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賢如
本報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呂賢如)積極的財政政策自1998年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實施這項政策有否必要?在實施中將會面對哪些新情況,需要注意哪些新問題?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李京文,財政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傳綸,財政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
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賈康。
他們認為,我國自1998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應了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今明兩年有必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李京文說,從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美國經濟在10年強勁增長后,從去年秋季出現下滑,9.11事件加快了這種下滑勢頭。目前美聯儲已連續10次降息,仍未使經濟回升。從長遠看美國經濟會回升的,但目前美國經濟已出現增長放慢跡象。受外部因素影響,當前我國要拉動經濟增長只能靠投資、消費。從消費看,人民群眾收入不可能一時增長太多,而且我國農民比重很大,農村市場目前不可能太活躍。所以,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仍需繼續增發國債,以帶動銀行貸款、民間投資的增長。
王傳綸說,目前我國GDP增幅是7%,物價上漲是1%,物價形勢穩定,有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余地。可以通過職工調薪、增加農民收入等措施,刺激消費。在投資方面,除完成未完工項目外,可以適當上新的項目,比如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項目,又如增加出口產業的技改投資等。
賈康認為,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基于反周期宏觀調控應急的需要,就目前看,反經濟周期宏觀調控的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還需要繼續實行。
李京文建議在今明兩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不減的同時,在使用方向上做些調整:一,由基本用于搞基礎設施,轉向部分投向有市場、有潛力的制造業,用于企業技改,以便盡快見到效益,縮短投資回收期。二,拿出適當比例,投向有效益的民營企業。三,由主要投向二產,轉向部分支援高效農業和三產發展。同時,注意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使資金來源多樣化;注意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加快扶持高新技術產業、附加值高的產業和信息服務、金融、咨詢等第三產業發展,以減輕財政負擔。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究竟多大為宜?王傳綸認為,如果我國GDP的實際增長率能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比如當前的7%左右,物價漲幅即使比目前再高些,問題也不大。由于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有個時滯期,所以當物價漲勢趨強趨大時,就要考慮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甚至方向。
賈康認為,在積極財政政策繼續實施中,需要更多地在機制轉換、結構優化上下功夫,把反周期調節和化解深層次矛盾制約結合起來。在機制轉換方面,要考慮怎樣以制度創新挖掘出微觀市場主體的潛力,即真正搞活企業;優化結構方面要考慮怎樣面對國際競爭,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是按照兩個轉變的軌道為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提供支撐力量。
賈康認為,反周期操作是一個階段性的宏觀調控定位,要和為長期發展提供后勁結合好。其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解決一些深層次矛盾,比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塑造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等,提供了一定的操作條件。關鍵在于,我們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要注重長遠目標,把積極的財政政策放到兩個轉變的總體戰略中去協調。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