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位發言嘉賓是上海財經大學朱鐘棣,發言題目《入世與金融市場開放》
朱鐘棣:金融產業與其它產業不一樣,有人認為農業是基礎,但是金融是命脈。
WTO關于金融有三個協議,第一:基礎電信。第二:信息產品。第三:金融。
金融服務協議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都相關。97年月12月13日最后達成協議,98年3月簽字,99年3月正式生效。金融服務協議以開放國內市場為前提,有二個特點。1,金融開放沒有統一的時間表。2,是不是越晚越好,提出承諾時要通過其它國家的認可。根據協議,國內可分為1、商業銀行,2、保險業,3、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對外開放直接面臨外國商業銀行的競爭,今后逐漸不能用審批制度來限制國外商業銀行。對于外國商業銀行,目前還有著業務限制,現在還不能進行境內企業和居民的存款業務,以后就要面對面地與我們競爭。戴相龍一個月前在南京的華商大會上講,入世第一年,企業外幣可以存入外國銀行。第二,三年企業人民幣可以存入外國銀行,直至第五年,居民可以把本幣存入外國銀行,五年后所有外資銀行可以獲得相同待遇,這是毫無疑問的。
談到國內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無非有兩點。1,網點優勢。國內銀行的網點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這點具有相當大的優勢。2,服務優勢。服務中包括顧客的滿意度,比如辦理存款,取款,轉帳業務的速度。另外還有就是金融品種的多少,其中金融創新最重要。3,貸款的利用率,也就是說銀行把顧客的錢放貸的投資效率。
我認為中國金融產品效率低下,服務低下,這就與外國商業銀行有差距,因為服務不好導致存款搬家,人才大搬家,特惠大搬家。
我個人認為政府對商業銀行就從宏觀降到微觀,如如何處理壞帳等是銀行自己的事,不良資產如何消化,有多少壞帳不能簡單用金融公式來處理,證券要流動,市場規則要流動,不能簡單依靠國家撥款,須深化金融改革和發展。如何使民營企業深化,我們需要分工,可以讓銀行把民營企業作為貸款對象。能否允許民間組織銀行產生?目前有爭議,金融發展需要國民待遇。
秦朔:現在我們把話筒交給史玉柱,他是在珠海發展起來的企業家,現在上海發展,請他來談談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競爭力比較。
史玉柱:前兩天給一個題目,我覺得太大,我現在從一些感性的方向談這個問題,我的確在兩個地方待過,我在珠海下的海,并在珠海發展到最高峰,同時又進入企業的。從直接看這是因為財務的原因,但實質是我的隊伍不成熟,一直太順,沒有摔過跤,這個跤早跌比晚跌好,成功的企業的理由是一樣,可是失敗企業的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我離開珠海時,外界對我的反映不好,我是背債開始,99年8月我來上海,笑言道“我們開始流浪生活”。我談一下我的經驗,珠江三角洲更適中小型企業發展,廣東的創業意識較強,很小的企業就想做全國的市場,環境對失敗比較寬容,上海更適合中大型企業的發展廣東省政府對具體事的管得較少,有些企業太依賴政府,經不起挫折。
我談一下廣東和上海的媒體。廣東媒體廣告費非常高,報紙厚,耐看。上海的媒體也非常好,兩處有共性,都講規則。比如說,我們搞產品,搞企業經常會受到小媒體的騷擾。每個月有四、五次記者來拉廣告。你如果不登廣告,我就寫文章,說你的產品如何,如何。有個搞電器的朋友說,如果我不登廣告,我產品里的變壓器就是炸彈,隨時會爆炸。廣東和上海的媒體一個也沒有。在上海搞企業很安心。說明大家的規則意識非常強烈。以前在珠海,我開奔馳車,停半天也沒有事。但是在內地,吃完飯就把我車前面的標志給弄去了,車身也被劃得一道一道的。廣東由于和香港接觸多,對失敗能容忍。為什么硅谷會發展起來,環境很重要。創新必定會失敗,但是失敗后應給個好的環境,千萬不能落井下石。任何企業都要經歷成功和失敗,不能因為誰失敗了就看不起,不能認為敗就是寇,F在我來談談對上海的感受。我來上海兩年,時間不長,感覺上海優勢比較大。
第一,經濟發展快有原因。主要是規則感很強,政府,企業,和市民的規則感都很強。上海企業的員工很講職業道德,按規則辦事。尤其企業上到一定規模時更需要處在一個有規則的環境中。第二,上海特別適合中,大型企業成長,因素很多,金融發達特別重要。第三,上海人才素質高。和文化教育,歷史等各方面因素有關,人力資源多。以前聽別人說,對上海有誤解,剛來上海時不了解,后來招了上海人才了解了。上海人素質高,上班時間工作努力,不加班,因為加班不符合規則。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另外,上海的媒體確實十分規范,不象別的地方。對搞產品經營企業尤其重要。產品配套能跟上。比如包裝,一個企業不可能自己去搞一個造紙廠。這里的配套工藝水平非常高。有位美國來的朋友說,在美國也不過如此。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形成一個經濟經濟區,這本身就是全國最大的。保健品,藥品,電器全國銷量最大。在長江三角洲,企業可以隨時進行市場調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政府制訂的政策比較適合企業發展。招商引資的條件都能兌現。99年來上海,當地政府答應我們的條件沒有形成書面的東西,但現在全部都兌現了。稅收政策的確比其它地方優惠而且能落實。上海本身是個國際化大都市,金融相當發達。加入WTO,接軌的程度高,許多國外的大企業把上海作為橋頭堡,一個銀行的存款比其它地方十個銀行的存款都高。今后非常需要金融人才。珠海和上海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地方,都是發展企業的好地方。
秦朔:史玉柱用非常摯樸的語言講述這兩個三角洲的區別。下面本來是由TCL的袁信誠發言,但由于他臨時有事,由我來代他讀講稿。
TCL認為加入WTO以后,市場有三個特點。1、價格高度不穩定。2、競爭程度進一步復雜,不僅僅是競爭。3、入世后中國經濟組織高度動蕩,重組,并購不斷發生。面對這些,TCL認為有四個應對策略。第一,調整結構(產品,成本,組織,結構)第二,改變企業運作模式,第三,整合資源,形成有效運作的價值鏈。第四,創新價值。TCL認為未來有七個趨勢。1,技術形態變革優于組織形態的變革。2,時間占有優于空間的占有,用速度沖擊競爭對手的規模。3,降低企業內部隱形成本應優于降低外部的交易成本。4,一個企業商號的信譽度優先于企業產品的知名度。5,企業創新優先于對舊體系的變革。6,資源的整合優于資源的占有。7,市場渠道建設優先于銷售經銷。秦朔:下面一個交流的主題是《WTO與服務企業發展的新商機》,由美商網的CEO高強先生來談。
高強:今天非常高興來和大家探討這個主題。美商網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幫助外企采購,幫助中國企業進行進出口貿易。中國本土企業需要配套服務,它存在的問題是不是出口就不感興趣,而應該作為全球供應鏈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從入世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變成世界工廠出口企業變成了幸運兒,順水行舟不進也退,本來是好的商機,如果不抓住也會失去。如果你抓不住這個機會,你的競爭對手抓住了這個機會,你就要付出很大的機會成本。什么產品是外國采購商最想要的?有個例子,一個供應商感覺他的產品比采購商的東西都先進,就對采購頗不以為然。關鍵并不是你的產品是否先進還是落后,而是它是否適應采購商的要求。中國一些中小企業一味地追求世界上大的采購商,比如松下,佳能。有些小的采購商名氣不響,就不太熱情,他認為沒有油水。其實關鍵是我們要的訂單不在于名氣多響,而在于采購單是否實在。有些大型國際采購商利潤很薄,國內的供應商覺得不如國內供貨好就沒有興趣。這是對跨國公司采購鏈不夠理解造成的。實際上這個訂單是穩定的,可能三至五年都不變。所以這種機會一定要抓住。有些大的生產企業當它的生產能力飽和時,對大的訂單就不感興趣。中小型企業仍然用傳統的方式看待采購,他們對電子郵件購物產生懷疑,覺得不真實。這些問題我們在進入WTO后,后遇到更多。我們必須抓住潛在的機會。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訂實用短信,獲贈超大VIP郵箱、個人主頁、網上相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