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璐瑤21日北京報道】
在保險圈里,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央行從1996年到1999年連續七次的降息是保險公司心中永遠的“痛”。正當國內保險公司仍在為消除前幾年產生的利差損群策群力之時,央行第八次的降息風暴在春節剛過就刮過來了。此次降息對保險公司又將意味著什么呢?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中心總經理劉廷安認為:央行降息,對保險業來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劉廷安介紹:“從機遇角度來看,如果保險公司現有保險產品的價格維持不變的話,那么,保險產品的競爭優勢將變得更加明顯。相應的比較利益就出現了,這樣一來,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就面臨一個新的擴張時期。”
按中國保監會的規定,目前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為2.5%,這次央行降息后,一年期銀行存款的利率下調為1.98%,保戶的比較利益就非常明顯,那么老百姓買保險就要比銀行存款劃算。但隨著業務的發展,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壓力將明顯增加,如大額協議存款的價格在降息后會有比較大的調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新業務的收益率可能都會有明顯下降。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資管理部相關負責人指出,此次降息選擇了一個時機,它對在其之前形成的投資收益是有利的,而對在其之后產生的新增投資的預期收益率是不利的。具體而言,此次降息對保險公司的存量投資無論從市場還是從約定收益率來看都是利好消息,而對其新增的固定收益投資的收益率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資金運用的選擇。
劉廷安認為:“無論降息與否,對保險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業務發展要注重質量、要注重業務結構的調整,對資金運用角度而言,就是要加強資產與負債的匹配管理,控制好資金運用的風險,對保戶來說,對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預期不能過高,因為整個社會收益率的價格水平在下降。”
一般而言,保險公司的預定利率較少調整,各險種雖然不盡相同,但在1997年底之前一直都為央行(當時中國保監會尚未成立)給定的8%。1997年底,央行將之調整到4%至6.5%的范圍之內,這也是數年內保險業唯一一次調整預定利率。與此同時,銀行利率一降再降,直接導致了保險業預定利率高于銀行利率。對當時保費投資渠道甚少(主要是存放在銀行或購買國債)的保險公司來說,這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利差損,一個“怪象”因此誕生:保單拉得越多,業務量越大,市場份額越高,出現虧損的概率也越高。1999年降息時,由于當時中國保監會已經成立,而且已認識到降息對保險業是一種性命攸關的政策調整,所以配套下發文件進行防范,保險公司的反應就遠較前幾次為佳。
如果記者分析不錯的話,此次央行降息,保監會也將出臺相應規定。長期壽險業務的預定上限可能會跟著銀行利率也進行相應的下調,但這對保險業的影響將不會太大。畢竟從1999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低利率時期,這對壽險業的影響已經產生,那就是利差損危機,但是這筆數字僅僅是對高利率時期的滯后反應。到現在,保險業已經能夠承受“降息之痛”了,畢竟在低利率時期擴展的業務量比例遠遠大于高利率時期的老業務。而保險業新的投資渠道,比如基金,又在逐漸脫離利率的影響。隨著保險新品的紛紛面市,保險投資功能的日漸加強,保險公司只要在資金成本、資金匹配工具等方面下功夫,就可以避免風險。
短信點歌,帶去你真摯的祝福! 3500條閃電傳情,讓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