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猛
中國企業尋求海外上市成為近年來的一股熱潮。有數據表明,截至2002年3月,僅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中小企業就有31家,在美國納斯達克、倫敦、新加坡等上市的企業已超過百家。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還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尋求海外上市。但在4月底北京召開的“2002年中國中小企業多元化融資高層論壇暨中小企業海內外上市與融資研討會”上,專 家對企業的這種行為持謹慎態度,建議中小企業海外上市宜三思而后行。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是其熱衷于海外上市的一個主要原因。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朱少平認為,國內中小企業貢獻了60%-80%社會財富,獲得的金融支持份額僅有30%左右,中小企業融資難是老話題。目前,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有國家、銀行、投資者本人、其它企業、其它個人和風險投資。在投資者本人所有資本都已投入、銀行融資難、風險投資少的情況下,到資本市場融資成了大多數中小企業的選擇。但是由于國內主板市場門檻太高,創業板市場遲遲沒有推出,致使許多高成長型、頗具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利用各種渠道紛紛尋求境外上市。對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頗有同感。他表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都很困難等問題,我國的資本市場又有一定的傾斜性,主要鐘情于大型的國有企業,商業銀行不服務于中小企業也在無形中制約了其繼續發展壯大的可能。
但中小企業海外上市是融資途徑的最好選擇嗎?業內人士對此頗有爭論。中國證監會國際部的一位官員指出,中國證監會一貫支持企業到海外上市,這條路是暢通無阻的,但是否是越走越寬廣就要靠企業自己的表現了。他認為,中小企業海外上市走的既不是寬廣大道,也不是泥濘小路,而是一條砂石路。
據相關資料顯示,國內企業去海外上市從1993年開始每三年就會形成一個周期,1994、1997、2000年這三年都是高潮期,2002年又開始了新的一個周期。其中,通過官方途徑赴海外上市的共有60家,其中有45家在香港上市。自1993年以來,它們共籌資182.5億美元,其中IPO170.84億美元,發行可轉債5.4億美元,增發6.26億美元。這一數據表明,海外上市的國內企業已基本失去了再融資的能力。而中小企業海外上市不僅可能會面對這樣一種尷尬的結果,而且即使在上市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要去解決。
美國摩根大通投資銀行部中國區總裁朱德淼認為,海外上市成本高是中小企業難以“圓夢”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據統計,中國企業在美國IPO上市的平均成本達15%,如此高的成本讓許多已實現境外上市的企業也為此付出過多,而且每年還有一筆不菲的年費及上市的維護費用”。因此他建議,籌資額在5億元人民幣之內的企業到海外上市是不合算的。專家在會上指出,目前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除了考慮面臨成本高昂,收益與付出不成比例、市場壓力巨大的艱難局面之外,企業還要考慮未來企業成長的需要。不僅海外上市的成本高,而且上市后維持上市公司地位的成本更高。由于國內去海外上市的企業和國外投資者之間的溝通很差,國際投資者對中國企業也都相當挑剔,買中國企業股票的投資者并不多。同時,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的產品都是區域性的,去海外上市,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需要。海外上市不僅沒有給企業帶來發展的契機,反而成為現階段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因此,專家建議國內中小企業不要盲目去海外上市,要認清自己的實質需求后再做決斷。京華山一公司董事總經理李燈場認為,中小企業是否到海外上市取決于以下條件:企業是否急需資金及取得上市地位;企業是否需要外匯資金;企業是否有意拓展外匯市場;是否有意吸引國外專業人才加盟;公司是否增長快速需要不斷從二級市場配股集資;是否希望盡快實施股權計劃以吸引人才;是否有意引進國際知名戰略投資者或風險投資基金加入投資;是否有意和境外公司進行股權置換或購并海外公司;上市成本占籌集資金的比重;審批及操作的可行性。因此,企業應權衡利弊后再做打算。而納斯達克中國區總裁黃華國也認為,中國企業只有在美國市場上IPO上市才能籌集到資金,因此國內中小企業最好通過IPO途徑去海外上市,買殼、借殼上市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其解決的只是面子問題,而不能解決籌資問題。
最后,與會專家達成共識,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源仍在國內。他們呼吁,目前應切實制定相關政策,給中小企業以全方位的國民待遇,同時大力啟動民間投資,盡快建立起以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為核心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而在現階段,專家們建議中小企業海外上市宜三思,與其勉強尋求上市,不如加強企業自身競爭力,耐心等待國內二板市場的開放。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