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弘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這是1996年5月至今第8次降息。央行希望此次降息能對我國經濟生活產生一定影響。具體分析,一是應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和美聯儲2001年連續10次降息,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提高我國企業產品出口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二是減少企業利息負擔,降低成本,減輕經營壓力 ,為企業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據測算,2002年企業將減少300多億元的凈利息支出;三是放寬貨幣政策,擴大信貸規模,解決目前銀行存在的存大于貸的問題,進一步啟動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四是分流儲蓄資金,鼓勵社會游資進入股市,刺激股市回升。
本次降息精心設計,貸款平均利率比存款平均利率多下調0.25個百分點,存貸款利差由3.6個百分點減少為3.3個百分點,其良苦用心在于促使銀行創新,改善落后的經營狀況,提高競爭能力。
央行選擇在馬年股市開門前降息是給股民的一個明確政策信號,這種政策信號將鼓舞股民的信心。但股市要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期,從根本上說取決于股市的成熟,包括上市公司的成熟、管理規范、業績透明,以及對股市的有效監管,沒有上述條件的配合,單純降息難有效果。
降息“杠桿”效應在多大程度上顯現出來,不完全取決于降息本身,更多在于利率杠桿發揮作用的條件。
截止一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5萬億元。居民儲蓄與利率變動的相關性很小,主要是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保障體系轉軌與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時期,養老、醫療、就業、教育、住房等多項制度改革,使得人們要通過儲蓄應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百姓選擇儲蓄,其實是將銀行視作“保險柜”而不是投資,即使是零利率,百姓在投資品極少的情況下依然得選擇儲蓄。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投資品匱乏。比如,在西方國家非常發達的基金投資,在我國卻由于不規范而限制了它的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普遍的企業債券等,在我國幾乎沒有怎么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降息對于儲蓄只是消極的“堵”,而不是“疏”,只是對存量社會利益的再分配,而不能有效發揮刺激投資、增加需求的作用。作者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