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央行研究局長謝平可能是在外資銀行中人氣最旺的人物。因為他給外資銀行們帶來一個長期夢寐以求的好消息:中國政府明年將準許外資入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這對苦于種種業務限制的外資銀行來說無疑是巨大利好。
外資銀行想要借船過淺灘
自從3月19日成為我國內地首家經營全面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以來,南京“愛立信事件”使得中國銀行業第一次真正領教了花旗銀行的厲害。但在風光背后,花旗銀行駐中國辦事機構的相關人士也滿懷苦楚地對記者說:“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只告訴我們什么時間、什么地域可以開始外匯業務或人民幣業務,但個人外匯理財業務可不可以開展?我們還不清楚。”
確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銀行面臨的限制依然多多。因為根據協定兩年后中國本土企業的人民幣業務才向外資銀行開放;中國國內居民的人民幣業務更是要到5年后才向外資銀行開放。這意味著外資銀行還不能在零售及私人銀行業務、財資服務、籌組大型銀團信貸及項目融資等中間業務服務領域大展拳腳。從國外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看,有近50%是來自零售業務,包括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透支貸款、汽車貸款和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等,而不是眼下苦心經營的公司客戶業務和國際業務。
不光如此,德國巴伐利亞銀行上海分行的陳志明行長說,“外資銀行還缺乏一個公開、有效的最終貸款者制度。”外資銀行對貸款對象、項目、數額及利率等的選擇雖然甚少受到央行約束,運營空間較大,但由于這種貸款屬于國際商業貸款,列入國家債務規模,而我國又對國際商業貸款實行計劃管理、金融條件審批和外債登記制度,所以借款人的資格受到嚴格限制,從而間接限制了外資銀行的貸款運作。
遭到外資銀行不斷抱怨的還有我國對外資銀行一年只能開設一間分行的規定。東亞銀行為開設北京、西安、武漢分行就必須耗費3年時光,這真是急煞了深諳“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除了爭取改變“一年一分行”的限制,李國寶還說,東亞曾多次向央行建議修訂有關人民幣貸款不能超過總貸款50%的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獲準與四大國有銀行合股,誰就搶占了市場先機。特別是可以借助中資“紅帽子”,“合法”經營目前對外資銀行限制經營的業務,從而變相從政策上“套利”。匯豐銀行上海分行人士透露說,中國有關部門有意讓四大行引入外資股東,匯豐銀行將會有興趣入股這些銀行。他續稱,外資入股內地銀行是雙贏局面,這樣既可以加強國內銀行的競爭力,同時外資銀行也可以借此跳過很多限制進入內地市場。
誰的“舊船票”才能搭上四大巨輪
“其實,外資銀行目前已經把腳伸進河里了。”央行人士對記者說。2001年11月28日,國際金融公司(IFC)以2700萬美元的代價收購南京市商業銀行15%的股份,從而成為該行第三大股東,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銀行機構持股比例最多的外資股東。12月29日,上海銀行一次向三家外資銀行和機構轉讓了13%的股份,其中,匯豐銀行將參股8%,(香港)上海商業銀行參股3%,而國際金融公司(IFC)由1995年參股5%增持至7%。另據透露,目前還有不少“洋行”在積極尋求與交通銀行、華夏銀行等“湊份子”。
但一家沒有趕熱鬧的外資銀行告訴記者:“城市商業銀行資金不足,地域限制大,這對外資銀行日后發展會帶來諸多障礙。”顯然,他們更多考慮的是資本的使用效益,要選擇更有利的灘頭登陸。而在他們眼中,四大國有銀行所擁有的網絡資源、本幣資金優勢及客戶關系,才是理想的目標。
四大行的員工少則20多萬人,多則60多萬人;網點少則六七千個,多則兩三萬個,并都具有全國范圍內的計算機網絡化的支付清算系統。這種“人民戰爭式”的銀行體系,使外資銀行并不容易在這種運作規模上同中國同行競爭;因為即使他們有雄厚的資本,也未必會到各個城市去布點。渣打銀行中國區總裁黃遠輝就十分羨慕地說:“開設這么多分支機構,沒有100年不行。”
現在,中國金融主管部門總算松了金口,使外資銀行們看到了化干戈為玉帛的良機。許多國外大銀行都想在中國市場上能領先它們的競爭對手,而入股四大行能為它們今后在中國的長期競爭打下牢固基礎。于是,盡快完成熱身動作,進入就位搶跑狀態可能會是他們近期最要緊的事情。
然而,迄今獲準對三資企業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達32家,究竟誰的“舊船票”才能搭上四大巨輪呢?
中行的一位專業人士對記者分析道:“這32家整體都是盈利的,但由于四大行個頭大,即便策略投資5%,也需10億美元左右,因而只有大型的國際銀行才會有資格參與。比如說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等。”特約撰稿謝旻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