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產權第一戰:德賽狀告天時達
“估計,天時達塑膠電子侵犯我們德賽可發光裝置的新型無繩電話機天線專利所帶來的損失目前達到了600萬元左右”,德賽電子總經辦趙海濱先生在廣東省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德賽電子狀告天時達塑膠電子侵權案前不久接受《金周刊》記者獨家專訪時這樣說。看來,這場入世以來我國的產權第一戰就要硝煙四起。
德賽電子:
3款電話機專利被6家以上公司盜用
狀告天時達塑膠電子只是“殺雞駭猴”
位于惠州的德賽電子有限公司直屬于我國電子百強企業——廣東德賽集團,是德賽自主品牌四大支柱企業之一。公司創建于1993年,主要開發、生產和銷售各種德賽品牌的通信終端產品和電子產品,年產量有500萬臺左右,是電話機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實力型企業。
成立于1982年的天時達數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電訊終端設備為主的大型高新技術外商獨資企業。1984年在內地合作投資設廠生產電話機,1994年取得國內通訊產品的產銷權,天時達塑膠電子(深圳)有限公司則為其主要的七個生產廠之一,天時達塑膠電子年產量達到了300多萬臺,是國內外知名電話機生產基地。
德賽電子和天時達塑膠電子可能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是中國入世后第一知識產權案的原告和被告而備受媒體關注。
德賽電子總經辦的趙海濱先生介紹,德賽電子的可發光裝置無繩電話機天線是在去年9月份申請專利,今年7月6日授權專利的。可是,今年5月,德賽電子偶然發現了天時達也有和德賽電子相同的可發光裝置無繩電話機,引起了德賽電子的高度警覺。后來,德賽電子得知天時達以深圳為基地,并在杭州,重慶,成都等地生產出了可發光裝置無繩電話機。
“天時達的這款侵權電話機是從5月份上市的。由于天時達的侵權行為,各地經銷商大肆壓價,致使德賽電子的可發光裝置無繩電話機每部比侵權前降低了100元左右,按每月至少銷售1萬臺計算,現在最起碼給德賽電子造成了600萬元的損失”趙海濱說。
9月,一紙德賽電子狀告天時達侵權的訴狀遞上了廣東省中級人民法院?除了要求天時達立即停止生產該款電話機,公開向德賽電子道歉外,還要求天時達賠償德賽電子經濟損失100萬元?據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德賽電子要求所賠償的經濟損失將有可能增至500萬元。
天時達塑膠電子:
如果我們是強盜
那么德賽電子也一樣是強盜
負責代理該專利的廣州知友專利代理有限公司的張文雄認為,被告天時達塑膠電子構成了對德賽電子專利權的侵權。對此,天時達塑膠電子的馬先生說,“整個電話機行業都是使用愛華、三星和西門子等外國公司的技術,電話機行業生產企業誰快誰就報個專利。怎么能說天時達侵了德賽電子的專利權呢?如果說天時達塑膠電子是強盜的話,德賽電子也一樣是強盜。”
德賽電子反駁認為,每年德賽電子在研發方面所投入的資金高達千萬元之多,并不是完全的“拿來主義”,其產品是經過了二次開發,應該擁有專利權。但天時達仍然不認為自己侵犯了德賽電子的專利權,馬先生說,要說可發光裝置無繩電話機,天時達塑膠電子早在1999年就有了,只是一直沒有去申請專利而已。按照專利法不視為侵犯專利權。馬先生坦言,將收集相關證據證明其可發光裝置無繩電話機天線早于德賽電子生產。
對于不申請專利的做法,天時達塑膠電子的理由是,申請專利得不償失。電話機推陳出新速度快,一般半年左右就會有新產品推出,一年左右很多舊的電話機生產線就會下馬,而申請專利的時間也正好在這個時間之內,所以,等專利申請下來,生產線又該下馬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業內人士指出,電話機的核心技術幾乎全部掌握在愛華、索尼和西門子等外國公司的手中,我國眾多廠家的產品芯片大都從這些外國公司那里“拿來”。入世后,外國公司在中國專利版圖上的“圈地運動”也已經開始,電話機行業“拿來”的空間越來越小。首先,按照國際慣例,中國對那些外國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利的保護應和中國專利一視同仁,中國廠家以前所具有的專利保護優勢將不復存在。其次,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電話機生產廠家承認它所生產的產品使用了外國公司的技術,但是,外國公司認為只要產品運用的技術具有他們技術的特征,就可以視作使用了他們的技術。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盜用專利也只能是受益一時,一旦像德賽電子和天時達塑膠電子這樣發生侵權糾紛,將使雙方兩敗俱傷,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所以,國內電話機生產企業除了在“拿來”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并及時申請專利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增強研發力量,獲得獨立的知識產權,取得專利的主動權。
《金周刊》記者楊麗萍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