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 石廣生
區域經濟合作是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趨勢,也是當前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江澤民主席最近指出,我們要盡快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更加積極地拓展對外貿易增長空間,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更好地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發揮我們的比較優 勢,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江主席的指示明確了我國今后對外經貿的發展戰略,并為我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指明了方向。
區域經濟合作日趨活躍
區域經濟合作泛指國際上以地緣關系為基礎開展的各種政府間的經濟合作活動。除我國已廣泛參與的在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框架下開展的合作以及新近開始的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地區或單獨關稅區,通過簽訂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建立的各種區域經貿安排也是區域經濟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區域經貿安排是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其核心是通過取消成員之間的貿易壁壘,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促進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實現區內經濟的共同發展。
從歷史上看,實現貨物貿易的自由化是區域經貿安排的核心內容。根據成員之間合作水平的不同,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區域經貿安排可以分為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同盟等形式。
優惠貿易安排是在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之間建立的一種較為初級的區域經貿安排。具體做法是,各成員通過簽訂協定,相互對全部或部分貨物貿易給予一定程度的關稅優惠。我國參加的曼谷協定就是這樣一種優惠貿易安排。
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區域經貿安排最主要的形式。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和進口數量限制,促進商品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但是每個成員對區外的貿易伙伴則仍可保留各自原有的貿易壁壘。
關稅同盟是比自由貿易區更為高級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它要求簽訂協定的成員不僅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及其它貿易壁壘,實現商品的自由流動,同時還對區外國家或經濟體實行統一的關稅稅率。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場就是比較典型的關稅同盟。
共同市場是指有關成員在建立關稅同盟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并且協調成員之間的對外經濟和社會政策,逐步消除各成員之間在對外經貿政策方面的差異,形成一個有機的經濟實體。歐盟是目前最為明顯的共同市場。
經濟同盟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區內各成員相互取消貨物貿易的障礙,實現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并在經濟、金融、財政和社會等方面實行統一的政策。目前歐盟正朝著經濟同盟的方向發展。
區域經貿安排從法律上講是對世界貿易組織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一種例外。世貿組織通過關貿總協定第24條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第5條明確認可了這種例外。也就是說,參與區域經貿安排的成員之間相互給予的貿易優惠待遇,可以不受其與區外成員簽署的雙邊或者多邊的最惠國待遇的制約,無須對區外國家或地區實行同樣的待遇。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浪潮,區域經貿安排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截至2002年1月,已向該組織通報的區域經貿安排有162個,其中80%左右是近十年來建立的。當前,世界上影響較大的區域經貿安排有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南方共同市場等。除了由多個成員組成的區域性貿易組織外,全球還涌現出為數眾多的雙邊自由貿易安排,例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緊密經貿關系、日本—新加坡的新時代經濟伙伴關系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經貿安排現已經突破傳統的“區域”框架,例如去年達成的歐盟—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跨洲自由貿易協定。此外,近年來,區域經貿安排涵蓋的內容也日益廣泛,已從傳統意義上的貨物貿易逐步擴展到服務貿易、貿易投資便利化、人力資源開發、中小企業合作、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新的領域。
區域經貿安排的蓬勃發展,使區域貿易集團內部的貿易量大幅增長。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2000年,僅發生在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南方共同市場、中歐自由貿易區和安第斯共同體六大區域貿易集團內部的貿易量,就已占到世界貿易總量的36%左右。據估算,全球貿易中半數以上是在各種區域經貿安排的成員之間進行的。區域經貿安排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使一些積極參與的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盡先機。
區域經貿安排近年來的迅猛發展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國際貿易中的保護主義頻頻抬頭,使各國不得不尋求通過建立區域經貿安排來規避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促進區內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在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主持下的多邊貿易談判往往步履蹣跚,曠日持久,迫使各國另辟蹊徑,通過涉及國家少、見效快的區域經貿安排來增強本國的國際競爭力。此外,由于區域經貿安排對區內國家實行優惠的差別待遇,其貿易轉移效果甚至排他性的特征日益明顯。為在國際貿易中抵消區域經貿安排對本國的歧視性影響,那些尚未加入的國家迫于競爭的需要,也希望參與到區域經貿安排之中。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有現實而長遠的意義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是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雙邊關系的戰略需要。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可以進一步密切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系,鞏固彼此之間業已建立的政治友好關系,有利于加強我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南合作,走聯合自強的道路。同時,我國與發達國家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開展合作、建立互動關系,也有利于世界多極化的進程。因此,以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為紐帶,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目標,積極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僅符合我國政治、外交和安全上的利益,也可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有助于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現。出口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傳統的主要出口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如果我國有選擇地與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特別是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安排,可以使我國產品以更加優惠的貿易條件進入對方市場,從而拓寬出口渠道,分散市場風險,推進市場多元化的進程。與此同時,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將使我國得以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發揮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提高國家的整體實力,在新的世紀中實現“走出去”戰略的宏偉目標。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有利于共同抵御全球化帶來的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與機遇并存的各種風險也將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傳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個國家僅憑自身的實力難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因此,走區域經濟合作的道路,聯合起來,分享收益,共擔風險,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普遍選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也應加強防范風險的能力。通過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密切我國同其他國家在經濟政策方面的協作與配合,可以筑起防范風險的第一道防波堤,共同抵御來自區域外的各種沖擊。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正在穩步發展
近十年來,我國積極參與了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合作,并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參與區域經貿安排的工作則是剛剛起步。盡管如此,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努力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我今后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鄰近,發展經貿合作關系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雙邊政治關系友好,為發展經貿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經濟上,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互補性很強,經貿合作不斷發展。2001年11月,朱镕基總理和東盟領導人共同決定,在未來的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略性決策,立即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一決定體現了雙方加強睦鄰合作的政治意愿,也反映了雙方經濟聯系正在不斷增強的客觀事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立,將創造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從而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按人口算,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這也是在發展中國家之間組成的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根據中國—東盟專家組的研究分析表明,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我國向東盟國家的出口將增加55%,東盟國家對我國的出口也將增加48%,雙方的合作潛力巨大。值得一提的是,東盟國家是我國西部省份主要的出口市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必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有力地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目前我國與東盟正在為即將啟動的自由貿易區談判積極準備。
曼谷協定曼谷協定簽訂于1975年,是在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的主持下,在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之間達成的優惠貿易安排。我國于2001年5月正式加入曼谷協定,其他成員國還有印度、韓國、老撾、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曼谷協定是我國參加的第一個具有實質性貿易優惠的區域經貿安排。通過對部分產品降低一定幅度的關稅,我國和曼谷協定的其他成員均可增加本國產品進入區域內其他市場的機會,從而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內地與香港是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家主體同其單獨關稅區之間,本著“一國兩制”的原則,按照WTO的規定建立區域經貿安排。在過去的20多年中,香港作為內地通向世界的橋梁,為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香港也一直是內地吸引外資的最大來源地。兩地經濟在共同繁榮的過程中已經日趨融合。根據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共同商定,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磋商于2002年1月正式啟動。通過相互取消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并促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兩地經濟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拓展共同繁榮的發展空間,從而展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目前兩地就此的磋商正在積極穩妥地進行之中。
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前景廣闊
區域經濟合作已與全球化共同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推進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開創對外經貿的新格局,今后我國將本著由近及遠、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方針,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建立更為緊密的經貿關系。
東亞國家是我們的比鄰,從長遠看,整個東亞地區都具備逐步走向貿易自由化的基礎和發展前景。因此,加強與東亞各國的合作將是我國今后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目標。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與東亞地區的合作,中國領導人先后成功地出席了東盟和中日韓三國(10+3)以及東盟和中國(10+1)領導人之間的五次會晤。在第三次10+3會晤期間,各國領導人確定了加強在經貿、金融、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文化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這些努力從政治上進一步推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我們將繼續積極地參與10+1和10+3的合作,進而促進這一地區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實現整個東亞地區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我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合作也正在取得進展。通過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啟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并適時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優化貿易和投資環境,實現降低商品、資本和服務流動成本的目的,為今后實現這一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創造條件。
除上述地區外,非洲和拉美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也正在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為了擴大我國與這些地區國家的經貿往來,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我國可與其中條件較為成熟的國家探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開拓我與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的新模式。
21世紀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紀,我國要想實現經濟的騰飛,必須抓住寶貴的機遇,加快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是我國加速建立開放型經濟的必由之路,而我國現在也已具備積極參與的能力和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深化,積累了20多年的對外開放經驗;中國經濟總量、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規模以及外匯儲備已居世界前列;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正在進入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階段,我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具有良好的環境和前景。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巨大潛力,對世界各國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吸引力,許多國家表達了與我建立區域經貿安排的意愿。我們應當在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程度上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我國的經濟,而我國的積極參與也必將為世界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和更加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
《人民日報》(2002年04月21日第七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