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增長擺脫了利率控制——即便零利率,居民仍然會將儲蓄視作第一選擇,這是面對未來可預測和不可預測支出的安全選擇。有專家擔心,再次降息只能“鈍化”利率工具的作用
本報記者魏璇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02年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仍然呈負增長狀態,指標顯示,中國的通貨緊縮的形勢有所加劇。就此,中央銀行是否將再次降息重新引起普遍關注。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徐宏源曾經介紹,關注利率變化有一個竅門,就是要特別關注CPI(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因為中國的利率政策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盯住這個指數的變動。如果這個指數連續兩個月的下降速度在-0.7%以上,年內再次出現一次降息幾乎成為定局。
降息能否有效地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難得出肯定的答案。
利率水平跌入歷史低點中國銀行資金運營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連續八次降息后,目前的人民幣利率水平已差不多跌入歷史最低點。他舉例說,一萬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按最近一次調整前的2.25%的利率計算,在扣除了20%的利息稅后,一年期利息收入只有180元;而按1.98%的新利率計算,一萬元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扣除了20%的利息稅后,一年的利息收入將降到158.4元,比原來的利息收入減少了21.6元。然而,這樣的降息并未拉動國內的消費需求。
“利息再降也得存錢。一來安全,二來防備不時之需。我就這么些錢,得為今后打算。”當《財經時報》訪問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公務員時得到這樣的回答。另外一位在私營企業工作的劉先生提起降息同樣心有余悸。他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個人收入水平“還可以”,但是今后看病、子女上學、養老都要花錢,因此現在只能“抓緊存錢”,至于個人投資或者適當地享受一下都還沒有列入計劃。
最新數據顯示,在CPI連續5個月走低的前提下,社會居民儲蓄存款仍在大幅增加。到2002年5月末,居民儲蓄余額歷史上首次突破8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6個百分點;前5個月居民儲蓄累計增加6717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628億元。這一現實,不能不令人對這次降息試圖通過分流儲蓄、刺激消費的實際效果產生疑問。
儲蓄存款作為一種投資工具而言,收益率已經非常低。但為什么百姓的儲蓄仍然有增無減?據記者了解,重要原因仍在于國民的消費信心不足,而消費信心不足又來自對收入與支出前景預期不定的擔憂。
國民心理預期難以穩定“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不明朗。一是至今還沒有進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萬一有個大病小災或者失業什么的,誰來管我?還是得靠自己。怎么靠?早存錢。”某知名企業白領員工董小姐倒快人快語。
北京市商業銀行個人業務部負責人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指出:“即便是零利率,居民仍然會將儲蓄視作第一選擇,這是對未來可預測和不可預測支出的預防性的安全選擇。而消費、貸款購物、投資,這些都是在老百姓衣食無憂的前提下才可能產生的需求。”
日前,路透社曾經撰文指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趨勢,已經開始對中國的國民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中國人確實富起來了,但是花錢也更謹慎了。”
海外人士的看法也許有些片面,但中國居民的儲蓄意向與利率變動基本無關卻是市場中的一個普遍共識。究其原因,普遍看法是中國現階段還處于社會保障體系轉軌與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時期。養老、醫療、就業、教育、住房等多項制度改革遠未到位,所以絕大多數人還是要通過儲蓄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見,中國國民面對個人資產最終選擇了儲蓄方式,其實是將銀行儲蓄視作“保險柜”,而非投資方式。此外,個人投資渠道狹窄,投資品種有限,大多數居民缺乏相應的理財經驗和基本技巧。在某種意義上,出于安全的原因,大多數國民也只能選擇儲蓄——少得到一些利息相對于證券市場的高風險,已經不算什么損失了。
實際上,從現實的數據看,降息對于投資的拉動也十分有限。銀行人士指出,與存款大幅增加相對的,是貸款增速一直維系在10%至12%的水平之間。這表明降息并未使銀行貸款發生變化。若不是財政增加投資需要銀行貸款與之配套,那么銀行貸款增幅又會如何?
降息令長期債券雪上加霜?近期有關降息動向的討論熱度逐漸升高,還源于證券市場人士的爭論。第一波高峰是在今年5月底財政部發行30年期國債的時候,利率招標結果僅為2.9%,大大出乎先前業內人士的預料。在此之前,財政部發行2002年國債已經有兩期出現中標利率低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的現象。
“市場資金富余,是導致今年發行國債利率一再走低的原因。”財政部國債司內債處處長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國債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市場利率走向。中國銀行資金運營部負責人同時指出:“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確實存在著再次下調利率的要求,以及降低央行存款準備金利率的預期。”
華夏證券國債部的負責人分析指出,從2001年以來,觀察債券市場中固定利率的債券,特別是期限比較長的固定利率債券,市場價格一直處于上漲(收益率下降)趨勢,實際上就意味著市場在預期利息有可能下調。
但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揚提出了警告意味的觀點:“國債利率處于扭曲狀態,如果不對金融政策進行調整,降息只會使事態雪上加霜。”
債券市場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業銀行資金的大量追捧。據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運行報告表明,目前中國的商業銀行的存差已經在3.5萬億元左右。為了減輕存差給銀行帶來的壓力,商業銀行只能通過購買國債來進行穩妥的資金運營。
股市不能只靠降息拉動銀行有降息需求是不是就應該降息?“降息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導致市場對經濟走勢的悲觀預期。不論是居民還是企業,都更加謹慎地對待花錢,而更加樂于儲蓄。如此一來,銀行的存差如同滾雪球會越滾越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系主任肯定地說,“不用更多的證據,只要看看1998年(中國開始降息)以來不斷增加的銀行存差,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降息將鼓勵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對國債的瘋狂追捧,盡管他們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后果是同樣的,就是扭曲國債利率,損害市場健康發展。”有業內人士在國債投資網上發表這樣的觀點。
股票市場似乎也沒有指望降息能夠帶來持久的效力。華夏證券分析師告訴記者,從2月降息后的效果來看,對股票市場的拉動作用轉瞬即逝,這種情況在此前幾次降息中也曾有過表現——即使今后繼續采取降息措施,幅度也會較小。因為這對市場產生的作用十分有限。
國泰君安的一位分析師則明確指出:“股票市場不能只靠降息來拉動,關鍵在于投資者進入市場能不能找到相對的安全感。如果不能,就不會輕易拿出錢來投資。試想,一個沒有回報的市場,有誰會愿意拿錢去打水漂?”
對降息各執一詞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徐宏源日前在一次宏觀經濟與證券市場研討會上分析認為,2002年以來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呈現平穩趨勢,但對當前經濟運行狀況并不能掉以輕心。一季度GDP增長率達到了7.6%,但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下降,其中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大幅下降。他認為,應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降息則是必要選擇。他說:“在治理通縮的壓力下應該降息,而且上次降息還留下了0.25的存款利率和0.5的貸款利率的下調空間。”
中國居民儲蓄首次超過8萬億元;CPI指數連續下跌;一年期定期名義存款利率雖只有1.98%,可加上物價指數的下跌幅度,實際利率達到了3%以上;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順暢,諸如此類的原因都將造成人們心理上的不穩定。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市場人士,確實對中國經濟仍心存擔憂。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鐘偉博士認為,面對通貨緊縮的困擾,貨幣政策能做的無非兩點:一是降低利息,二是增加貸款。擴張信貸的渠道——通過銀行系統把信貸資金注入企業當中,這個渠道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對于增加貸款,央行的態度還是比較保守。兩相比較,降息可能比增加貸款更容易讓人接受一些。
問題仍在于降息是否能有效增加直接投資。這方面無非通過兩個渠道,即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融資。但是這渠道在中國不太通順。因此有專家擔心,降息未必能取得預期效果,同時擔心再次降息只能“鈍化”利率工具的作用。
國債投資論壇上有業內人士發表意見認為,降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CPI持續下滑的問題。目前通貨緊縮的擔心不過是經濟系統結構性矛盾顯露的冰山一角而已。金融環境不改善,越降息銀行越惜貸,中小企業融資越困難;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越降息老百姓越舍不得花錢,“吉芬效應”越明顯。
這種觀點認為:“降息的正面效應有限。央行與其采用降息手段來調控,不如從自身入手,改革央行的監管和管理體制,商業銀行經營機制必隨之改變,通縮問題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面對降息與否的爭論,國家經貿委發展研究中心的趙曉研究員則指出:“今年央行已將廣義貨幣M2的投放量較預算增加了1個百分點,這是管理當局改變貨幣政策,謀取多種策略以刺激經濟意圖的反應。降息向來是一個謹慎的決策,央行一定會是在慎重考慮后才做出決定。”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