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規模最大的資產拍賣周日前在上海率先舉槌,私營企業主成為不良資產的最大買家,根據當日公布的數據,在總額為761萬元的成交金額中,私企業主占投資者的90%。
盡管對于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手中掌握的超過1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來說,761萬實在是一個小數目。但業內人士似乎都對此次拍賣所透露出的信息感到興奮,那就是民間資本已經成為中國處置不良資產的一支市場新軍。而一直苦于難覓出路的民間資本一旦大規模入場 ,不良資產處置的進程無疑會大大加快。
資產管理公司有關人士因此認為,私企業主的出手會造成一個雙贏的結果。一方面,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可以借機擴大生產規模,實現低成本擴張;另一方面,引入民間資本也有利于促進國企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國企帶來新的經營、投資和管理理念。
我相信激活民間資本是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當下,我對民營企業在這一市場能夠有多大的作為并不樂觀,甚至我擔心,如果我們低估了入場風險,很可能民企的介入只是那根要融化的冰棍換了手,它不會因此而變成蛋糕或者別的什么東西。或者說,民企的入場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偏高的處置成本會徹底抵銷對不良資產進行資源整合帶來的價值。
簡單地說,如果民企僅僅介入單純的廠房、設備等物資交易,風險相對要小得多。如果牽涉到關聯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尤其是,考慮到國企與地方政府之間微妙的利益關系,民企在主張其合法權益時,很可能被人為地排擠,處于弱勢地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有些關系連握著尚方寶劍的資產管理公司都搞不掂,民營企業又哪來那么大的能量呢?如果真的照顧到了種種利益關系,所謂的擴大經營規模就成了泡影。至于說到引入民間資本促進國企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在現行的政策體制環境下,也鮮有成功的先例。倒是私企兼并國企的失敗案例屢有所聞。
實際上,這幾年政府一直在以種種方式試圖啟動民間資本,但幾年下來,民間資本仍然是啟而不動,在投資領域難有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在公平待遇方面仍然難盡如人意,以至于在中國已經入世的今天,民企仍然要為對內開放鼓與呼,為與國企乃至外企公平競爭鼓與呼。不良資產的處置牽涉到的債權債務關系和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民間資本進入可能遇到的預料不到的問題更多,所以,我的看法是,民間資本大規模介入不良資產處置恐怕尚需時日,創造良好的、透明公開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應該是當務之急。一味樂觀,很可能誤導了民營企業,最終傷害的,是不良資產的處置市場。(文釗)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