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龍輝
根據專家的預測,入世本身將使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額外增加兩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的增長意味著個人收入水平的增加。可以預見:在經過短暫的適應期后,中國中高收入人群無論在總數上還是在個人收入上,都會有大的增長。
多少才叫“高收入”?
國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后,慢慢地出現了一個中高收入人群。但是,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收入標準才叫做“高收入”呢?2000年7月,國家統計局在對中國高收入群體進行調查時,給出了一個大致的衡量標準,最后界定以1999年全國城市住戶經常性調查中10%最高收入家庭的戶均可支配收入為底線,即3.2萬元,但實際操作以3萬元為標準。由于我國公民目前工資外收入占很大比例,很難準確掌握被調查對象的真實收入水平,因此在以3萬元為底線的同時,還參考了被調查對象的消費能力,加上了是否有商品房或私家車作為參考條件。
由此,高收入群體分為以下三類: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并購買了商品房的人;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并購買了私家車的人;可支配收入遠遠大于3萬元的人。
100萬剛起步?
目前國家經濟一直保持著7%-8%的年增長率,界定中高收入人群的標準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水漲船高。廣州2001年已經把高收入標準定為6萬元。3-5年后,劃定高收入的標準將又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入世后,全國勞動者的平均收入之間差距也會拉大。這是因為:產業競爭,優勝劣敗,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和大發展企業的就業者的工資將快速成長,而破產的企業和效益差的企業的勞動者的工資不升反降。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在人才市場上競爭能力強的將進入重要崗位,獲得高薪;缺乏競爭能力的則相反。
入世后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市場行為更加規范,各類公司、企業都需要大批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因此入世初期將很可能出現人才爭奪戰,爭奪的結果就是薪金水平的提高。
另外隨著外國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其使用的中方管理人員在薪金上將逐步與國際并軌,這樣的薪金收入相對于我國普遍較低的工資水平、消費水平來說將很可觀。
處于改革前邊的深圳已經流傳著“10萬元不算富,100萬剛起步”的說法。
第三產業增肥
盡管對中高收入的衡量標準將上升,但擁有較高消費水平的人數將持續增加。在這些新加入中高收入人群的人中,將有一大批人來自第三產業。
從我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偏低。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只占GDP的30%,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印度(41.8% )、印尼(41.9%)、菲律賓(45.3%)、泰國(50.2%)、阿根廷(63.3%)等發展中國家。入世后,隨著對外經貿的發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大,服務業——尤其知識、技術含量較大的服務行業——勢必大大發展。例如,為進出口商品各個環節提供服務,為外商投資信息和法律咨詢服務,提供生產、運輸、銷售、保險服務的實體將大量涌現。此外還有那些借對外貿易“東風”發展起來的文化、餐飲、酒店、旅游、廣告等服務業的總量都將擴大。而這些行業的業主和高級管理人員將成為一批新的中高收入者。
哪個年齡段最能賺錢?
在國外,影響收入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別為:職業、文化程度與性別;在我國過去是地區、行業與工齡。現在工齡不再是影響中國人收入的因素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合理的文化程度。這將使年輕的“知本家”們,用知識贏得收入。
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表明,2000年我國高收入群體中比例最高的是30—40歲的人,占城市高收入群體的37%。其次為40—50歲的人,占城市高收入群體的31.3%。
中國入世后,與國外商業往來增多,眾多的新規則、新管理模式需要研究,同時英語、電腦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工具而不是技能,從業者(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只有具備了較高新的知識、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才能在人才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因此30—40歲的人在中高收入人群中的比重將迅速擴大,遠遠超過其他年齡段的人。
灰色收入將淡出
入世后,“灰色收入”這個詞將漸漸被人淡忘。從80年代中期,中國人的收入不再單純,特別是高收入的那一部分群體,他們的收入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工資制度內的收入;另一部分是工資制度外的收入。單純依靠較低的工資收入不可能躋身中高收入階層,制度外的“灰色收入”差不多占到許多中國人的一半。
入世后,各個企業有各自的薪金發放模式,企業內部針對不同的人也采取不同的薪金制度,另外人才流動的障礙被紛紛打破,沒有合理的薪金水平很難留住人才,因此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構成將發生變化:擴大“紅色收入”,縮小甚至杜絕“灰色收入”。
這種變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使企業員工在收入上“背靠背”,達到保護個人隱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便于國家掌握公民的收入情況,準確征收個人所得稅,發揮稅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畢竟“灰色收入”很容易逃過國家稅收。
一生要換六七種職業
隨著外來資本的擴大、市場競爭的加劇,我國在入世初期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的需求將迅速膨脹,他們有較大的空間進行職業選擇。鑒于我國薪金水平受地域、企業性質的影響較大,人才擇高薪而棲的傾向將直接導致較大規模的人才流動。
入世后,高級人才的職業穩定性將遭到削弱,甚至出現大量跨地域變更職位的現象。隨著人才流動的加劇,人不可能“從一而終”,就業、擇業將是伴隨一生的事情。據統計,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一個人一生要更換六七種職業。
加入WTO后部分高薪職業需求變化:
保險
我國境內的中外保險企業有25家,保險從業人員有15萬人。
我國人均保費支出僅13美元,即使是上海也僅約為54美元。而馬來西亞為181美元/人,美國為2372美元/人,可見保險業發展空間的廣闊。
險種將進一步細化,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金融
全國各類金融機構及其網點有20多萬個,金融從業人員240多萬人。
金融領域放開后,金融同業競爭將在更寬的領域、更高的層次上展開,員工素質的高低將是金融業成敗的關鍵。
總的從業人數增幅不大,但高素質金融從業人員所占的比例將大大增加。
律師
目前全國獲取執業資格證書的律師有11萬人,律師事務所9000多家。
目前全國只有不到30%的企業擁有法律顧問,不到萬分之一的人擁有私人法律顧問。市場空間巨大。
會計師
注冊會計師13.3萬人,會計師和審計事務所超過了6900家。注冊會計師人數在世界各國已位居第二位。
國內財會從業人員數量巨大,但持證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
到2010年,會計師事務所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其中注冊會計師20萬人。
獨立成篇:經濟學家預測五種人收入提高
在2000年7月的調查中,高收入人群中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比例最大,占31%,其后是專業技術人員,占25.2%。自由職業者占17.8%。加入WTO的5到10年后,中國會出現一個中高收入群體。經濟學家肖灼基認為5種職業人會率先加入這一階層或群體。
第一種人是科技型企業家。
第二種人是金融證券界的高層專家。
第三種人是各類專業人員,尤其是律師、會計師、精算師、測量師等中介機構專業人員。
第四種人是部分私營企業老板,包括部分股民。
第五種人是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
目前的企業家大都是創業型,在市場競爭較少的情況下利用早期的資本投入發家,入世后企業的管理水平需要相應提高,將在很大程度上依托職業經理人的作用。因此,從職業構成比例來看,中高收入人群中各類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所占的比例將迅速增長,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比例相對減少。“知本家”的比例將繼續擴大。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