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慧蓮 魏開明 韓清華 盧生海成都報道 4月18-19日,一場題為“2002·中國成都·城市競爭力論壇”的高級研討會將來自北京、深圳等地及四川成都有關各方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官員、企業家匯聚到成都近郊雙流縣,圍繞“中心城市近郊城市化新思路”這個主題,以雙流縣為典型案例,探討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縱深推進的背景下,中心城市近郊如何抓住機遇,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增強城市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在會上做了題為《構筑新的競爭平臺》的發言(全文另發)。
四川省副省長鄒廣嚴在論壇上說,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四川省如今加快城市化進程不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四川30%的人口在農村,農民要增收,農村要致富,迫切需要加快城市化建設,四川的廣大干部經過了只有加快工業化才能富裕這一意識上的跨越后,如今需要進行第二次意識跨越,即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還要加快城市化發展。對政府來說,加快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是發展二、三產業,創造就業機會。
在論壇上題為《新城區建設與郊區城市化戰略》的課題報告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該課題的負責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博士在論壇上,介紹了課題組以雙流縣為對象,探索近郊縣向現代化城市轉變時,在結構選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基礎設施配置、人口分布調整、產業模式轉變等方面確立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戰略新思路。
陳淮說,就全國來講,“十五”計劃以前我們對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估計是不充分的,“十五”計劃及未來一段時期內一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以及打破城市經濟系統和鄉村經濟系統這樣一個固化的二元結構的狀況。“我們今天所研討的城市化問題是一個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在十五發展期間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戰略發展問題。我們希望城市化進程不是一個強化政府職能、強化政府配置資源的城市化,而是要依靠市場力量進行的城市化。”他同時認為,就業問題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迫在眉睫之事。
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倪鵬飛博士說,20世紀后半葉以來,全球經濟、科技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經濟科技的全球化和地方化變得越來越明顯,在此過程中城市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二是經濟發展出現集中和分散兩種趨勢,在這兩種趨勢中城市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每一個城市都面臨崛起的機遇和衰退的危險,這使提升城市競爭力這個概念日益重要起來。中國城市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競爭的挑戰,不少觀念前衛的城市正在加緊研究并制定提升城市競爭力方案,這是非常必要的。
圍繞如何增強雙流縣的城市競爭力,專家學者也提出不少意見和建議。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雙流城市化建設的目標應確定為“成都的新城區”,建成“高增值加工園區”、“教育科技園區”、“休閑度假園區”和“知識文化園區”。國家科技部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主任研究員王元認為,城市競爭力主體既是政府也應包括企業和農民等各階層。關鍵要注重“對接”問題,如雙流與大成都經濟對接、鄉鎮企業與開發區先進企業的管理與技術對接等。農業部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丁力認為,一個城市缺乏競爭力的關鍵是沒有形成企業家階層、沒有形成產業聚集。雙流要提高競爭力就要先確定戰略,實現現實與未來的互動。財政部財政研究所所長賈康則認為,城市競爭力,有文化競爭、科技競爭、產業競爭,更重要的是現代化勢態的競爭,在這一點上特別需要建立一種“公共財政框架”,解決運行機制。這不僅是雙流縣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他地方也一樣。
專家們還就城市競爭力的內涵與外延關系、硬環境與軟環境、產業結構等問題,探討了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各種理論與實踐經驗。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王榮軒在論壇閉幕時說,當我們按照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加快城市化、產業化進程,正當我們急需理論指導以避免盲目性的時候,各位專家學者、有關部委領導參加此次論壇,并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使我們受益匪淺。雙流縣縣委書記冷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本次論壇的舉辦效果之好“出乎預料”。
出席本次論壇的還有國家建設部原副部長趙寶江、中國行政學院經研中心主任周紹朋研究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仁根等。
這次論壇由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辦,雙流縣委縣政府承辦、中國經濟時報社協辦。中國經濟時報社社長喬仁毅與成都市副市長吳平國分別主持了兩天的研討會。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