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一日電題:中日農產品貿易爭端何以化險為夷?
中新社記者 余東暉
屢經談判,僵持不下半年多之后,由日本對中國的大蔥、香菇和藺草席臨時設限引發的農產品貿易爭端,在日方調查最后期限來臨之日,終于化險為夷,避免了更大范圍貿易戰 的發生。
日方在此次貿易摩擦開始之初,曾經態度強硬,咄咄逼人;而中方也針鋒相對,絕不退讓。雙方何以在最后時刻達成一致?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今天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指出,這是雙方從兩國經貿關系,乃至政治關系的大局出發,互相讓步和妥協的產物,是“雙贏”的結果,是明智的決定。
今年四月,日本以中國三種農產品過量出口沖擊其國內產業為由,對這三種農產品實施臨時保障措施。這是日本首次動用保障措施的“殺手锏”,而且矛頭直指中國。中國認為,中方這三種農產品出口是有管制的迅速增長,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日方將其自身競爭力減弱歸咎于中方產品的增加是不恰當的。中方擔心,日方濫用保障措施風氣一開,必將損害兩國經貿關系大局。因此,中方以牙還牙,而且將反報復措施的矛頭指向日方的強項:汽車、手機和空調。
金熙德將今年稱作“中日貿易摩擦元年”,是前所未有的。而摩擦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對日貿易的擴大,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成果;另一方面,日本經濟不景氣,產品競爭力下降。一升一降,形成競爭局面,因此發生貿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金熙德認為,要以平常心看待經貿關系發展中的摩擦,摩擦是兩國貿易擴大、依賴加深的結果,從這一角度看,發生摩擦是好事,是提出問題、建立機制、解決問題的過程。但貿易摩擦也不能放任自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當未雨綢繆,建立溝通的渠道和談判的機制,在爭端的萌芽狀態解決問題。
此間還有分析認為,此次貿易爭端,實際上還有政治背景:自民黨面臨大選,要借農產品問題拉攏日本農民的選票,但未料中方反應如此強烈。據估算,因為雙方的報復和反報復措施,到十一月為止,中方和日方的損失分別為一億多和八億多美元,顯然日方的損失遠大于中方。日本國內產業界對政府對華設限反彈強烈,日本政府意識到,拿中國農產品作文章得不償失,因此近期日方就此問題與中方談判的態度比上半年要積極得多。“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日方主動采取了行動,才能得到中方的積極響應。
金熙德認為,此次貿易摩擦給雙方的啟示是:要從長遠的、全局的眼光看待兩國經貿關系發展中的風波,要有暢通的交流渠道,不僅有政府之間的,也需要民間的。中國已加入WTO,兩國的貿易摩擦應在WTO的指導性框架下,通過雙邊渠道防患于未然,提交WTO爭端仲裁機制來解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且容易造成后遺癥。
金熙德指出,目前中日經貿關系的發展勢頭很好,今年雙邊貿易額可能突破九百億美元,不遠的將來會突破一千億美元,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也在迅速回升。相信此次爭端的解決,會為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