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電專家們預測,“入世”后的中國糧食流通格局有可能由“北糧南運”演變為“南進(口)北出(口)”。
中國目前的糧食流通格局是北糧南運,南方銷區的糧食供給主要依賴于北方產區,但是“入世”以后,中國的糧食產業將參與全球化經濟。專家們認為,“入世”以后,對中國糧食沖擊最大的,首先是玉米,其次是小麥、大米和植物油。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糧食供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出現總體平衡、部分農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與此相伴的是,國內的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遞增,其中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30%到50%。
國家糧食局研究員、糧食專家丁聲俊認為,就玉米而言,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北方多的玉米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俄羅斯市場,而南方要從國外進口,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丁聲俊說,其一,因為南方近海,從美國和澳大利亞進口有地緣優勢。而從東北把玉米運到南方,其運輸的損耗比較大;其二,東北生產區的玉米水分、雜質比較高,趕不上國外的玉米質量,所以南方商家更喜歡進口玉米。
但有專家認為,也有可能出現南方進口來了,北方出口受阻,形成“南進北不出”兩頭受壓的困境,這將給東北等玉米主產區帶來很大壓力。
中谷集團東北糧油有限公司策劃營銷部經理鄭春風認為,“南進北不出”具體來看有幾種情況,其一,入世后,由于中國政府已經承諾不再對出口糧食給予補貼,因此,從國內玉米成本來看,出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其二,入世以后,從中國的實際需求來看,只要國內玉米年產量不低于1.05億噸,至少幾年內每年從美國大量進口300萬到500萬噸玉米的猜想很難成為現實。因為中國“不出反進”,將對抬高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國內一些企業想盼望著通過進口而大量獲得廉價玉米的想法只能是一廂情愿。
專家們認為,入世后,制約糧食流通格局演變的根本因素還是中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而要提高競爭力,一是要調整結構,改良品種,提高質量,二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相應地降低成本。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