購買力也非常旺盛,城市的清潔度也很高等等,可能它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記者:那么有沒有什么區別呢?
李平:我自己感覺對于國家你來制定一個現代化指標是有意義的,作為一個城市也用這個來套用可能會有些不相符的地方。你比如像東莞這樣一個城市,它的流動人口比它的常住人口要大得多,那么算人均GDP的時候,你只算它的常住人口。你怎么來衡量?所以對于一個城市來講,我覺得只是一種探討,不能把它看得太重。
記者:您說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將來還有多大的潛力?
李平:我們有一個龐大的市場,中國12億人口占世界20%。這個龐大的潛在市場是誰都必須重視的。同時中國現在的人均GDP水平還很低,你看我們的GDP水平只是剛剛跨進下中等的收入。我當時算了一下,中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40位,是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40%,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這個水平之低代表著你的發展程度不夠,同時,反過來講,它又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看到,不管是金融危機,還是“9.11”之后,中國很穩定。
記者: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不是也有一個時間,像日本,它是40年,亞洲四小龍也是40年,中國會不會也這樣?
李平:經濟增長是和工業化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工業化首先是起步階段,然后進入起飛階段,從起飛階段到成熟階段是一個快速發展期,你得跨入這個坎兒,跨入以后就快速成長了。到成熟階段,工業化后期,這個速度就慢下來了。
中國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那快速發展的階段可能會延長一些
記者: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大約還會有多少年?
李平:原來測算的時候,是在2030年之前,起碼能保持在7%。現在看來保持在六點幾應該沒問題。這跟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有關系,跟你的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關系。你看日本為什么那么長時間能快速發展,就是它的發展過程不僅僅是他本國的一個過程,也是它在全世界的一個過程。要是光靠它本國的消費能力,發展早就受到限制了,第三產業馬上就沒有發展的能力了,所以有一個龐大的國際市場帶動著整個日本的工業,日本的經濟因此長期高速發展。中國也是,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提高自己的生產力,那快速發展的階段可能會延長一些。
記者:現在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來可能會受到什么條件的限制,例如資源?
李平:現在看來,我們產品的物耗是越來越少,你像我們原來出口原材料,煤、石油、鋼材,純粹是資源密集型的一些產品。我們現在不宣傳這些東西了,我們現在都是做精密的機械、軟件等等,資源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主要的限制。
記者:我的意思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不是現在什么東西都不用改,就照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就可以了,還是需要某種東西進行改變?
李平: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體制,我們現在看,很多東西歸結到一點是體制問題。你比如說,我們現在研究如何競爭制造業。因為國外正在講,中國已經是一個世界加工廠,下一個時代就是中國制造的時代,因為我們很多產品的出口,在國際上已經占據了很大的份額,我們的很多產品(主要是工農業產品)已經是在世界上位列第一,第二。不僅僅是這些,包括電腦資訊業,你到東莞去,主機板、鼠標,所有的電腦元器件,95%以上在那兒都能找得到,所有的大型跨國公司的電腦巨商都是在那兒開工的,它已經成了一個制造基地。
但是我們和當時的世界制造中心,日本、韓國等這些制造中心不一樣在哪兒呢?這些核心技術不是我們的,我們沒有核心技術,技術是人家的,設備是人家的,整個的營銷渠道、市場也是人家的。你提供了什么?是廉價的場地、廉價的勞動力。這是你承接過來的,你自己原來本民族的這些工業,技術水平很差,市場性能也很差,那么為什么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呢?關鍵是,我們的國有企業,我們的大型企業沒有技術。不是說我們的技術一直就是這么落后,我們原來的龐大的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很高,是因為你自己企業沒有創新能力,不能把這種技術物化成產品,所以使得我們沒有核心技術,機器設備全是引進,自己的技術放到一邊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中國制造和當時的日本制造和美國制造不是一個概念,體制的原因是根本的。
記者:但是中國的民營企業,不會沒有那種動力吧?
李平:對,是這樣的。所以工業化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步。我們現在國有企業控制的龐大資產,凈資產是三萬個億,哪兒有這么大的民營資本?這是第一。
再一個我們的民營企業也沒有這樣的管理能力,企業成長是一個過程,不是有了資本,它就一下能夠做好這個企業。所以我們的民營企業的成長需要過程,要給它時間。
文/本報記者 田利平
作者簡歷
李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項目評估與戰略規劃研究咨詢中心副主任。先后參與多項國家重大經濟問題研究和宏觀經濟預測;參加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京滬高速鐵路工程”等三大國家跨世紀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論證以及多項基礎設施項目和外商投資項目的評價;承擔了多項部門和地區的戰略規劃;為多個企業進行了企業管理咨詢、發展戰略咨詢和投資項目論證。
中國百姓藍皮書:經濟焦點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