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增幅不能太高于GDP增幅
調整農民稅負、增值稅、個稅
財政的缺口可發短期國債彌補
本報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申音)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原副院長劉國光今天提出,稅收增幅連年超過GDP增幅,嚴重加大了企業和個人的負擔,目前應當進行結構性減稅。
劉國光是在為期3天的“中國經濟學家論壇(2001)暨2002中國社會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國際研討會”上講這番話的。他說,政府近年來不斷加大稅收征管力度,稅收年增加1000億元以上,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今年前3季度,我國稅收同比增加22.7%,是GDP增幅的3倍,這大大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投資能力和積極性。
他認為,雖然這幾年基本上沒有增辟稅種、增加稅率,稅收的增長基本上是打擊走私、加強征管的結果,有其必要一面,但是,為調動投資的積極性,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適當減免稅收的空間也是相當大的。具體講,可以減免中小企業的一定稅收,進一步減免農民稅費負擔,探索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統一內外資企業稅率,形成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等等。
劉國光的觀點得到了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曙光、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等專家的贊同。
張曙光認為,目前稅收收入的過快增長,不僅脫離了經濟增長的基礎,而且作用也主要是緊縮性的。從1994年開始,我國連續7年稅收增長在20%以上。而同期國企則困難重重,半數面臨破產,最嚴重時虧損企業接近90%。看來,減稅是刺激內需的必然選擇。
在目前必須采取積極財政政策拉動內需的情況下,減稅會不會造成財力緊張呢?劉國光解釋說,降低國稅造成的財政收入缺口,可以由增加發行國債來彌補。國債資金運作,由目前的直接投資逐步轉變為以國債來支持減稅和稅制改革,以此刺激投資和消費的增長。減稅措施雖然不具有國債支出的擴張效應,但它將帶來投資消費增長效應,這將更直接地啟動社會民間需求。
張曙光分析,積極財政政策已經連續實施4年,短期政策被長期化了。政府掌握的效益較好的投資項目儲備已經基本用完,國債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投資的空間縮小。2001年中國國債資金尚有大量庫存,便是證明。該政策目前即使不能淡出,也要作出重大調整。劉國光認為,今后一段時間的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有必要更多地從供給方面著眼,實施一些可能的措施,結構性減稅就是較好的一種選擇。
他們還建議,發債可從發長債擴大投資改為發短債用于彌補政府日常支出的虧空,變中央政府一家發債為讓地方政府也發債,擴大企業債券并發展債券市場。在國債使用方向上也要有所調整,應加大企業設備和技術改造的使用比例,加大國債分配給地方使用的部分,加大對西部的投資。
及時新聞:中國將實施第四次稅制改革:消費稅將調整稅目,高爾夫等高檔娛樂活動將被列入。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