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者:呂煒(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人民視點記者
●對于儲蓄存款,既希望其保持增長為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但每當其增長過快時又擔心其引發新一輪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
●面對儲蓄的高增長,人們擔心的已不是籠關不住虎,而是虎不愿意出籠,因為在多 管齊下的刺激之后,持續的通貨緊縮和內需不足仍然嚴重地制約著經濟增長。
●如果巨額的儲蓄沉淀不能有效地向消費分流、不能有效地向投資轉化,整個國民產出流就會萎縮,從而導致GDP失速和持續增長的不可維持。
日前,央行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5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8萬億元。從去年8月末突破7萬億元到現在只有9個月時間,存款增速明顯加快。按照傳統的觀點,存款多應是有利于改革與發展的。但是,在經歷了1998年以來經濟運行與約束方式的變化以后,目前這一輪的儲蓄"提速"卻讓人更多地感到擔心和憂慮。如何看待這八萬億存款?八萬億存款為何不愿出籠?八萬億存款對經濟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人民視點記者就此和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呂煒進行了對話。
人民視點記者(簡稱"視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歷經了怎樣的一個發展變化過程?
呂煒(簡稱"呂"):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在80年代中期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時期,1985-1990年年均增速達到34.1%,進入90年代以后儲蓄存款出現了兩次較大的波動,1992年出現了一個低點,增速由1990年的36.7%下降到1992年的26.8%,回落了近10個百分點,1993年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治理調整、"軟著陸"階段,壓縮信貸規模、控制通貨膨脹,儲蓄存款增速隨即快速回升,1994年達到41.5%,出現了第一個高點。
隨后幾年儲蓄存款增速逐級放緩,1995年回落到37.7%,1996年29.9%、1997年19.3%、1998年進一步回落到17.1%,雖然余額仍然很大,但需求與投資的雙膨脹一個也沒有發生,人們對這一傳統重要指標的監測才逐漸放松下來。
1998年后,中國轉軌經濟的運行進入了一種新的體制約束狀態,供給出現了明顯的過剩,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與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投資、需求膨脹的內在動力明顯不足。加之國際國內連續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在儲蓄存款增速回落到2000年的7.9%以后,2001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當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長14.7%,進入2002年再次提速,1-5月各月月末同比增速分別為12.6%、16%、15.2%、16.2%、17.6%。
視點:為什么在這20年間儲蓄存款發生如此大的反復?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
呂:不同時期不同的儲蓄存款增速,反映了經濟體制的深刻變化。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期過渡體制的運行中,供給不足、投資饑渴、需求膨脹始終是困擾我們的主要矛盾,也是制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矛盾,在政策方面也總是收一收、放一放,通過外部的計劃控制利益主體的內在沖動。對于儲蓄存款,既希望其保持增長為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但每當其增長過快時又擔心其引發新一輪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這說明我們的經濟在1998年以前還運行在以計劃為主導的體制下,或者說在傳統體制與市場體制的力量對比上,傳統體制的控制和影響力還比較強,市場體制的控制力還有限,不能形成一種傳導機制。
1998年以后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外部因素看,內需不足、通貨緊縮好象主要是東南亞金融危機、1993-1996年經濟"軟著陸"的影響,但實質是主導經濟運行的機制發生了變化。1998年國家商品信息中心宣布其監測的601種主要商品全部處于供大于求和供求平衡狀態。在此之前的1996年供過于求的商品只占7.6%,1997年擴大到31.8%,1998年為33.8%,而在此之后的1999年供過于求商品所占比重飚升至80%,2000年在積極財政政策刺激下回落至79.64%,2001年又繼續攀升至83%,2002年上半年預計將進一步達到86.3%。顯然,作為傳統體制運行特征的短缺已經消失,需求約束下的"過剩"成為常態,這表明我們的經濟運行已經進入以市場體制為主導的時期。
視點:新一輪的城鄉居民儲蓄過快增長反映出什么問題?
呂: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原理,任何實際產出的生產總會創造出同樣數量的可支配收入,當收入沒有全部用于消費而是一部分用于儲蓄時,我們就說收入-支出的恒等式中出現了"儲蓄漏損";與此對應的是產出也并不全都是用于消費,還包括企業部門購買的資本品,它正好是收入-支出流中的一種"投資注入",因此投資注入替代和抵消了儲蓄漏損,均衡國內生產總值的分析也就轉化為儲蓄-投資的分析,當漏損與注入的量相等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均衡,經濟運行保持穩定。
而在實現均衡的過程中,儲蓄增長過快的發生可能會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可支配收入(或純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分配比例不當,因消費動力不足或儲蓄意愿強烈而形成過多儲蓄;二是儲蓄-投資的轉化渠道不暢,因缺乏投資動力而形成投資不足。這兩種情況的分別出現或同時出現都會導致經濟增長失速、市場不穩定和萎縮。
視點:面對儲蓄的高增長,過去人們擔心的是籠關不住虎,而現在憂慮的是虎什么時候出籠,為什么虎不愿出籠呢?
呂:在一個儲蓄率已經很高的國家里,在一個大多數人剛剛擺脫溫飽約束、小部分人至今仍然處在貧困線以下的國情下,在一個供給短缺才基本過去、明顯通貨膨脹預期并不存在的經濟運行環境中,老百姓為什么不敢花錢、反而拼命攢錢?這一現象存在的本身預示著在"儲蓄"這一經濟變量里面,還潛伏著制約經濟增長的特殊的體制性因素,不能簡單地用市場體制的一般性原理進行解釋。
這樣的特殊性是與我們仍然處在轉軌過程中相聯系的。與過去的儲蓄存款增長相比,這一輪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增存款的結構上,即在總量增長的背后,定期與活期存款的比例變化很大。2001年全年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56.1%,比上年末上升29.8個百分點;今年1-3月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到66.3%,比上年末上升10.2個百分點。顯然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的大幅度上升既不能簡單地用股市不好而產生的避險動機來解釋,也不能面對連續8次降息后的利率水平用獲利動機來解釋,而只能用對未來支出預期不佳所強化的預防動機來解釋。中國人民銀行去年第四季度的問卷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在居民存款動機中,教育支出、養老支出和買房、裝修支出列前三位,其中選擇"攢教育費"的儲戶比重達到19%,選擇"積攢養老費用"的儲戶比重為13%。顯然,儲蓄過快增長與消費需求不足是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各行業競爭加劇等政策推進直接相關的。因此定期存款增加在表明存款穩定性增強的同時,也反映出經濟運行活力不夠、預期不佳、儲蓄沉淀過死的問題。
視點:"虎不出籠"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將產生什么影響?
呂:針對1998年以來的經濟運行變化,政府已連續第五年實施包括積極財政政策在內的擴大內需的戰略,但從今年的情況看形勢仍然不容樂觀。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8.4%,增幅回落1.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則在5月末突破了8萬億元,消費增長的失速和儲蓄的過快增長仍有加劇的趨勢。投資方面,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1.6%,而國有及其它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對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綜合測算國有及其它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1.3%,表明幾年來以發行國債吸納過多儲蓄以期疏導儲蓄-投資機制、保持經濟增長的政策操作已沒有太大的空間。而從其他類型投資來看,一季度集體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2.6%,個體經濟投資同比增長9.1%,增幅回落了3.6個百分點,非國有投資的增速明顯慢于儲蓄的增長。這種情況使8萬億儲蓄背后潛藏著很大的隱憂,因為如果巨額的儲蓄沉淀不能有效地向消費分流、不能有效地向投資轉化,整個國民產出流就會萎縮,從而導致GDP失速和持續增長的不可維持。
對于8萬億儲蓄存款,顯然我們不能局限于股市好壞、收入增加等外部短期因素的解釋,更不能繼續用傳統的分析邏輯去解釋,而是應該從目前轉軌體制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層次去判斷,認識到這一形勢的嚴峻性。
(人民網北京6月27日訊)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