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情與理性的碰撞中經歷了一個月等待的中國,今天正式地走進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樣一個開始有著太多的意味。
毫無疑問,在世貿組織規則的框架下,中國將嚴格遵守在入世議定書中所做的所有承諾,這些承諾將使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開闊胸襟,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因此獲得了更穩定的推進器。中國企業在這種全新的 開放格局中將面對怎樣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把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從今天開始,一切都將得到驗證。
在這樣一個日子,我們更愿意關注這樣一個事實:當對外開放在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中加速的時候,對內開放竟然成了我們最強烈的呼喚。因為我們突然發現,在這樣一個確定無疑的進程中,對內開放竟然大大地滯后于對外開放的步伐,甚至我們竟然要以對外開放應該同時對內開放的名義,來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要求本該擁有的平等權利。
從農村聯產承包到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在夾縫中站起來的溫州私營企業;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到江澤民“七一”講話,在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的20余年的歷程中,我們經歷的每一次突破,無不深深地打上了對內開放的烙印,我們經歷的每一次飛越,無不有民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為其見證。對內開放不僅為這20余年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也為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此而論,中國20余年的改革開放史,即是一部對內開放的歷史。
然而,當對外開放以W TO承諾方式,成為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確定而不可逆轉的契約時,我們發現對內開放仍然面對種種不確定性,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方面仍然頗多掣肘。有資料說,在80多個社會行業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種,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種,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只有41種,電信、能源、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工程項目仍限制民間資本進入,保險業、金融業仍是民間資本的禁區。但是,另一組數據卻顯示,1980年至2000年民間投資7萬億多元,占全社會投資的30%,相當于國有經濟投資的50%;在1999年的工業增加值中,民營經濟已占2/3;全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800萬家,其中民營經濟占85%的份額;在國有企業銷售額連續4年以每年10%-15%的速度下降時,民營經濟卻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私營、個體和股份制經濟已經成為全社會就業的主渠道。
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并注定會成為21世紀中國主流經濟。中國經濟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民營經濟的競爭力,中國以怎樣的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也取決于中國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而最大程度地激發中國民營經濟的潛力和創造性,有賴于更加徹底的對內開放,有賴于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公正的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的確立,有賴于我們更加自覺地認識對內開放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決定性意義。
在這樣一個日子,我們更愿意指出,就對內開放而言,入世同樣意味著機遇和挑戰,而確定的不可逆轉的開放進程,同樣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和維護,我們更愿意把今天看作一個開始;從今天開始為對內開放設定時間表,并且將這一切置于法律的監督之下。如果入世之后的中國是一架加速飛行的龐大的噴氣式飛機,那么,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就是它的雙引擎,在21世紀的藍天下,它們提供的能量缺一不可。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