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
據報道,諾貝爾獎委員會已經在香港收集著名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的相關資料。更有人斷定,由于張五常在新制度經濟學方面開創性的突出貢獻,在最近兩年可望成為首位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人經濟學家。
目前,張五常受幾個朋友的邀請正在成都四川大學、西南電子科技大、西南財經大學等高校作演講。題目由成都方面選定:一、交易成本理論,特別是中國在轉軌時期交易成本量度;二、科技創新與經濟組織。還可能就一些熱點問題比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作闡述。由于日前的傳聞,張五常此行也格外受關注。
“佃農理論”轟動一時
張五常的學術貢獻主要集中在研究交易費用的各個方面,他的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都在闡述財產權影響經濟行為的理念。1969年他以名為《佃農理論———引證于中國的農業及臺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推翻了200年來經濟學家們在此問題上的傳統認識,一時轟動西方經濟學界。他的《合約機構與非私產的理論》、《企業的合約性質》等論文繼續發展他在交易費用以及產權重要性方面的理論。1991年他作為唯一一個不曾獲諾貝爾獎經濟學者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那一年獲經濟學獎的羅納德科斯在領獎言詞中說道:“關于這個經濟理論的改變,我不敢說是個人的功績。Williamson,Demsety和張五常以及他人的優越貢獻,是我的著作受重視的原因。”
張五常從1982、1983年開始向中國介紹產權理論。他的小冊子《賣桔者言》在內地曾經風靡一時,讓更多的中國人知曉了張五常這個名字和他的一頭亂蓬蓬的白發,而他的《經濟解釋》更是被人奉為圭臬。在黃金書屋網站上,張五常的四本著作閱讀和評價分別是:《佃農理論》194040人閱讀,評價9分(滿分10分);《賣桔者言》192126人閱讀,評價10分;《經濟解釋》416034人閱讀,評價10分;《張五常文集》515051人閱讀,評價10分。
北大博士猛批老張
但是,對于張五常的批評也不絕于耳。
今年年初,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夏業良發表了題為《對“張五常熱”的一點冷思考》的文章指出:張五常確實有“五常”行為:一、常常夸大其詞,每次演講都有“爆棚猛料”;二、常常炫耀自己曾與大師為伍,借名人名校抬高自己;三、常常過于自信,凡自己之創見均為開天辟地之宏論;四、常常突出自己鶴立雞群之處,甚至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已經有30年不讀書了;五、常常以自己預測準確而自豪……儼然一個“事后諸葛亮”的形象。并認為張五常已經是下場的主力隊員,不應該搶了場上隊員的風頭,且大聲疾呼注意張五常的負面影響。此文一出,立刻為“世紀中國”、“榕樹之思”、“天下財富”等網頁所轉載,引起廣泛關注。
夏業良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最近的10至15年里,中國籍的經濟學家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那一天還很遙遠。
“我又不是自己要出名的”
3月份出版的《新周刊》刊登《張五常為什么這樣火》稱:于一個資深學者而言,張五常不如說是一個狂放不羈、愛“做秀”的明星經濟學家,與王菲等明星沒有什么分別。
對于對他的批評,張五常解釋說:我從來不否認我是個傲慢的人。我認為我的缺點不是傲慢,而是傲慢之情往往溢于言表。相熟的朋友,差不多一致認為這些言表很過癮,甚至有可愛的地方。但一些不相熟的人不免有些微詞了。
《新周刊》記者曾經問張五常:名氣大了之后是不是說啥要小心點?張五常回答說:我為什么要為這些付出代價?我又不是自己要出名的。你對張五常的評價,評我的文章,不要評翻譯那些,也不要評我亂講的那些。你有本事就評我的文章,我的文章寫出來就是任你評的,對我人身攻擊沒有意思。你說我不行,我不行也無所謂。你厲害過我很容易,你拿篇文章給我看看。(董偉)
張五常小傳:經濟學界老頑童
張五常自己都無法肯定生于哪一年,因為他媽媽說他生于1935年12月,他姐姐說他生于1936年。三歲開始讀小學,太小升不了級就留級。曾經從小四跳到中一,又跌落回小三。讀中學期間因為成績差一再留級兩次被踢出校門。
但是中小學不堪入目的成績似乎沒有影響他的成就。從1959年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到取得正教授資格,他僅僅花了9年時間。他際遇奇佳,屢遇名師。在加州大學,他師從阿爾奇安和Hirshleifer;在芝加哥大學,他與科斯、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巨匠亦師亦友。學術上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1982年張五常回香港在香港大學任教授、經濟金融學院院長。曾被評為最差的教授,但他的課上常常人滿為患,350個位子依然供不應求。他上課從不備課,從不用講義,讀物指定以后從不依書而教,在一個題目上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他逃過荒,做過生意,搞過藝術展,研究過古董,也多次陪弗里德曼來中國,與國家領導人暢談改革之大要。人生經歷可以用“卡通”一詞形容,擁有一種現實世界缺少的簡單和戲劇化,人稱經濟學界之“老頑童”。
張五常語錄
教授何必備課
我是“最佳、最劣、最受歡迎的教授”。最佳是在加州,最劣是在香港。之所以成最劣,是因為:一、從不備課——自己天天為之思考的經濟學,備課是多此一舉;二、從不用講義——寫下來的講義,到講課時思想有了新的靈感,怎可以墨守成規?三、讀物指定之后,從來不依書而教——書中可以讀到的,是不需要教師說什么的;四、教經濟學,重點不是教經濟學本身,而是利用經濟學的推理去使學生懂得思考的方法;五、不喜板書,只是坐著談,在一個題目上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學生遲到、早退或缺課,悉聽尊便。
評職稱不必“數”文章
我認為真正有分量的論文,發表在不見經傳的刊物上也會受到重視;沒有真才實學的論文,就算發表于天下第一學報,也只能一博談笑耳。今天,好些學府很不幸,衡量教師的學術水平,總是“數”文章的字數,發表的刊物是第幾流等等。
我剛到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任職幾個月,就申請升為正教授,交出去的支持文章,只有短短的11頁。我在港大當系主任,同事們的去留、升職,或聘請新人,我的衡量準則,連11頁也不要。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