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金小凡北京報道
本次降息是1996年以來我國的第八次。
去年我國經濟保持了7.3%的增速,其中,首季增長8.1%,前兩季增長7.9%,前三季增長7.6%,表明經濟增速已呈放緩趨勢,加上消費物價的連續數月下降以及銀行貸款額的不斷 萎縮,內需不足較明顯,通貨緊縮的趨勢已在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學者認為,僅靠積極財政政策的孤軍奮戰已不能力挽狂瀾,雪藏已久的貨幣政策顯現威力的時機已經到來。
經過反復討論,央行終于悄然采取降息措施。而此次降息究竟會給相關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它是否能如人們所愿,克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使中國經濟持續“獨秀”呢?
形勢不容樂觀
國家開發銀行市場與產業分析局局長王大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把降息會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歸結到三個方面:理論上看,市場的貨幣需求會增高;存款利率的下降將提高人們邊際消費的傾向;隨著貸款利率的降低,企業的籌資成本會下降,企業會更多地借貸,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市場交易量。整個經濟因此會被激活。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降息前,我國的存貸款利率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制定的,水平并不高,經過連續七次降息,也沒有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趕出銀行,而是持續攀升至去年十月末的7.8萬億元人民幣。目前,由于已開征利息稅,如果再降息的話將導致廣大居民的利息收入進一步減少,這只會促使居民進一步緊縮開支,而不是增加現期消費。
王大用告訴記者,國家降息為促進擴大內需使勁,但居民增加的收入根本不敢用于日常消費,絕大部分都在為保障未來作準備(醫療、失業、退休、教育),即便利率降到零,看起來這些保命錢也很難出籠。同時,對企業來說,目前全球經濟衰退,國內經濟下滑,企業對未來市場前景把握不準,很難擴大生產規模,加之中國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率過去一直居高不下,多數銀行惜貸心理根深蒂固,沒有動力也沒有內部監控風險的機制,即使貸款利率下調幅度很大,對很多企業來說貸款仍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根本就貸不上款,降息對它們來說還有什么實質意義呢?
與王局長有相似觀點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綱明博士,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如果相關的配套措施不能跟上,目前祭出“降息”這為時已不早的一面旗,對于經濟重整旗鼓恐怕于事無補。
關鍵問題
按照袁綱明的觀點,目前國內經濟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內需不足,出口乏力。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采取放松的貨幣政策。放松的貨幣政策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利率下調,刺激市場需求;二是增加貨幣供應量,擴大貸款規模。
降息在目前狀況下來看,作用有限。如果中國能像美國那樣保持一個較低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那么,在出口遭遇連續數月增速放緩并出現負增長跡象的情況下,降息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可以預期的。遺憾的是,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長期處在30%以上,2000年曾達到創紀錄的45%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可以通過下調利率的途徑刺激國內需求,進而緩解經濟增長壓力,也決定了中國的降息主要是緩解出口下降對GDP的壓力,而不足以起到全面緩解GDP增長壓力的作用。這就是說,降息不能最終改變中國當前業已形成的GDP增速放緩格局。
而且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低于經濟增長速度,居民消費意向和企業投資意向都比較低迷,所以,目前應該著重解決的是擴大貨幣供應量的問題,也就是說,銀行應該加強放貸規模,擴大對企業尤其是有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只有這些企業真正活起來了,國民經濟才會煥發活力。
股市重大利好?
年前對降息有著最強烈期盼的當數中國股市了,但在降息消息真正到來時,市場人士反應卻不像當初說的那樣熱烈。面對這種現象,平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傳葵博士認為,它很正常。
劉博士可能是春節后第一個上班的證券業內人士,在知悉降息消息時,他異常平靜地告訴記者,這種政策的利好效應已經遞減殆盡了,雖然利率下調對銀行儲蓄資金可能有“擠出效應”,對券商的經紀業務收益可能有拉升,但目前中國股市更多是受制于上市公司本身質量,政策、資金的作用已經退位到一個比較次要的地位,股市的誠信危機、上市公司的成長性等結構性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銀行利率再降也不會對股市產生深遠影響。
“如果跟隨降息,大盤有一時的拉升,也只可能是‘曇花一現’。”他這樣預測。
國有銀行受“打擊”
“此次降息對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是個挑戰。”曾在央行工作多年的王大用局長熟知我國銀行業的痼疾,他告訴記者,此次降息后,銀行利差縮小,依靠信貸業務贏利的國有銀行今后將舉步維艱。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相比,它們的長期居民儲蓄額比例高,短期儲蓄額度小,而此次降息,長期存款下降幅度高于短期,它們的利差縮得多,而股份制銀行則正好相反。同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員多、包袱重,所受到的沖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低息環境下生存,中國銀行業要做的第一門功課就是要盡快改變現有管理模式、壓縮業務成本、提高經營水平。盡管央行此前早已宣布允許各商業銀行在公布的法定貸款利率基礎上作一定程度的上下浮動,但多數銀行出于過度審慎的安全性考慮,仍固守著“陳年老調”。直到現在,國內銀行在采取浮動貸款利率方面依然十分謹慎,上海的一家銀行不久前才開始向貸款購車的客戶提供低于法定利率5-10%,并可延長5年期限的消費信貸產品。在其他城市,針對消費信貸的利率市場化操作幾乎仍是空白。今后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作為資金供給方,既要保證資產質量,又要擴大客戶范圍,還要做好內部的風險控制,哪一項都不能馬虎.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