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東暉 附簡介
在中國入世談判中,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和農業補貼問題一直是爭執的焦點。
一九九九年四月朱镕基總理的美國之行,中美就農業合作問題達成協議,從而為中美談判掃除了一大障礙。為了這一成果,中美雙方磨了十多年。原因是美國西北七個州生產的小麥普遍感染“矮腥黑穗病”;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等四個州柑橘產區存在地中海果蠅。
對于農產品的疫情,世界各國都嚴加防范,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有九億農民的農業大國來說,尤其需要謹慎從事。從中國“復關”談判開始之日起,美國就提出中國必須進口美國小麥、水果、肉類的要求,包括產自上述州縣的小麥和水果。中國理所當然地予以拒絕,并一再向美方說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雙方僵持不下,農業問題一直是中國“入世”談判的“死結”之一。在朱镕基總理訪美前夕,在兩國領導人的推動下,中美之間就此進行了緊鑼密鼓的談判。中方在談判中表現了務實的態度,在加強檢疫標準的科學制定和實際檢查的基礎上,同意開放美國小麥、水果和肉類的進口。
《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僅涉及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問題,至于進口多少小麥、農產品關稅降到多少?是由中國“入世”市場準入談判確定的,在最后的一攬子協議中敲定。有媒體炒作中國一年要進口二千多萬噸糧食,包括七百三十萬噸美國小麥,將會對中國農民造成嚴重沖擊。對此,經貿高官澄清:進口的承諾量與實際進口量是兩個概念;中國在入世后糧食貿易仍然保持國有專營,實行關稅配額制;中國每年進口糧食僅占總產量的百分之五,低于國際通行的警戒線……
站在WTO的門檻前,中國人真該思考如何既符合WTO規則,又能有效地保護本國農民的利益。正因如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當中國加入WTO雙邊談判基本結束,多邊談判開始啟動之際,中美在農業補貼問題上又僵持不下。
中方堅持,決不放棄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提高農產品補貼的權利。為此中美進行了多邊談判中的多次雙邊磋商,直到今年六月在上海舉行的APEC貿易部長會議期間,中美才就此達成共識,加速了多邊談判的進程。
專家認為,加入WTO后,如果中國的農業補貼會多于目前。只不過補貼的方向和結構需要調整,由目前的主要補貼流通收購環節,轉向補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環節。
美國的“新奇士”柑橘和白小麥登陸中國,中日農產品貿易爭端,農業補貼談判的曲折,確實中國農民、農產品經銷商和農業主管部門上了生動的一課。改革農產品購銷體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擺在中國的農業面前的緊迫課題。(待續)
聲明:新浪獨家轉載,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請關注中國入世與經濟變革專題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