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智報道 隨著信貸消費在我國的逐步升溫,銀行以往的貸款結構正在得到改變,而銀行的資產質量和效益也因此得以大幅提升。
據來自央行的一項統計數字,2001年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余額為6179億元,占這四家銀行各項貸款余額的9.6%。也就是說在四家銀行的貸款中,有近一成是消費貸款,這是銀行貸款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的重要標志。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和資金短缺因素的制約,中央銀行信貸政策及信貸資金投向基本集中在投資領域,商業銀行根據這一指向也只能在該領域里運作資金。
銀行貸款只局限在投資、生產領域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使得銀行的信貸風險更加集中。尤其是在近年來市場商品供大于求矛盾日漸突出的情況下,企業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大部分企業效益下降,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銀行的貸款質量也受到影響,發放貸款更加謹慎。
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信貸消費正迎合了銀行規避金融風險、調整信貸結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需求。央行在推動銀行發展消費信貸上態度積極,從1998年至今已經相繼出臺了18項主要消費信貸政策,允許商業銀行開辦各類消費信貸業務,為消費信貸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消費信貸是面向個人的信貸業務,作為個人更加重視自己信譽的好壞,因此在還款上有著良好的表現。央行的統計顯示,在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余額中,不良貸款的比例很低,還不到1%,遠遠低于其各項貸款的不良貸款率。這也是2001年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出現了凈下降的原因。
消費信貸貸款總量的增加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為銀行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資產質量、防范金融風險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同時也為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競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消費信貸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風險問題尚不明顯。但有關專家提醒說,消費信貸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消費信貸主要是中長期貸款,貸款風險短時間很難看出,主要是潛在風險。同時利率的變動、還款人還款能力的變化,也是消費信貸面臨的一種不確定性。此外,商業銀行自身約束機制的不健全,也增加了信貸的風險。這些都需要引起商業銀行在發展消費信貸中的高度重視。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