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燦
自1999年以后,中國內地的學術界開始熟悉張五常教授的名字。各類媒體不時報道張五常教授在國內各地巡回演講的消息,這不僅為他贏得多方的贊譽,同時也引來其他學者發表不同觀點。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夏業良,就是第一位發表文章“給張五常熱降溫”的學者。夏業良的文章也引發新的爭論。盡管張的推崇者認為此舉為嘩眾取寵,借名人之名出頭;但夏業良也不乏支持者。
學術界需要多種聲音,無須急于爭辯誰對誰錯,重要的是,學者應始終保持以獨立的頭腦思考,在自由爭論的學術氛圍中竭力接近事實的真相,發揮啟蒙社會和服務社會的作用。因此,在采訪張教授的同時,我們也采訪了夏業良博士。
言語失偏頗
記者:你為什么決心第一個站出來提出異議?
夏業良(以下簡稱夏):我首先聲明,對于張教授本人,我并沒有詆毀的意思。我針對的,是一種浮躁的風氣。
張曾說:“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大約下過3年的苦功讀書。其后我沒有讀書,至少30年。我喜歡天馬行空的自己去想。”他這些話的意思,好像經濟學根本不用去學那些枯燥的原理。只要三招———約束條件下利益最大化、需求曲線斜率為負以及機會成本,可以對日常的經濟生活指手畫腳就夠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學家說出來的話。
念經濟學,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各種數學模型、公式都是最基礎,學起來很累、很苦,張教授作為過來人,應該用自己的經驗告訴聽演講的學生。但是他的演講中卻過于夸張的突出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告訴別人,不用讀書,只要智慧和思考就夠了。
報道有渲染
記者:有些人認為你是借罵名人出名,你怎么看?
夏:在這篇文章出來后,有人指責我說“我看你說的只是張的學品”等等之類,“你有本事批評張的學術呀?”
其實,知道張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大多還是從經濟學消息報上了解他的情況。他的佃農理論對于學術界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過去很多人對張崇敬的都不是他的學術文章,而多數來自報紙、雜志上的介紹。最近兩三年,張到全國各地演講更是強化了這種情緒。給人感覺他是天才,不是一般的聰明,而是一點就通。他常常說,自己的博士論文是經濟學中的里程碑,《佃農理論》推翻了經濟學200年以來的觀點,還沒有看到一個其他的經濟學家能做到這一點。這些話以后被人引用,用到最后引號都不見了,以至于大家都以為這成了定論。
反對惟才論
記者:該如何正確的看待這種張五常熱?
夏:我看,張教授在早期還是比較嚴肅的,他當年的成就與他的努力分不開。最大的特點在于善于提出、思考問題,逼迫自己認真思考。
至于現在被媒體爆炒的首位華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的頭銜,實在有點過。是否首次提名,我們沒有細查。他的佃農理論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否真的達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所要求的,比如有突破性貢獻或者是非常的創新等,我們都不得而知。不可否認,有這樣一位華人經濟學家,在世界經濟學界頗有影響,我們還是感到自豪的。但他目前的這些演講,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的益處。學術最基本的素質要求,是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對于現實的關注。一個人的天分再高,也不能30年目空一切、橫掃一切。盡管張教授在美國時做得不錯,回到香港做大學院長,但很多年過去了,有誰聽說過他的嫡傳學生現在很出色的呢?這的確是一種遺憾。
夏業良簡歷
1984年,畢業于安徽大學外語系英美語言文學專業。
2000年,在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專業為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向為人口經濟學。師從彭希哲教授(現任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兼人口研究所所長)。
2000年7月,進入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西方經濟學專業的博士后研究(主要是發展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合作教授為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目前兼任杉杉集團發展戰略咨詢師。
《京華時報》(2002年4月24日第B29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