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響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外資銀行終于正式登陸中國內地,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先后在上海、北京開展外匯業務。但外資銀行的到來并沒有如人們預想的那樣形成皆大歡喜的局面,反而出師不利,外資銀行與中國儲戶之間的第一次交道,就帶來令雙方都有些尷尬的矛盾和沖突。
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不約而同地制定了對存款低于一定數額(5000或2000美元)的儲戶 收取服務費的規定。這一規定顯然讓中國儲戶感到意外和不滿,于是也就議論紛起,花旗銀行在上海開業沒幾天,就已經遭人指控,匯豐銀行在北京還沒有開業,便先遭新聞界的質疑……
人們對外資銀行做法的質疑大約產生于不解和不平。不解的是,吸儲、放貸,低進、高出,從中賺取利差,是我們對銀行經營和贏利模式的基本理解。于是每一個儲戶都是來給銀行“送錢的”,銀行理應恭迎尚惟恐不及,哪里還能板起臉來收費?不平的則是同為儲戶,大戶就免費、小戶就收費,分明是嫌貧愛富,歧視百姓。上海儲戶指控花旗銀行,主要就是控其對小儲戶的歧視。
但事情出來之后,已經有業界專家指出,國外銀行,尤其是花旗、匯豐這樣的大銀行,已經不把賺取存貸利差作為贏利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轉向利用向用戶提供理財服務而賺取服務費用。這層道理一旦說破,其言外之意也就不難理解:對于銀行來說,不是每一個儲戶都是“上帝”,那些無“財”可“理”的小儲戶就尤其不是。于是對他們收些費用,既可以平衡銀行成本,還可以含蓄地提醒他們,是不是到別家去找找不收費的服務。對于這種做法,如果以小儲戶的心理感受進行道德判斷,則歧視是肯定的。但銀行不是公益機構,沒有義務向社會提供普遍服務,為不同的客戶按不同的事前約定提供不同的服務,是銀行的權利。至于這種事前約定本身就已經對小儲戶的心理造成了傷害,則不在崇尚經濟理性的銀行家們的考慮范圍之內。
過去我們曾經把到銀行存錢稱做“支援祖國建設”,而銀行的經營宗旨則是“為人民服務”,于是銀行與儲戶之間的交道就不是經濟行為而更像是公益行為。但現在銀行越來越是銀行了,銀行與儲戶之間的關系也就需要重新界定。既然賺取存貸利差還是國有銀行的主要贏利手段,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就還是銀行經營的最重要的依托,以免費服務吸引、留住儲戶,就可以理解成國有銀行的經營策略,而不一定是對每一位儲戶的愛心。而且現在國有銀行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要求銀行逐步淡化行政色彩,回歸經濟理性,以經濟規律指導企業經營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出于贏利目的,就可能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服務策略。將來有一天國有銀行也實行對某些客戶、某些業務的收費服務,我們也不必不解。
至于不同社會階層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不同對待,確實事關社會平等問題。健康、合理的社會不能放任這種不平等現象惡性發展。但追求平等的愿望不能寄望于銀行家的善心和姿態,而是需要其他社會力量的努力。
本報評論員
張天蔚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