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更是成為代表們討論的熱點。據統計,我國的失業率已經在4%左右,失業人數約690萬人。這些人面臨的就業形勢如何?我國應如何應對?在日前在上海舉行的國發(春季)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軍擴、副所長陳淮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形成原因:工業改革造成大量下崗工人
在本次報告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軍擴指出,中國面臨兩方面的就業壓力,其中之一就是工業改革造成的下崗工人再就業的壓力。
國發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也指出,根據估計,現在國有企業的冗員比例有三分之一左右,有些國有企業的冗員則異常嚴重,以鞍鋼為例,鞍鋼共有職工24萬人左右,產量和其相近的寶鋼職工只有1萬2千人,而國際上類似產量的鋼鐵企業只有6千員工。在對國有企業進行體制改革的同時,必然會造成大量工人下崗分流。
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
張軍擴還指出,我國的另一個就業壓力則來自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這方面的問題尤其嚴峻。陳淮則用數字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介紹,中國現在的可耕地占世界的7%,只需要6000萬勞動力就可耕作。但現在中國的鄉村從業人員有4.99億,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未來10年,我國需要把2億農村人口實現從農村向城鎮的轉移,只有這樣,才能使留在農村的勞動人口的收入增長跟上國民經濟增長的步伐。
張軍擴表示,我國的經濟發展比較特殊,它一方面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另一方面是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的轉變。就一般經濟規律而言,這兩種轉變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就業壓力,而這兩種轉變卻在我國同時進行,再加入我國本就有非常龐大的人口基數,所以現在面臨的就業壓力是非常大的。
我國就業形勢處在國際化競爭階段
除了因自身發展而產生的就業壓力之外,我國的就業形勢還處在國際化競爭階段。陳淮說,隨著經濟發展的日益全球化,資本也必將在全球內重新配置,而國際分工也將在全球內重新組合,這必將帶來有限就業崗位在全球內的重新配置。資本在哪里,就業崗位就向哪里轉移。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隨著國際資本的大量進入,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也必將面臨來自其他國家勞動力的挑戰。
21世紀將是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世紀。陳淮認為,科技發展使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因此,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范圍內就業崗位的增加速度,遠遠趕不上經濟本身的增長速度、擴張速度,就業崗位正在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應對辦法:促進國營中小企業發展
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張軍擴研究員指出,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將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吳敬璉認為,中小企業的發展不但有利于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分流,而且還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約占我國城鎮就業總數的75%,是承接1978年到1996年我國農業部門轉換出來的2.3億勞動力的主要載體。全國工業部門1.5億勞動力中,就有1.1億在小企業就業。
推進城鎮化建設戰略
陳淮研究員表示,要解決2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就必須要考慮到城鎮的容納力。但中國現有城鎮的容納力是有限的,在此情況下,推進城鎮化建設無疑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因為一個正在建設或改建的城鎮本身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一個新的城鎮建成之后,將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發展自己,對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這無疑是個很好的就業機會。作者:王永娟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