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田俊榮
一半改制企業在逃債
近些年,企業逃廢金融債務已是黑潮涌動,四下蔓延。
據統計,存在逃廢債行為的改制企業戶數與改制企業總戶數之比,工行為49%,農行為48%,中行為57%,建行為47%,交行為59%。逃廢金融債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利用破產方式逃廢債。近幾年,一種叫“連帶組合包裝破產”的形式尤為猖獗。即將同一行業或者不同行業的若干企業合并為總公司,將原企業的有效資產劃轉到總公司,而金融機構的債務繼續留在原企業,然后對原企業實施破產。今年年初,山東省滕州市有137戶逃廢債企業,其中利用這種“連帶組合包裝破產”方式逃廢債的有97戶,占逃廢債企業總數的70%。
———利用分立重組方式逃廢債。主要是在原企業基礎上分設若干新企業,將原企業的有效資產劃轉到新企業,金融機構的債務保留在原企業,原企業并不破產關閉或注銷,而是留下一副空架子來應付債務,導致銀行債權名存實亡,即所謂的“大船擱淺,舢板逃生”。江蘇某縣的外貿總公司為了逃廢金融債務,分設了多家公司,有效資產全部轉移,總公司僅剩下一具空殼,靠每年從新設公司收取為數不多的管理費維持,于是,中國銀行的1060萬元貸款就此懸空。
———利用租賃、合資改制逃廢債。一些企業或組建新企業,承租原企業的全部設備,或引進新的投資者,將企業有效資產作為投資注入新組建公司,把金融機構的債務和不良資產留在原企業。銀行上門要債,原企業已是運轉不靈,要錢沒有;新企業則借口“新官不理舊賬”,公然對抗銀行債權。吉林市管道煤氣總公司將其價值12488萬元的資產與他人合資,組建新公司;同時將所屬的安裝公司、設計院、經貿公司等重新經工商注冊登記,帶走有效資產4098萬元,導致工商銀行7099萬元的貸款本息被懸空。
逃廢債緣何泛濫成災
企業逃廢債,主觀上是信用觀念淡薄,客觀上是債務負擔沉重。由于國有企業資本金先天不足,如外貿企業資本金僅占其資產總額的4%左右,且一些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新局面,經營效益逐年下滑。有的扭虧無望,便鋌而走險,滑入逃廢金融債務的深淵。有的則錯誤地認為,企業和銀行都是國家的,國企用國家的錢天經地義。誰不欠錢誰吃虧,誰還錢誰傻瓜。在這樣的心態下,一些國企就是能還貸款也不還。
目前不講信用的惡習不僅在部分國有企業中蔓延,而且在相當一部分非國有企業中也大量存在。據工商銀行統計,存在逃廢債行為的非國有改制企業比例高達53%!
少數地方政府以局部利益為重,在企業改制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下崗職工不鬧事,在很難多頭兼顧的態勢下,往往以犧牲銀行債權為代價來換取地方“安寧”。吉林省長嶺縣在1998年竟然抽調200多名機關干部,協助80戶企業搞突擊性、整體性的大規模破產,逃廢工商銀行債務23000萬元,占工行長嶺縣支行全部貸款總額的52%。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少數地方政府為了給逃廢金融債務的企業提供保護傘,竟染指司法領域,公開或私下干預地方法院的獨立審判,使債權銀行的官司難打贏、難執行。
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也使企業逃廢債有可乘之機。少數銀行貸款管理松弛、手段落后,發放貸款或是無擔保,或是對抵押物不查看,對擔保人不調查,從而失去了制止企業逃廢債的一道重要“防線”。此外,由于商業銀行競爭激烈、“各自為政”,使企業在此處逃廢了債務,在彼處還可以從容地開戶貸款。
培育“信用抵萬金”的社會風氣
近日,湖南一家企業為了逃廢債,搬遷到異地。當他們與異地銀行聯系業務時,該銀行翻開“黑名單”一看,不但嚴辭拒絕,而且立即通知債權銀行前來聯合追討,使逃債企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得不當場償還了39.5萬元的貸款。
推廣逃廢債企業的“黑名單”制度,是獎優罰劣,培育社會信用的一方利劍。專家建議,對于誠實守信的企業,可以嘗試通過信貸“綠色通道”等方式給予扶持;對于逃廢債企業,應當借助包括“黑名單”制度在內的多種手段,對其實施制裁。為維護銀行債權,最近,工、農、中、建、交5家銀行已經決定,聯手對逃廢債企業進行結算、貸款等6個方面的制裁,使之告貸無門。
在培育社會信用的同時,應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使地方政府不再為保一方平安而刻意維護低效率的企業。
專家指出,為了讓商業銀行能更靈活地處置不良資產,還應當賦予銀行停、減、免、緩貸款利息以及豁免貸款本金的權利,使那些生產經營步履維艱的企業不至于陷入“要么全部還清,要么逃廢債務”的兩難選擇,而是能夠適當減輕負擔、輕裝前行,以重塑銀企關系。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