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他們還在國家機關、研究機構里充當一顆體制內的螺絲釘,
十年后,他們已是某個行業龍頭企業的靈魂人物。
十年前的兩份文件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各自去開創了一個行業,
十年中的沉沉浮浮陰晴不定又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他們是中國一代企業家的代表,所謂“儒商”、“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都是說的他們,
但是他們只享有“創始人”的榮譽,卻至今難以擁有“創始人”的利益。
不安分、冒險、儒雅理性、濃厚的國家民族情懷、善于將市場與官僚體制嫁接,是他們的共同氣質和特征。
總之,將來整理中國企業史的人不可能忽略他們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
十年三人行
文/本刊記者李岷 牛文文
十年前,國家體改委出臺的兩份文件讓三個人的命運在那個時候改變了方向。
當然,命運因此而改變的肯定不止區區三人,因為正是那兩份文件——《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為三十、三百、乃至更多的人打通了創業的通路。在這之前,股份公司只是作為試點在一些地區存在,而自這兩份規范意見始,定向募集從而建立股份公司真正合法化,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也初顯輪廓。加上鄧小平南巡講話引發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熱潮,一時間,一場蔚為壯觀的、被稱作“下海”的創業運動被掀起。從國家機關、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走出創業者眾。
我們此次封面故事的三位主人公恰在其中。
行業開創者
這三人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們不僅各自牽頭創立了自己想像中的企業,更讓人激動的是,他們都是這三個行業的中國拓荒者,他們一手將股份公司的概念引入三個行業,一手制造了這三個行業的市場化萌動。而且這幾家公司無不被冠以“中國國際”這么“頂尖級”、帶有某種強烈暗示意味的名頭。如果你想適當地恭維他們,你不妨將中國的“中國第一拍”、“期貨之父”等頭銜奉上——雖然,他們會不無客氣地將其推辭,但是緊接著他們會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你強調,他們本人和他們所創立的公司在業內的地位舉足輕重、無人能及。
陳東升,創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及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前者是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股份制拍賣行,后者是國內在《保險法》頒布后誕生的第一批專業化的壽險公司;田源,創建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開創了中國期貨經紀業;毛振華,創建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信用評級公司。
三個人都曾在國家部委、研究機構浸淫數年,對宏觀政經大勢有相當深厚的研究,在所屬的體系下也游刃有余,無論是對人脈資源還是話語體系都相當熟稔,可謂所在系統的精英和中堅。然而當1992年5月份,這兩份規范意見出臺后不久,他們均前后投奔商海,一去不回。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三人均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系(田源比陳東升和毛振華高三屆),同為董輔礻乃教授門下的同門師兄弟。像太多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樣,他們在經歷了文革、改革開放初期的躁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近乎撕裂的陣痛之后,內心價值觀的硬核實際還是他們在八十年代初在校園里形成的。盡管當時的有些言行想法被如今的他們視作年少輕狂,然而深植于他們內心的宏大抱負一直并未泯滅,急切地要把個人的成就與國家、民族的富強振興聯系到一起。而當他們置身于官僚或者半官半學的體制中時,他們骨子里的革命性越發不安分起來——因為他們搞宏觀經濟研究但是又沒有實權,思維活躍卻沒有施展抱負的舞臺,所以有非常強烈的從邊緣躋身主體的意識。在見識了整個體制的龐大和人微言輕的狀況后,他們把突顯自己價值的期望從在那個體制中步步升遷轉移到做企業上來,于是,潛伏的激進、冒險的氣質轉換成所謂的企業家精神釋放出來。
由于自我感覺是有思想的、有理想的,他們一開始想的也許并不是賺錢多少,想的更多的是搶占某些行業的戰略制高點,達到最大的輻射力。在他們創業前的多次聚會中,他們有一個共識,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里有的東西,在中國遲早會出現,中國當前最好的創新就是模仿,看看那些國家里有什么中國現在還沒有的,去做的話,在中國就是具有開創意義的事業,就一定有商業機會。他們沒有約定同去做一件事情,在他們看來,中國可開創的空白行業太多了!陳東升對英國的索斯比拍賣行無比迷戀,田源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就是研究期貨,毛振華則認為中國也應有自己的穆迪和標準普爾。
這些從體制里出來的人,對“中國”、“國際”等字頭仍有相當的好感,這或許能契合他們未了的一種情懷。在他們看來,帶中國字頭的企業是局級單位,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經營,而且天然的就好像是中國第一。
現代企業制度試水者
他們準確地為自我在歷史中尋找到了方位感——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陳東升把中國企業家參與制度創新歸納為三次浪潮,第一個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某些個體戶和權貴通過利用價格雙軌制獲利和外貿批文的尋租方式獲利,基本上沒有企業家行為以及專業化和知識結構方面的創新;第三個浪潮是所謂新經濟企業的崛起,引入風險投資、創始人股、期權等概念。而其間的第二個浪潮就是這兩份文件出臺之后,這是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雛形階段,南方模式是“圈地運動”,搞多元化,掙快錢,北方模式是進入一個薄弱的或者國內以前沒有的行業,這些企業家往往在政府部門呆過,有深厚的政府關系,同時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具有前瞻性的預測能力,創立一個行業并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和之前的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應該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的股東意識的企業家的代表,但是不幸的是,他們與遲他們五六年而崛起的新經濟企業的企業家相比,他們沒能享受到更為合理、科學的創始人激勵機制。從這三人的創業經歷來看,他們創業之初既無資金亦無實權,每一分錢都是他們憑借自己的游說能力和人脈關系“化緣”過來的,他們憑著自己的創意和智慧調配著體制內的資源,而在企業興起之后,他們的股東本位意識和道德觀讓他們老老實實地給股東分紅。但是,除了毛振華在銀行界清理整頓時接下了銀行讓出的股權,仍為職業經理人角色的陳東升和田源至今對.com企業天然就有的創始人股和期權依然不無羨慕。不過他們現在很自信,時代應該會給他們留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空間。
十年歷練沉浮不定
十年中,三人的商海際遇沉浮不定。
盡管開創一個行業的夢想基本實現,然而以一個企業之力去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其過程卻相當吃力和艱難。企業新生兒一誕生,便被自動賦予行業領導者的角色意識,這種心態和實際上背負的壓力都不利于一家新生企業的成長。事實上,它們的努力并沒有扭轉整個行業的混亂和低迷狀態。期貨業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全行業發展受到國家整頓政策的抑制;信用等級評估業在中國現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生存空間也并不想想像中那么大。
另外,他們均從研究所和機關走出來,搖身一變即成為注資幾十萬乃至數千萬元的企業的靈魂,要命的是,這些“靈魂”卻毫無企業實踐經驗,對行業的理解也幾乎全來自于書本。在這十年中,他們其實走得磕磕碰碰,每個人都曾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都走過一些彎路。
陳東升是三人中進取欲望和目標感最強的人。在創辦嘉德拍賣公司時,他就覺得一個男人的野心只有在金融業里才能得到最淋漓盡致的發揮,于是瞄上了保險。目前來看,他業已成功地從拍賣領域踱入了保險王國。
田源在期貨業低迷之時,無法推托部領導的指派,進入一家主業不明的虧損國企,中國華通集團(現更名為中國誠通集團)。在三年時間里,他使這家企業扭虧為盈,然而,在有了中期、亞布力滑雪場、中國誠通等企業經歷之后,使他念念不忘的還是他賴以起步的中期,并且,他已經感受到了中國期貨業的春天。他是三人中最年長者,對待其余兩人也有兄長風范。毛振華對他的評價是,“田源是三個人中綜合起來最優秀的人,包容性、適應性都很強,在哪個地方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然而他沒有專心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現在的毛振華,則感覺似乎回到了1992年的起點,因為他現在要做的依然是一些全新、未知的事情。他是一個極具商業操作才華的湖北人,兩年前,中誠信把評級事業部切分出去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公司(Fitch)合資成立中誠信國際,而至于中誠信,毛振華試圖把它打造成一個綜合性金融咨詢和信息服務的控股公司。
盡管諸多曲折,但無疑,嘉德、中期、中誠信,在各自的行業里依然是領先者,它們并沒有衰敗。田源等人認為,這相當程度上要歸功于公司規范的股權架構和治理體系。
然而,十年已消耗了一個人太多的精力與銳氣,特別是在全行業低迷情況下,那種無望和無法控制的感覺更使人身心疲憊。田源和毛振華不同程度地表示了自己在幾年之后隱退的愿望。他們說一個企業家精力、經驗配置得最佳的時期只有十五年,他們說當自己開始關注和欣喜于兒子的成長,就明白自己已經開始衰老。
然而他們能找到對各自的事業有深刻理解和豐富經驗的繼承者嗎?
陳東升依然在強有力的上升通道中。他明確表示,泰康人壽將吸納他畢生的精力和智慧,他要用二十年的時間去打造這樣一家跨國企業。雖然他的五百強情結受到另一些人的微辭,然而他從來就沒有放棄過率領泰康沖刺五百強的信念。他說,這是世界給中國帶來的機會。
在這三人之外,還有馮侖、郭凡生等與其出身類似的企業家,他們也在1992年左右創立了各自的企業。雖然其對企業的理解、做企業的方式與這三人有更大的差異,然而他們共屬于同一代中國企業家無疑。
這一群人內力深厚,基本托生于廣義上的服務業,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對中國企業界的真正意義和影響,或許需要另一個十年再容仔細考量。
“’92派”代表人物一覽
姓名 所創第一個企業 創立時間 所屬行業 下海前所在單位
陳東升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 1993年5月 拍賣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管理世界》
田源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 1992年12月 期貨業 物資部對外合作司
毛振華 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 1992年10月 評估業 香港《經紀導報》社
郭凡生 慧聰公關信息咨詢公司 1992年10月 信息咨詢 國家體改委
馮侖 萬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1991年 房地產 國家體改委
宋如華 托普集團 1992年 軟件業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趙民 新華信管理咨詢公司 1992年 管理咨詢 對外經濟貿易部
從1992年開始從體制內向商界移動的這批人(即我們稱的“’92派”),很少從事傳統的產業經營,而是直接進入高科技產業領域、金融保險業、信貸投資業、證券交易業、房地產業、娛樂業、圖書發行業等高利行業。
陳東升:順風而行
田源:要做減法
毛振華:從創始人到股東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