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降息后的首個股市交易日,滬深股市迎來馬年開門紅,惟獨銀行股應聲倒下。降息使得銀行業的盈利空間更趨狹小,聯系2002年2月起國內銀行業對外資銀行開放的起步,中資銀行似乎正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那么,已經上市的中資銀行能否在更趨激烈的競爭中跨過這道坎呢?
降息對銀行業的影響不言而喻,尤其是貸款年利率的平均下調幅度大于存款年利率,使存貸利差進一步縮小。對于利潤仍主要依靠存貸款業務的中資銀行來說,這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利空。1996年以來的前7次降息,每次都使商業銀行盈利受到一定的影響。前7次降息累計使銀行利差平均縮小2個百分點以上,利差縮小的滯后效應在1999年表現尤其明顯,導致深發展1999年利潤總額比上年減少2.09億元,降幅達25.67%。從這一點上說,降息被視作銀行業的一大內憂并不過分。
對中資銀行來說,眼前頭痛的內憂遠不止降息,還包括資本充足率待提高、不良資產包袱過重等問題。所幸的是,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及深發展3家已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強于國內同行。拿資本充足率來說,按照老的巴塞爾協議和央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不能低于4%。據悉,在4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8%,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比較接近,農業銀行則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得益于上市融資充實資本金的優勢,目前已上市的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情況相對較好。2001年中期末,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及深發展3家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71%、15.31%、13.74%。另外,民生銀行擬申請發行23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轉股后所對應的資金將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可使商業銀行在保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的同時,為新設分支機構和購建固定資產創造條件。因而,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表明其經營的擴張空間較可觀。
然而,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只是中資銀行發展的基礎,入世后確保不被外資銀行擊垮關鍵還要看競爭力。無論資本還是智力,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存在明顯差距。自2002年2月起,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正式實施,外資銀行可向央行提出申請,內容涉及對中國居民開放外幣存儲業務、擴大人民幣業務的地域范圍等。外資銀行享有的國民待遇,雖然要到入世5年后才全部到位,但中外競爭在上海、深圳等金融業先行開放的城市已逐漸白熱化。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凌濤近日稱,由于現行體制限制較多,又有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而中資銀行在競爭力上存在不小差距。其主要包括:經營業入世包袱沉重,不良資產比例高;規模小,經營缺乏特色,稅負重;受體制限制較多,而且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還不盡完善,缺乏投資、避險、保值的金融工具,中間業務發展也處于低層次競爭上。
在中外差距方面,已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受不良資產包袱的拖累較小。按貸款“五級”分類,3家上市銀行損失類貸款和可疑類貸款的比重均較低,浦發銀行分別占0.67%和6.1%,民生銀行占0.29%和1.05%,深發展占0.53%和11.01%。就不良貸款比例而言,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2001年中期末分別為8.65%、3.93%,均遠低于15%的標準值。而2月6日公布的央行統計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1年末,全國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及煙臺住房銀行平均不良貸款比率為12.94%。
入世后由外資銀行掀起的挑戰,首當其沖是“搶灘”中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世襲領地”。外資銀行近幾年在上海等地開展本幣業務,還受到人民幣存款資源不足的制約,本幣業務的“蛋糕”一直難以做大。但隨著“入世”2年和5年內分別允許外資銀行對中國企業和所有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制約外資銀行本幣業務發展的瓶頸將逐漸消除。屆時,外資銀行在金融服務、金融創新、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凸現,中資銀行的傳統優勢將趨于削弱。拿消費信貸來說,業界普遍認為中資銀行的未來取決于建立真正的商業信貸,成功的最佳機會是消費信貸。但由于國內的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健全,中資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步履艱難。待消費信貸的環境改善后,外資銀行也差不多可以參與該項業務。在業務品種設計等方面,中資銀行都不及外資銀行,極可能導致消費信貸業務的市場被外資銀行擠占。
相比之下,股份制商業銀行更加意識到傳統盈利模式必須改變,對中間業務極其重視。中間業務是外資銀行的優勢所在,按凌濤的預測,入世后中外銀行將主要在爭取優質客戶、搶占中間業務市場份額、爭奪人才資源等領域展開競爭。浦發銀行、深發展等已日趨重視中間業務。2001年上半年,浦發銀行中間業務累計發生額為575.4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6.22%;深發展中間業務的發展態勢也良好,同期實現手續費凈收入200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0.9%。浦發銀行和深發展中間業務的增幅,遠遠超過全行凈利潤的增幅是個好勢頭。由于中間業務更多運用智力資源,經常以顧問和咨詢的形式出現,該項業務的成熟將有助于鞏固銀行的優質客戶資源。如果已上市的中資商業銀行能夠以中間業務為突破口的話,有望在5年后徹底開放的中外競爭贏得主動。本報記者李石營攝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3月02日第五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